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训练联合感觉统合训练对中枢协调障碍患儿智能发育的影响

2013-10-17王卫平

中国医药导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脑性中枢性障碍

于 艳 王卫平

1.河南省周口市妇幼保健院,河南周口 466000;2.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保健科,上海 201102

中枢性协调障碍由德国学者Vojta博士首先提出并应用于早期诊断脑性瘫痪的代名词[1-2]。如果患儿能够早期诊断,及时进行早期治疗效果最佳,采用综合性康复治疗能够大大减少发展为脑性瘫痪的可能,减少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影响[3-4]。迄今为止,对于该病的早期干预措施尚未达成共识[5-6]。为此,学者们和临床医师一直致力于探寻中枢性协调障碍干预方法。本研究笔者选择不同的干预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周口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78例中枢协调障碍患儿进行干预,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周口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78例中枢协调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家属均知情同意。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研究入选患儿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9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和Gesell测试5项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1.2.1 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和Gesell量表测试对中枢协调障碍患儿进行测评 调查时间为入组时和干预6个月后。在实施调查前,对本研究问卷调查员进行相关培训,调查员经过笔试考试和专家面试考核合格后再对中枢协调障碍患儿开始实施问卷调查。

1.2.2 调查工具和评价方法 ①自编问卷:内容包括性别、月龄、出生时的情况、高危因素、运动发育的落后程度等;②Gesell量表[7]:本研究所选择的量表为北京儿童保健所修订,笔者取其“适应性项”之发育商(DQ)来评估中枢协调障碍患儿改善情况,DQ值提高≥15分则认为显效,DQ值提高5~14分则认为有效,DQ值提高<5分则认为无效。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性别(男/女,例) 年龄(个月) 适应性 大运动 精神细节 语言 个人-社交对照组观察组39 39 23/16 21/18 16.65±6.97 16.72±6.92 57.32±5.96 56.92±5.78 49.43±6.25 49.35±6.36 57.27±5.47 57.24±5.70 56.52±5.61 56.38±5.57 58.38±6.22 58.53±6.43

1.2.3 干预方法 A组患儿仅给予运动疗法,而B组患儿则同时给予运动疗法和感觉统合训练。运动疗法:①头部稳定性训练:患儿选择俯卧位,前臂着床,肘关节屈曲,诱导患儿俯卧抬头,2月龄以上患儿则进行拉坐抬头或者抱立位头部控制训练;②翻身训练:训练者位于患儿脚端握仰卧位患儿踝关节,做双腿分开交叉运动,以患儿下肢带动髋部来诱导患儿由仰卧位转为侧卧位再转为俯卧位,反复训练;③坐位训练:训练者扶坐立位患儿髋部,在患儿保持躯干稳定性的前提下患儿躯干做左右、前后运动;④爬行训练:在患儿肘支撑的基础上训练患儿手支撑、手膝跪位,在患儿能够独立完成手膝跪位后则在其前方和侧方逗引患儿主动抓握,在此基础上进行爬行训练;⑤立位训练:训练者用扶跳、扶持蹲起、扶站、靠站等方法锻炼下肢的持重和髋膝关节的屈伸,对存在足内外翻、膝关节屈曲、膝反张等姿势异常的患儿采用捆板、楔形板、弹簧板等方法纠正,同时,在站立位对患儿进行训练,患儿双足分开,训练者用双手扶其髋部,先训练患儿稳定站立,再由训练者握患儿双手来训练下蹲、起立和单腿站立;⑥行走训练:由扶站、靠站、保护下独站、牵手走、扶走、保护下独走到独走的训练,对存在足内外翻、膝关节屈曲、膝反张等姿势异常的患儿则继续采用捆板、楔形板、弹簧板等方法纠正;一般每项2~4次/d,5~10 min/次,3个月为 1个疗程,连续治疗 2个疗程。感觉统合训练:从患儿视觉、听觉、嗅觉、前庭觉、触觉、手眼协调能力训练和认知等方面进行训练,具体训练方法如下:①视觉训练:利用各种颜色刺激患儿的视觉发育;②听觉训练:利用世界名曲或者中国民族乐曲的节奏来训练患儿的听觉,培养患儿良好的情绪;③嗅觉训练:通过酒精、醋、水等物品训练患儿的嗅觉;④前庭觉训练:采用滑板、吊缆、大笼球、袋鼠跳、跳床、平衡木或者趴地推球等项目训练患儿前庭平衡功能;⑤触觉训练:采用大笼球压身、软垫、触觉球、游泳、用刷子轻刷上下肢、用梳子梳头发、玩黏土或沙子,将患儿放入装有许多小球的球池内等方法训练患儿的触觉;⑥手眼协调能力训练:通过迷宫、绘画、手指体操、拼插组装物品或者舞蹈等训练患儿手眼协调能力;⑦认知能力训练:通过儿歌、故事、影评电视、图片等训练患儿的认知能力。同时,指导患儿家属对患儿进行科学教育,教育以激励和肯定为主,多让患儿动脑、动手等,并掌握患儿的心理和习惯,充分调动患儿的积极性,让患儿主动配合治疗。训练 30 min/次,1次/d,5次/周,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如果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组间比较比较采用t检验,如果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性分布,则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值或者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干预6个月后,B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87.18%)明显高于A组患儿的总有效率(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n(%)]

