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早期经脉理论演变的考察:基于术数观念下的经脉数目变化*

2013-11-16周晓玲杨峰朱玲

中国医学创新 2013年25期
关键词:神秘主义内经经脉

周晓玲 杨峰 朱玲

十一脉学说、十二经脉学说、奇经八脉学说和二十八脉学说大概能够代表从战国到东汉数百年间经脉学说几次综合的成果。其中十二脉从《灵枢·经脉》之后逐渐成为占据主流地位的经脉理论。十一脉学说则因为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以及张家山脉书等出土文献的相继面世而一度被认为是十二脉说之前流传较广的经脉理论,并被认为是后者建立的基础。但从十一到十二之间到底经历了什么,其演变有无可以追寻的踪迹和缘由,一直以来未有学者深入探讨,本文试析之。

1 “天六地五”与“十一”脉学说的建立密切相关

十一脉学说包含5条阴脉和6条阳脉。关于这一点,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廖育群就指出,这不是一种经脉学说尚不完善的结果,而是按照天六地五这种阴奇阳偶的数术观念决定的[1]。这种观点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十一脉学说构建与一种数字神秘主义有关,不过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天六地五”,是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的一对神秘数字。《左传》中医和在分析病因时提到了一种宇宙论,认为“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而在《国语》中则直言“天六地五,数之常也。”所谓“数之常”,即是天地之常数,也意味着宇宙是按五、六的数目生成的[2]。而韦昭注:天有六气,谓阴、阳、风、雨、晦、明也。地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也。

很可能在战国晚期,信奉这种神秘的数字观念的医家团体使用它对一些经脉学说进行了综合。对他们来说,身体里的经脉也该是五条阴脉六条阳脉。最终,他们以太少阴阳四条经脉为基础再加入阳明脉和厥阴脉,凑足了一个五阴六阳总数十一的经脉体系[2]。

关于这一点,李建民先生甚至提出了“数术身体观”一说,他认为天之历数在吾身,所有脉学的命名、数目、排列、走向都尊信数术原则,据此可以推算或预测气血在人体内的变化[3]。

2 数术观念影响十二经脉理论形成

通过上一段的分析可知,在经脉学说形成的早期,数术观念是渗透其中并产生重大影响的。那么,何为数术?

数术又称术数,指的是中国古代以阴阳五行思想去解释和推算自然现象、社会与人生命运、人事变化等活动以及诸活动的方法和有关思想观念。有学者认为,数术是一种世界观和思维方式[3],其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集中的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秘主义特色。

中国神秘主义的世界观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道。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万物之宗。第二,万事万物都有道,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道的体现。第三,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在谈到东方的神秘主义时说:“在东方神秘主义看来,可以感知的所有事物与事件都是相互联系的,是同一终极实在的不同方面的表现。”东方神秘主义“主要的特点都是强调宇宙的基本统一,它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认识到所有事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是使自己与终极的实在归于统一。”第四,所有的事物都是运动的,变化的。东方的世界观在本质上是动态的,宇宙被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实在,它永远在运动,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同时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的构成,提出的许多理论都充满了神秘色彩[3]。

神秘文化不仅是一种大众文化和俗文化,而且在上层文化、精英文化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在中国传统学术里,它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了解数术中神秘文化的内涵,才能够更好的阐释其对于中医、对于针灸理论的影响。李建民先生则提出,阴阳数术之学的介入是完成晚周以下中国古典医学从经验、技术到“医经”复杂体系跃变的历史动力之一[3]。

既然,对于数术基于经脉学说形成的影响学界已经基本有了共识,那么,从十一脉到十二脉之间的转变又蕴含了什么样的文化色彩或者说神秘色彩?

3 古代文化中数字“十二”析源

在出现“天六地五”记载较早的文献《国语》中,也可以见到这样的描述:“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锺,百官轨仪,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天之道也。”注为:天之大数不过十二。意即,天道乃是十二,大数不应超过十二。而在《春秋左传》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淮南子》中将“十二”视作一个周期性的数字,如“律之数十二,故十二蔈而当一粟,十二粟而当一寸。”“天维建元,常以寅始起,右徙一岁而移,十二岁而大周天,终而复始” 。

“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同样是出自《淮南子》。这种天人相应的观点和《内经》如出一辙的相似。“十二月应十二脉”,“ 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络脉三百六十五” 等等《内经》中出现的字句都清楚的印上了天人感应的痕迹。正如《灵枢·经水》所言:“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

