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信息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适应两化融合发展

2013-10-21刘芬

卷宗 2013年7期
关键词:两化融合培养模式

摘 要: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效融合,对信息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质量、复合型人才成为两化融合成功实施的关键。本文首先对两化融合的内涵、分析两化融合对我国信息管理人才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就我国信息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两化融合;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来源:重庆邮电大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适应两化融合发展的高校IT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K2011-93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就是指运用工业发展手段,将信息技术要素融入企业、行业、区域和社会中,以实现生产函数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资源配置改善和社会关系形态提升的过程,其特征是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两化融合的最终目标是生产力、产业结构、资源配置方式、社会发展水平的全面升级与转换,本质在于物质生活的下业化带动信息化,信息化促进下业化,以及精神观念的信息化寓于下业化之中,两者之间没有顺序关系,表现为螺旋上升、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与发展的形态,共同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等力一面的进步与繁荣。

在两化融合的过程中,高质量、复合型信息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将是两化融合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问题之一。虽然我国目前信息技术应用领域逐步拓宽,信息化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日益明显,很多企业开展信息化的意识增强,企业信息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但企业信息化应用存在着行业和水平上的差异,多数企业信息化运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与许多企业缺乏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有很大关系,绝大多数企业仍以来传统的管理模式,信息化工作的滞后,成为企业两化融合的“短板”。因此,必须加快培养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管理人才,建立一套适应“两化”融合发展需要的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我国信息管理类人才的要求

1.1 需要信息管理类人才具有多元知识背景

目前,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分别来自于理工科院校,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2]。虽然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信息类管理人才,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化由已经原来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步入了数字化,智能化和網络化的信息化时代,所以传统的信息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已经难以适应两化融合的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迫切需要,主要指开发和运用信息管理能力强、且具备专业工业生产的管理知识的、既懂信息化又懂相关领域工业化的复合型人才和工业应用型人才,将信息管理应用到相关领域的工业型人才。具体来讲,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包括几个层次:首先是要具备经济管理基础性知识:会计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生产与运作管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应用数理统计、运筹学等;第二是专业性知识,如计算机系统与系统软件、数据结构与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与检索、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第三是需要具备高层次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能力是面向信息信息系统开发与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业技术知识,如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操作系统、网络协议分析、网络规划原理、网络计算、通信网概论、电子商务技术、网络互联技术、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和工程项目管理等。现在很多高校如重庆邮电大学经管学院,北京邮电大学经管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等院校都开设信息管理专业,都把培养方案锁定在第一第二层次上,如普遍开设经济管理、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类课程、网络知识课程、程序语言类课程作为信息专业学生所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内容,但是涉及层面比较初级,第三个层次是在第二个层次上的提升,高校涉及的课程较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懂些管理知识,但是不能具备专业信息技术,难以适应工业与信息化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1.2 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是信息管理类人才能否适应实现两化融合的关键

两化融合要求通过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经济产业结构,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用信息技术建立新的行业,如硬件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网上服务业等。而企业信息化建设其对信息化人才需求就包括制造领域、技术领域、管理领域等方面的信息化人才,同时又需要计算机硬件系统购置与维护、软件系统开发与维护、网络环境维护和信息化建设规划等方面的人才,而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模糊,信息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都大同小异,培养目标及定位也相差不多,信息管理类人才成为“通才”。以培养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也在照抄照搬本科院校的培养思路和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特色部鲜明,操作能力薄弱,致使整个信息管理行业缺乏优秀的具有创造性的高端人才,同时也缺乏操作能力强的软件低端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呈现出管理技术不如管理专业学生,信息技能不如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两不像”怪象,定位模糊导致信息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既然学生就业大多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就要立足管理,在信息技术上加以提升。

1.3 强调实践能力是培养信息管理类人才的关键

为能适应两化融合的要求,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水平要打到计算机专业的专科水平,要求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开发和管理方法,能够从事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电子商务网站开发与维护等工作。而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中,教学机制不灵活最为普遍,很多院校未能真正理解教育“技术应用”以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的原则,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多年来并无大的变化,过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的培养,忽视实践操作能力和最新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的培养。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平台试验+专业实训+学科竞赛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学生可以通过ERP沙盘试验,创新性试验,开放向试验,软件技能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认识了企业管理流程和提高了信息技术能力。

