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支持网”的内涵、特征及其结构研究

2013-10-13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身体状况异质性群体

李 波 陈 阳

(1南京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93;2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38)

1 前言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已经达到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数的6.34%[1]。到2007年,达到国家录取分数线残疾考生被普通高校录取比例为95%,有近2万名残疾人在普通高校就读[2]。同时,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普通高校的残障学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从所占比例来看,他们都已经成为高校不可忽视的群体(在本研究中,根据目前的特殊教育理念,不再使用有歧义的残障学生这一概念,而替代为特殊群体学生,其定义是有残疾证、生理疾病、虚弱、慢性病及受伤等不能进行常规体育教学活动的学生)。而特殊群体学生面临的教育问题也日益突显,特别在体育教学中,身体上的直接不对等,更容易将特殊群体学生划归为“弱势群体”。高校体育不仅要在体育教学上给予特殊群体学生一定的支持和帮助,还要在体育教学之外体现这种支持,这些支持共同构成一个有效支持网,从而发挥体育的特有功能,帮助特殊群体学生健康成长。

个人的社会支持网就是指个人能藉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如金钱、情感、友谊等)的社会网络。通过社会支持网络的帮助,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并维持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行[3]。社会支持网在其它领域的研究已经十分广泛和深入,但在体育领域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本文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支持网进行研究,旨在探讨目前体育特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今后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2.1.1 抽样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员一对一问卷调查。由于受到时间和人力的限制,同时根据研究样本的情况,抽取程序是:(1)在南京市开设体育保健课的普通高校中随机抽取,共抽样6所。(2)在入选的高校中按学号排列表随机抽取一、二年级体育保健课学生各5名,如果遇到年级人数不足5名时,将由另一年级进行补充抽样,当入选高校体育保健课学生人数不足20名时,将由另一抽样高校代替。

2.1.2 问卷设计

在参考了被广泛应用的马特·G.M.范德普尔的社会支持分类的基础上,对马特·G.M.范德普尔社会支持度量的10个标准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将体育支持网分为情感支持网络、参与支持网络,实现对体育支持网的度量。根据特殊群体学生及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最终涉及两个方面的调查:

体育情感支持网:当您在体育学习(或进行体育锻炼、康复)时,会因为某些问题而心情压抑,您经常会和哪些人讨论这些个人问题?

体育参与支持网:当您需要参与体育活动(或进行体育锻炼、康复)时,您常和哪些人一起进行?

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此次调查中的关系设定为父母、其它亲属、恋人、朋友、老乡、同学和老师。遵循边燕杰[4]等对社会关系分类的做法,将父母、其它亲属、恋人称为“亲属关系”,朋友、老乡称为“朋友关系”,同学、老师称为“相识关系”。

2.1.3 问卷发放

本次调查由研究者组织培训后的调查员进行调查,共向南京市6所高校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回收率100%。剔除非调查员一对一调查问卷5份、缺课1/3的学生问卷4份、因主客观原因不能接受调查的学生问卷5份,共14份,有效回收率76.7%。

2.2 访谈法

对南京市部分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进行深度访谈,获取本研究所需相关数据和信息。

2.3 数理统计

用SPSS12.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分析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支持网两个子网的规模、关系构成、趋同性及异质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支持网的内涵

社会网络分析可追溯到由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在30年代发展起来的、用于研究小群体内部结构与人际关系的社会计量法。从20世纪50年代起,社会学开始大规模地使用网络分析的理论框架,认为行动者并非如同原子个体一般在社会网络之外行动或者决策,他不会一成不变地恪守其社会角色的职责[5]。社会网络被定义为一组已经或有可能(直接或间接)连接的点,这些点的特征和它们之间关系的全体。其中点可以是社会分析的任何单位,如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等[6]。在网络分析中常用网络规模、关系构成、关系性质等特征来分析和解释行动者的社会行为。

特殊学生个人所具有的体育资源是非常有限的,特别受到自身身心条件的影响,更限制了他们对于体育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因此,他们更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获取相应的资源。也就意味着,他们的体育支持网的规模越大,则拥有更多的体育资本。关系的异质性指数越高,则意味着体育资源越丰富,更有利于工具性目标的实现。特殊群体学生,一方面需要通过更多的关系建立帮助自己实现体育学习、锻炼、康复的目的;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体育这一途径,扩大自己的社会关系网,建立良好地人际关系、学习关系、生活关系网,从而实现其它方面的发展。良好地体育支持网能够极大地拓展特殊群体学生与他人的广泛交流和沟通,能够使特殊群体学生拥有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自主权。