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在《内经》中其器官组成、生理机能等方面都是与天协调平衡的。从这个角度说,十二也好、三百六十五也好,都是事先存于古人脑海中的神秘数字[4],或者说是某种信念。而信念之所以叫“信念”,就在于接受或同意某一主张时的心理态度:充分地相信它而又不能有充分的智力的理性逻辑来保证这一主张的真实性,即对还不能充分肯定的东西给予肯定地接受。在人类的知性活动中,信念的力量往往让经验观察变成它的婢女,如古希腊时代的自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只是因为在理论上他认为所有固体中最完美的是球形,所以教导人们大地是球形的,并不是出于一种经验主义的原因。这样来看,无疑由此所形成的经络学说具有其不确定性,不能视作是一种纯粹的客观知识[5]。《内经》涉及“十二”的原文见表1。

上表对《内经》(除去七篇大论)中出现的所有“十二”进行了穷尽性的搜集,其中有5处“十二节”(其中有2篇并没有同时论及十二经),2处“十二辰”、1处“十二盛”、“十二邪”、“十二禁”、“十二原”。可见“十二”一数在《内经》中并不鲜见,也不只是用来表示经脉数目。而提出经典十二经脉理论的《灵枢》中也只有20篇言及十二经脉,仅仅占据总篇数的24.7%。《素问》有5篇言及十二脉,比例更小。有学者认为,《内经》中虽然出现了十二经脉学说,但是还不完善,在很多篇章还可以见到十一经与十二经并存的现象。

4 “十二经脉”为建立经脉循环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由上文分析可知,无论是十一还是十二,都无法抹去数术文化留下的印迹。但是为什么根源于“天六地五”的十一脉说最后走向了“天之大数”的十二脉说。难道仅仅是为了匹配表里脏腑之相合吗?愚以为不尽然。

在出土经脉文献中的经脉循行多是向心性的(除去《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的两条经脉),并未建立循环。而这在《灵枢·脉度》《灵枢·本输》中亦可见,这无疑再次证实了《内经》两种经脉学说并存的现实。而且李建民先生提出在周秦之际存在秦蜀以绵阳木人为代表、燕齐以扁鹊、仓公脉学遗文为代表、荆楚以马王堆、张家山脉书为代表的几种不同的经脉学说。以上这几种经脉说都没有建立后来成为经典的十二脉流传的循环系统。

表1 《内经》涉及“十二”的原文

笔者在讨论“终始”的时候提到循环,以及蕴含其中渗透广泛的圜道文化。可以说,经脉循环的最终建立和此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我们的祖先总是在追求一种完美和谐的哲学,他们在长期的摸索中,终于发现这种哲学存在于5、8、10、12状态的系统中[6]。经过系统学和图论分析,只有5、8、10、12四个数字存在着唯一确定的阴阳循环现象。而一个系统如果能够出现循环往复,那么就会变得非常完美与和谐。而5、8、10、12分别代表了阴阳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学说,这都是在古代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几个概念。

因为十一脉大多呈向心性走向,而不是后来的十二脉说是半向心半离心,所以其没有建立循环。即使在十一脉的基础上人为的改变循行的路线,也难以建立比较稳定的循环系统。因为中间缺少对称与平衡。因为“十一”与“十二”的接近,因为十二在理论上是能够建立稳定的阴阳循环系统的数字之一,因为这样才可以建立对称的脏腑表里相应的系统,所以十一最终走向了十二,并止于十二。

行文至此,不难理解经脉理论在走到十二之后,尽管临床实践中对经脉体系的认识日渐丰富,但正经之数目不再增加,只是另立奇经八脉以补充说明。就像周氏[7]所言,儒道佛都没有改变数术文化所给生命的框定情绪,而这种框定也影响了中医理论的构建,比如十二脉说的“十二”之由来,也是一种命定之数而并非客观的描绘。

因此,在对经络实质进行实验研究时,首先必须通过发生学的研究,充分揭示其文化哲学与客观实践知识的不同构成,否则任何实证研究都将会陷于困境或误入歧途。

[1]廖育群.歧黄医道[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187.

[2]韩健平.经脉学说的早期历史:气、阴阳与数字[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4,23(4):326-333.

[3]李建民.发现古脉:中国古典医学与数术身体观[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5.

[4]秦学斤页.论中国文化中的神秘主义[J].西南师范人学学报(人文利会科学版),2004,30(3):110-115.

[5]邢玉瑞.十二经络学说的建构与古代神秘数字[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18(1):24-25.

[6]陈继元.数字5,8,10,12与阴阳循环现象[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1,5(4):24-32.

[7]周文,腾向农.论数术文化对文艺的影响[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0,13(4):9-12.

猜你喜欢

神秘主义内经经脉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雨的神秘主义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叶芝诗歌中的拜占庭意象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论贾平凹小说中的神秘叙事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从文论医评《内经》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