APP下载

政治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腐败现状及其危害性分析

2013-11-19王英全

商洛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腐败政治发展

任 倩,王英全

(1.商洛学院 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陕西商洛 726000;2.商洛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陕西商洛 726000)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政治、经济得到了较为稳健发展,然而腐败肆虐会对国家的发展和稳定造成极大危害。久而久之,腐败会不会打破社会发展的动态平衡,阻碍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可持续发展?这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学者们纷纷表明“腐败,与发展如影随形”,冉刚曾在《金砖国家如何应对腐败高发期系列报道之巴西篇(上)》中曾明确指出:“贫富差距是巴西的社会焦点,而腐败问题和政府低效则是深层诱因,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唯有抑制腐败、重塑社会公平正义。腐败成为制约巴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1]。

具体到当下中国,陈世雄曾明确指出“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和体制创新的时期,政治腐败是社会腐败中最危险的,是政治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加强反腐倡廉,建立反腐败的工作机制,才会使腐败分子无藏身之处,才能保持政治的可持续发展。”[2]还指出“从体制上解决腐败问题,是跨世纪的反腐倡廉的必然要求,是中国政治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3]辛向阳提出“廉洁发展”的社会主义这一理念,指出“廉洁发展是要人们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尽量减少腐败机会发生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把各种反腐败的措施与改革措施有机衔接,两者同时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发展中出现的腐败机会。”[4]如果说辛向阳提出的“廉洁发展社会主义”仅仅是探寻腐败与发展的关系的尝试,那么李智民提出的“廉洁发展”即“在清正廉洁的社会生态中促进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和个人全面发展,从而保证政治的可持续发展”[5]。显然,学者们无不明确表示反腐倡廉与政治可持续发展两者关系紧密,这样的讨论和研究有利于在引发全社会范围对如何通过反腐倡廉进一步推动政治可持续发展的思考。鉴于此,要保持和促进国家政治的可持续发展,既要尊重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从腐败现状分析开始实事求是地做出抉择,把握反腐败的主动权。

一、政治可持续发展与反腐败

(一)从可持续发展、政治发展向政治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视角的延伸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概念在时间、功能、价值上的延伸,可持续发展成了发展的一种合理形式,可持续发展更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可持续发展通常所指,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各种资源的利用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表现为经济、文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体现为政治的可持续发展。

而“政治发展”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而言,是一个相对新的概念,它的形成在二者之后。政治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过程,政治发展的可持续性决定其需要不断吸纳新思想、开阔新视野。“政治可持续发展”概念一旦成为共识,就将融入“可持续发展”概念,成为后者内涵的有机组成部分[6]。然而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的政治发展角度的研究一直没能引起足够重视和高度关注,这与它在整个现代化进程的地位远远不相匹配。因而,笔者认为应该把政治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两者的研究视角紧密联系起来,将政治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独特视角来探寻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道路理应成为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

(二)政治可持续发展与腐败

在政治发展的基础上,吸收可持续发展思想而形成了政治可持续发展这种全新的政治发展理念。中国的政治发展形态能否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客观环境,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水平的一个巨大的考验。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地震”曾使得共产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遭到重挫,中国逆流而上、独树一帜式的发展令整个世界耳目一新,同时也遭到了一些有着国际或者地域霸权主义思想的国家的忌惮和仇视。在被别人关注或敌视的国际环境中来从事从未被前人实践过的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事业,使得我国的执政党应该认真、谨慎地推行未被实践过的政治可持续发展事业。

过去的三十余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政治领域的改革显得相对滞后,并且是由于这种滞后使得腐化事件明显比改革开放前增多,这就使得在政治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研究腐败问题成为必须。腐败与反腐败这对奇怪的双胞胎,似乎谁也离不开谁。早期的中国领导人就曾一再讲到要“铲除”或者“消灭”腐败现象,但是我们很清楚人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不可能实现这样的目标的。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上,胡锦涛曾指出,在中国进入转型发展时期30多年以来,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腐败的科学目标定位到“把中国的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当选后的首次亮相时就以“打铁还需自身硬”表露了反腐的决心。习近平在2012年11月17日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治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7]十八届一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和多个场合强调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指出“腐败是社会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因而,全党必须警醒起来,腐败是一个影响政治可持续发展的炸弹,更是一个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