2.2 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儿Gesell测试5项评分结果比较

干预6个月后,B组患儿Gesell测试评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儿Gesell测试5项评分结果(±s,分)

表3 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儿Gesell测试5项评分结果(±s,分)

组别 例数 适应性 大运动 精神细节 语言 个人-社交A组B组39 39 t值P值67.65±5.89 73.81±6.05 4.556<0.05 60.48±6.31 65.73±6.22 3.700<0.05 64.60±5.57 71.38±5.66 5.332<0.05 65.18±4.52 69.51±4.45 4.263<0.05 68.17±6.65 75.28±6.85 4.651<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围生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产、窒息、黄疸和宫内感染等高危儿存活率明显提高,由于脑损伤导致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日益增多,脑损伤发生后可造成运动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癫痫等很多并发症。中枢性协调障碍专指那些由于各种病因致中枢神经损伤后使中枢神经协调作用障碍而出现姿势反射异常和肌张力改变的病症[1-2]。如果患儿得不到及时和正确的治疗很可能发展为脑性瘫痪,脑性瘫痪一旦形成则治愈的可能性极小,严重危害儿童健康。脑性瘫痪的治疗方法有高压氧治疗、按摩、针灸等,但是其临床疗效欠佳,学者们尚未达成一致共识[8-9]。为此,学者和临床医师一直致力于探寻中枢性协调障碍干预方法。

本研究笔者采用运动训练联合感觉统合训练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周口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中枢协调障碍患儿进行干预,结果发现:干预6个月后,B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和Gesell测试评分5项均明显高于A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0]。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运动疗法利用脑的可塑性原理来进行患儿肢体功能的训练,通过传入神经传到患儿大脑而使得患儿脑内的神经元与神经元间通过轴突和树突建立新的联络,恢复患儿脑内的兴奋传递,发挥代偿作用;②感觉统合训练主要使用合并前庭、本体感觉和触觉刺激的适当运动反应,改善儿童的运动协调,稳定情绪,提高做事效率,对儿童智力发育有一定的影响;③本研究的运动训练模式将运动训练融于感觉统合训练,之中,运用滑板、吊缆、大笼球、袋鼠跳、跳床、平衡木或者趴地推球等感觉统合运动器具,让患儿在快乐且轻松的游戏情景中来进行运动的训练,达到既刺激了患儿的前庭平衡感觉又锻炼了患儿头颈部肌肉的力量、促进髋关节伸展的目的;④运动训练结合感觉统合训练不但加强患儿的触觉、本体感觉、重心转移、平衡、肢体协调能力,而且让患儿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完成大运动的训练,消除了患儿的恐惧心理,重复训练提高过去相对无效或新形成的通路和(或)突触的效率。

综上所述,运动训练联合感觉统合训练能够改善中枢协调障碍患儿智能发育,提高治疗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1]杨凯丽.小儿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早期康复训练[J].实用医药杂志,2012,29(4):342.

[2]张丽春,陈瑞雪,姚洪儒.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0):173-174.

[3]米文育,刘冬艳.中枢性协调障碍的诊治现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8):1251-1253.

[4]彭慧.浅谈中枢协调障碍患儿的康复方法[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12):7-9.

[5]童雪涛,越敏,艾戎,等.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1):965-967.

[6]李锦兰.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瘫高危儿智能及运动发育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4):98-99.

[7]于炎冰.脑性瘫痪:神经外科治疗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2,17(7):2892-2912.

[8]刘振寰,钱旭光,新晶,等.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在脑性瘫痪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4):315-317.

[9]高明华,王雪峰.中药熏洗在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康复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4):379-381.

[10]余志华,温元强,白静蓉,等.感觉统合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智能发育疗效观察[J].华西医学,2010,25(3):462-464.

猜你喜欢

脑性中枢性障碍
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MRI特征及其与性激素基础值和激发值的关系
康复训练联合口腔游戏在脑性瘫痪流涎患儿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康复与治疗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冰毯联合冰帽治疗中枢性高热的护理体会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换头术”存在四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