体育教学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参与性、互动性的优势,创造有利条件,让普通学生与特殊群体学生处在同一教育平台上,通过体育这一途径,藉以“特殊群体学生”获得更多资源的支持(如情感、康复、友谊等),给予特殊群体学生多方面、全方位的支持,提高他们社会适应能力、参与能力、减缓生活学习压力的能力,建立良好地学生、家庭及社会之间的联系,并让普通学生与特殊群体学生相互协作、相互理解、共同发展。

因此,体育支持网是社会网络的一种形式,是指特殊群体学生通过体育这一媒介,从网络关系中获取自身不拥有的资源,从而解决学习生活的困难,并获得教育、精神、友谊等资源性支持的网络架构。

3.2 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情感支持网结构特征

特殊群体学生由于身体上的原因,在参与体育锻炼或进行体育学习时,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和障碍,这种困难和障碍不仅体现在生理层面,更多地会在精神层面反映出来,从而导致他们不安、焦虑、抵触情绪的产生。这种情况不仅会影响正常的体育锻炼和学习,也会扩散至他们整个学习生活之中,最终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此时,如果特殊群体学生能够从其体育支持网成员那里获得及时和相应的感情支持,无疑对特殊群体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学习心态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让体育发挥其教育支持的作用。

3.2.1 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情感支持网的规模

表1 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情感支持网的规模

表1数据显示,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情感支持网平均规模为3.07,标准差为0.80,说明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情感支持网的差距不大。根据狄金华对武汉五所重点高校本科生调查中得到的一般社会支持网规模为3.40[3],可以看出,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情感支持网规模略低于普通学生,有26.1%的学生网络规模为2,只有2.2%的学生体育情感支持网规模为5,比例最高的网络规模为3,占到了43.5%,说明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情感支持网规模一般。

3.2.2 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情感支持网的关系构成

表2 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情感支持网的关系构成

从表2可以看出,在亲属关系中,父母的比例高达78.9%,说明对于特殊群体学生而言,父母还是最值得信赖的关系。朋友关系中,朋友的比例为56.7%,老乡排在第二位。相识关系中同学比例远高于老师占到了60.5%。按三种关系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排序为:朋友关系(130.4%)、相识关系(93.5%)、亲属关系(82.6%)。由此可见,朋友关系和相识关系在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情感支持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在高校的学习环境中,父母虽然是特殊群体学生最信赖的关系,但直接接触的机会很少,而朋友和同学是最为了解和接触最多的,因而成为他们情感支持的主要部分。

3.2.3 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情感支持网的趋同性

表3 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情感支持网的趋同性

社会支持网的趋同性是指被访者与网络成员在某种社会特征方面的相似性。表3可以看出,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情感支持网性别趋同性为75.2%,说明特殊群体学生情感支持的主要对象是同性别的。而年级趋同性比例高达76.6%,特殊群体学生主要是同本年级同学进行交往,这与前面所调查关系构成中同学比例在相识关系中高达60.5%存在一致性,说明特殊群体学生的交往范围偏小。身体状况趋同性只有48.2%,说明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情感的交往并不限于与自己身体状况一致的对象,这与前面所调查关系构成中朋友关系比例高达130.4%也存在一致性,这也说明身体状况本身并不完全是制约特殊群体学生交往的因素。

3.2.4 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情感支持网的异质性

社会支持网的异质性指的是社会网络成员之间在社会特征及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的布情况。从表4可以看出,性别异质性指数为0的比例占43.5%,这也意味着43.5%的网络是由同性别的成员构成的,样本平均异质性为0.26,标准差为0.21,说明构成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情感支持网的社会网络成员的异质性不大。

年级异质性指数为0的高达56.5%,说明同一年级的比例相当高。异质性指数为1的比例只有15.2%,也就是说只有15.2%的网络成员是其它年级的,年级异质性不大。

身体状况异质性指数为1的占34.8%、为0的占23.9%,这意味着34.8%的网络成员身体状况完全不同,23.9%的网络成员身体状况完全相同,而41.3%的网络成员存在差异,样本平均异质性为0.63,标准差为0.40。可见,身体状况的异质性相对较高。

表4 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情感支持网的异质性

3.3 特殊群体学生体育参与支持网结构特征

体育参与是特殊群体学生走出自我封闭,扩大交流,建立有效社会关系及消除心理隔阂、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良好的体育参与支持网为特殊群体学生提供了稳定交流的社会关系网络,它的缺失不仅造成了教育不公平,也造成学校道德规范的失衡,最终影响社会规范的形成。

3.3.1 特殊群体学生体育参与支持网的规模

表5 特殊群体学生体育参与支持网的规模

特殊群体学生体育参与支持网规模的平均值为1.95,标准差为0.73,网络规模为2的占到54.3%,有26.1%的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参与规模为1。由此可见,特殊群体学生体育参与支持网的规模是非常小的,这种现状令人担忧。