二、中国当前腐败现状分析

(一)腐败大案要案增加化,落马官员级别趋高化

由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所公布的数据不够全面,各年所用统计口径不够连贯,因而本文暂未选取其所公布的腐败案件相关数据作为分析对象。而全国检察机关作为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腐败案件的侦查机关,其公诉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腐败案件的有罪率往往都很高,而无罪案件中的很大一部分也属于违纪性腐败。所以,本文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检察院工作报告中所披露的腐败案件相关数据来分析我国反腐工作的进展状况。

从表1可以发现,1998—2002年最高检查处案件的总数合计为179687件,平均每年查处案件总数为35937件;2003—2007年最高检查处案件的总数合计为144723件,平均每年查处案件总数为28945件。2003—2007年相较于1998—2002年这5年,最高检查处案件总数平均下降了19.5%。总的来说,这10年来最高检查处案件的总数略有下降,但是大案件数仍居高不下,腐败大案要案不断增加化的趋势。

表1 1998—2009年最高检察院查处案件总数及大案件数量统计/件

从10年来党政领导干部被查处的情况(见表2)来看,在高层党员领导干部中,腐败现象仍很严重。尽管我党的干部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能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人民谋利益,但少数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腐败现象仍在不断增加。仅从2009年查处的相关落马官员的职位级别足以窥见一斑(见表3)。腐败高官级别持续趋高化,即腐败官员职务级别普遍很高,甚至越来越高。

表2 2000—2009年最高检察院查处干部情况/人

(二)基层腐败“落势化”和“贪贿金额涨势化”

如表3和表4所示,在腐败官员级别趋高化的同时,涉案人级别从高层向基层慢慢渗透开来,一些腐败现象的主体可能仅仅是科级干部甚至是普通人员。在这些公职人员看来,只要有权就应该去“用”,他们搞权钱交易、色钱交易甚至到了利令智昏、无法无天的地步。我国著名反腐学者、中央党校教授林喆在总结2009年的腐败现象时,将这一现象概括为一个新概念,即腐败落势化。顾名思义,腐败“落势化”就是指腐败现象从较高的职位向下落,逐渐向基层渗透。如表4所描述的个案中,足以发现这个现象。

从查处情况看,无论是名不见经传的小贪官,还是身居高位的大贪官,动辄贪污受贿几十万、上百万,如今连上亿、几十亿元的大案也屡有发生,这些腐败分子表现出了极大的贪婪性和疯狂性。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康日新涉案金额更是高达18亿元,创下了贪官涉案金额之最。从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中可以看到当前腐败呈现出一定的“贪贿金额涨势化”的趋势。

(三)网民成反腐新力量,网络成为反腐新宠

表5中显示,自2003年开始,关于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的联合网调的公众关注度和投票数逐年递增。截止2010年两会共有208936人参与投票,反腐倡廉一直被作为“热词”高居榜单。反腐成了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新浪、搜狐、网易等主流商业网站均在首页显著位置开通“网络举报监督专区”,“网络举报监督专区”的开通为群众有序参与反腐倡廉建设搭建了制度化、常态化的桥梁,受到广大网民的欢迎[8]。通过网络调查和监督,最直接进行网民和政府之间的下情上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视程度,充分利用互联网无疆界和组织限制的特点,使其成为有效带动反腐败工作良性发展的重要力量。

表4 2009年基层贪腐情况个案①

表5 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联合网络调查

三、腐败阻碍政治可持续发展的危害性分析

(一)腐败损害政治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腐败行为使得经济所得沦为腐败的附属物,成为腐败分子牟取不法所得的手段。恩格斯曾指出,一切政治活动归根到底是为了经济利益进行的,政治权力只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9]。比如紫金矿业,这样一个环境污染劣迹斑斑的企业,为何依然“活得滋润”,媒体调查发现紫金矿业与当地政府官员有着盘根错节才让民众找到了症结所在:只要官商勾结的权力寻租行为存在,这样的惨痛教训就还得重演。反腐败战役失败的记录,铺就通往经济地狱的道路。