现阶段我国信息管理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高等学校,信息化进程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信息管理类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要求其既懂管理又懂信息化的复合人才,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有效的推进软件与信息服务的融合、网络融合、制造业与运营业的融合、信息化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

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下的我国信息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索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信息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也要遵循这一基本模式,从专业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为我国培养优秀的信息管理类人才。

2.1 适应多层次人才培养理念,重视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在人才培养理念上要满足信息管理类人才的个性和个体需要,老师多引导少灌输,按照培养能力、启迪悟性、挖掘潜力的原则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鼓励学生多创新,不仅要强调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如心理、精神、品质发展需要。即培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兼备为追求。建立多层次培养目标,即应用型,经营型和研究型三类。信息管理专业应用性较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人才培养的重点,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掌握管理学知识,还要掌握IT类专业的基本知识,而且要熟悉IT行业人才需求、運行机制、产品研发等环节,并具有体验企业运行的经历。经营型人才是为了适应企业间的竞争,培养具有整合能力强,能够善于最大发挥资源效用的人才,研究人才是指适应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具有研发能力和解决技术问题的人才。总之,新的模式要求学生形成信息管理既不同于工商管理,又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自身职业素质和技能。

2.2 完善课程设置,形成适应两化融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在课程内容安排上,高校应多开设新的、反映学科发展方向的、更贴近实际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学习要求。

①进行综合性课程改革,开设双语课程、创新课程,丰富课程类型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增加信管专业选修课范围,提高选修课学分课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②调整课程体系,适当增加理论课的实践环节和实验课的开设,校内教学以理论学习为主线,以实验室为试验基地进行相关实践教学,学校与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③课程设计上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机科学技术方面基础知识,具备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实现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有效交叉。同时要增加信息管理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如internet信息,商用软件系统SAP,,会计信息系统,数据挖掘等课程。

④构建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构建合理的信息信息技术类和信息应用类课程体系。不同的高校结合自己的学校特色和学生就业方向合理开设像IT审计,IT与组织变革,IT项目管理,电子政务,网络营销等特色课程,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适应空间,

2.3 加强两化型师资队伍建设,适应两化融合需求

教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两化融合背景下对高校的教师结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有着更高更新的要求。信息管理专业教师要兼有管理学知识和信息技术技能,同时要求有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能力和经验。因此对于是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求:第一,增加外籍教师的比例,吸引国外信息管理方面的教授来我国高校任教,国外的优秀教授将带来新的观念、知识、技能、培养方式等。第二,纯学术型的教师很难满足目前学生的学习要求,应吸引大量在国内外企业中成长起来的高学历人才。第三,选拔优秀教师,送他们去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业学习。第四,在师资培训过程中应提高教师教学上的创新能力和掌握应用现代信息管理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同时通过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等方式,提高实践能力。

2.4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创新实践能力是复合型应用人才的核心要求,科技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在培养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实践中,人才培养应牢固确立创新至上的人才观、质量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工程设计训练和经管实务、信息化实务训练,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科技竞赛,在科技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信息管理类人才培训方面,我们应加强校企合作,特别是与国际上一些有经验、有实力的培训机构的合作,通过取得培训授权等做法,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提高我国信息管理类人才培训质量。另外,信息管理类人才培训上要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同时鼓励私人投资信息管理教育与培训,对经济落后地区,教育政府应提供补贴,支持信息管理类人才的培养。通过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以及鼓励私人参与,会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的空间,满足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需求。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是中国特殊国情和特殊环境下的必然选择,但目前我国高水平的信息管理类人才极为匮乏,承担了输送人才重要任务的高等院校、教育培训机构等应积极进行探索与实践,顺应“两化”融合的大环境,准确把握“两化”融合对信息管理类人才的要求,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我国培养出高质量的、适应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需要的、适合中国特色的信息管理类人才。

参考文献

[1]易明、李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模式选择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

[2]汤志伟,吴瑞巍,余海莹。信息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与核心能力培养互动模式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29-33

[3]徐晓飞,王宽全.为两化融合分类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C].第十二届全国高校计算机院长系主任论坛(香港),2009年11月6日

[4]唐文晶,谢海英,王彩荣.以就业为导向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124

[5]张瑾.中外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6月

作者简介

刘芬(1980—),女,山东青岛人,讲师,研究方向:信息经济学,产业经济。

猜你喜欢

两化融合培养模式
基于信息化的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基于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两化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与实施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生产运行管理系统在核电群堆运行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