3.3.2 特殊群体学生体育参与支持网的关系构成

从表6特殊群体学生体育参与支持网的关系构成可以看出,由于大部分特殊群体学生与父母和其他亲属接触的机会较少,所以恋人在亲属关系中所占比例最高,但由于目前高校开设体育课主要针对一、二年级学生,所以恋人关系的比例并不高,由此造成亲属关系对于特殊群体学生体育参与的支持并不高,只占到21.7%。

在所有关系中,相识关系和朋友关系分别占到48.9%、39.8%,而其中同学和朋友在各自关系中分别占到48.9%、34.1%。这两种关系占总人数的比例更高达93.5%和76.1%。可以看出,特殊群体学生体育参与支持网的关系构成非常单一。

表6 特殊群体学生体育参与支持网的关系构成

3.3.3 特殊群体学生体育参与支持网的趋同性

表7显示,有78.1%的网络成员与被访学生同性别,有90.9%的网络成员与被访学生同年级,身体状况的趋同性也由情感支持网的48.2%上升为64.1%。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和访谈,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特殊群体学生体育参与的途径主要是体育保健课,除此之外,他们很难有接触体育的机会。因此,他们参与的网络成员主要也是由同学所构成,所以在关系构成中的同学比例及年级、身体状况趋同性都较情感支持网有了大幅提升。这更说明了如何创造更多机会让特殊群体学生参与体育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3.3.4 特殊群体学生体育参与支持网的异质性

表8 特殊群体学生体育参与支持网的异质性

从表8可以看出,性别样本平均异质性为0.23,标准差为0.32,其中异质性指数为0的占58.7%,即被访学生中,58.7%是由同性别网络成员所构成,只有41.3%的网络成员存在性别差异,因此,性别异质性很小。

同样,年级异质性为0的占82.6%,即被访学生中,82.6%是由同年级网络成员所构成,其异质性也很小。

身体状况为0的占34.8%,即被访学生中,34.8%是由相同身体善的网络成员所构成,异质性指数为1的占2.2%,即只有2.2%的网络是由身体状况完全不同的成员构成。这说明,特殊群体学生在体育参与时更多地只能与自己身体状况相同的成员进行,交往的途径非常单一。

4 结论与建议

4.1 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支持网规模偏小。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网络规模越大,他们就能利用更多的资源,就能获得更多的帮助、支持和体验,从而有效地融入学校、社会。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情感支持网规模一般,说明他们有体育情感诉求的要求和意愿。但体育参与支持网规模明显偏小,目前的体育教学现状,造成他们很难扩大自己的体育网络规模。

4.2 特殊群体学生关系构成单一。由于特殊群体学生所处的特定体育教学环境,他们参与体育的途径主要是体育课,而接触的对象主要是情况相似的同学,造成关系构成单一。这种关系往往是在个人特质相似的群体内部形成,因而特殊群体学生通过这种关系获得的信息也往往是自己所知道的,重复率高,而且很难获得更广泛、更有效地信息资源。

4.3 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支持网趋同性较高,异质性不大。趋同性较高及异质不大就表明一个人或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相同的社会圈子,标志着一个人或群体的社会资源越匮乏。特殊群体学生在性别、年级这两个方面在体育情感支持网及体育参与支持网上都表现了较为明显的趋同性较高,异质性不大的特点。但身体状况体育情感支持网中趋同性比体育参与支持网低,异质性也较高,说明特殊群体学生不能积极参与体育的原因并不完全是身体上的原因,更多地是我们目前的体育教育不能提供他们更多地参与机会,从而造成他们机会的缺失。

4.4 从调查可以看出,身体状况并不是限制特殊群体学生参与体育的重要因素,现在的体育特殊教育应该尽可能创造条件,扩大特殊群体学生体育网络的规模,丰富他们体育支持网的关系种类,扩大他们获取体育资源的途径和手段,让特殊群体学生有机会参与体育并获得更多地支持,从而能够健康的学习和生活。

[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2]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官方网站.中国残疾人受教育权得到更好的保障.[EB/OL].http://www.chinadp.net.cn/news_/edu/zixun/2008-11/10-2082.html,2008-11-10.

[3]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1):76-82.

[4]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J]. 中国社会科学,2004,(3):136-146.

[5]吕青.社会网络及其对中国弱势群体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7,(5):111-115.

[6]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21.

猜你喜欢

身体状况异质性群体
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检验
城市规模与主观幸福感——基于认知主体异质性的视角
临床常见革兰阴性菌异质性耐药研究进展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论医学护理过程中的人文心理关怀研究
人文关怀教学方法在《医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