(二)腐败侵蚀政治可持续发展的政治基础

腐败是国家政权稳固最大的天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由于腐败行为的出现和猖獗,使得公共权力为私人操控和利用,原本完善的国家机器变成了结党营私的工具,政治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将无从谈起。腐败问题一度被视为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毒瘤”,但发达国家近年来也纷纷“中招”。比如英国“骗补门”越闹越大,保守党领袖卡梅伦也未能幸免。无论是卢武铉的自杀,还是英国议员的“骗补门”;无论是日本民主党的政治献金丑闻,还是美国的州长“卖官”事件,无不表明腐败也是发达国家的政治硬伤。政治可持续发展要求统一的法制和稳定的政治局面,官员腐败使统一的权力体系陷入了各种私欲分割隔离的境地,导致法制权威的破坏。吏治腐败,使大批官员变质,泛用权力,贻害于民,刺激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爆发。

(三)腐败破坏政治可持续发展的群众基础

腐败严重损害党政干部在群众心中的正面形象,直接损害着人民群众的正当合法的利益。当今社会,一些落马高官的腐败行为都和包庇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垄断经营和不法经营行为有关,贪腐者虽然本身没有直接去鱼肉百姓,但他们从不法经营者手中拿到的每一分钱都沾染着罪恶。例如2010年7月被依法执行死刑的原重庆市司法局副局长文强的主要罪行就是为黑恶势力提供保护伞,这给重庆市的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政府形象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害。在文强判处并执行死刑之后,重庆市民无不拍手称快。同时,腐败加剧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使得干群矛盾尖锐,腐败者沉浸在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腐朽生活之中,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共产主义理想,以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指导思想抛在了脑后,大力搜刮民脂民膏以满足其奢侈腐败的需要,造成群众心理的极度不平衡,影响社会的稳定团结。

(四)腐败败坏政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

腐败与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水火不容。当前腐败现象的大量存在,在受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这种错误的道德认识的感染下,部分公民以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价值观作为行为选择的标准。腐败扭曲公众价值观进而默认“接受”腐败。腐败与强大的政治经济权利共生,公共道德的伸缩性随之变大,便认为腐败是掌权者不可避免的。“花钱办事”渐渐成了当今中国相当一部分老百姓的处世信条。民众对这些腐败思想和行为采取默认姑息的态度,把贪污受贿视为正常,腐败成为社会规范可以接受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腐败最严重的危害是毒害了青年一代。贪腐者大肆聚敛钱财,沉浸于腐朽生活时,却教育孩子要诚实本分,使得青少年一代看到不劳而获的可能性,带坏了社会风气,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作用。青少年耳闻目睹种种腐败现象,深受感染,读书无用论重新找到了市场。“恨爹不成刚”就是这种情况的最好注脚。

四、结语

通过以腐败现象及其危害性的分析,高度警示世人要重视当前腐败问题。将腐败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当代中国政治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2009年12月9日联合国第六个国际反腐败日的宣传活动的主题便是“别让腐败毁掉发展”。2013年2月19日,最高检反贪污贿赂局一负责人强调今年的反腐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要坚持“科学反腐、依法反腐、依靠群众反腐,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媒体网络对反贪工作的助推作用”[10]。总之,只有在政治发展中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积极探寻一条中国特色反腐道路。这样才能使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不至于因为腐败而丧失了其最主要特性即“可持续性”;才能够使政治可持续发展摆脱处于目前所处的被迫应付经济发展的被动状态。决不能让腐败超出社会的承受范围,决不能让腐败打破社会发展的动态平衡,决不能让腐败严重阻碍政治发展与稳定,更不能让腐败对整个社会构成灾难性的后果。

[1]冉 刚.腐 败,与发展如影随形[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06-30(4).

[2]陈世雄.97机遇与挑战:中国之回顾[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67.

[3]陈世雄.福建大趋势[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448.

[4]辛向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68.

[5]李智民.廉洁发展:政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J].理论前沿,2008(15):14.

[6]周八骏.21世纪初的中国 改革·发展·统一[M].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81.

[7]美国彭博新闻社.习近平强调反腐败的重要性[J].社会观察,2012(12):6.

[8]武兴华.凝聚反腐败的智慧力量[J].红旗文稿,2013(13):13

[9]丁晋清.用发展的办法防治和克服腐败[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3,5(6):11.

[10]最高检将借力媒体网络反腐[N].新华日报,2013-02-19(5).

猜你喜欢

腐败政治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国外警察腐败控制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