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五种韵书中的射字法

2013-09-22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八音李氏声母

黄 薇

(1.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2.泉州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陆法言《切韵》问世之后,几经后人的继承和修订,从唐代开始便是文人写诗用韵的准绳,但凡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士们无人不需通晓官韵,其影响力一直延伸到清代乃至现当代。射字法是民间流行的一种猜字游戏,它将繁复的韵字以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化繁为简,避难趋易,实乃古时读书人熟稔官韵韵部的一种好方法。

稽查历史文献,早在南宋末年赵与时的《宾退录·卷一》[1]就记载了“击鼓射字之伎”,元代陶宗仪的《辍耕录·卷十九》[2]亦记载了“拊掌射字之法”。这两种射字游戏的方式大致相同,游戏一方是击鼓者或拊掌者,其将某韵字的声、韵、调用击鼓或拍掌的方式表达出来,游戏另一方是猜字者,其根据击鼓者或拊掌者的鼓点或拍掌次数猜出它们所对应的声、韵、调,然后再将它们拼合出某一韵字。此射字游戏的前提是:“必须彼我二人俱聪明,熟于翻切,优于记问者。”关于射字法始于何时,目前从文献中还找不到相关记载,但是从赵与时《宾退录》卷一“俗间有击鼓射字之技,莫知所始”一言中,我们可知射字法在南宋以前就已在民间的文人学士中广为流行了,而在宋元之后,射字游戏仍然在民间流传延续,我们用以下明清时期的五种韵书关于射字法的记载为证,按照五种韵书时间的先后顺序,对其进行一一解读。

一、《戚林八音》的射字法

《戚林八音》是《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和《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声》的合订本,它是一部反映四百年前福州音的闽方言韵书。在《戚林八音·戚参军例言》中提到了“标射韵法”,在射字之前,需先熟记这本韵书的“三十六字母(春花香,秋山开,嘉宾欢歌须金杯,孤灯光辉烧银釭。之东郊,过西桥,鸡声催初天,奇梅歪遮沟)”、“十五声纽(柳边求气低,波他曾日时,莺蒙语出非)”及“八音(平清上清去清入清平浊上浊去浊入浊)”,然后“以两字切一字,上字作标,下字作箭。”即先以切语上字的八音之平清声字分别与十五声纽相拼合,找出切语上字的清平声韵字所对应的声纽,立其为“标”;接着在三十六字母中找出与切语下字的清平声字相同的韵;最后再以此韵分别与十五声纽拼合,则之前所立“标”之对应的韵字便是所切之字。

除了“标射韵法”,《戚林八音校注·戚参军例言》中还介绍了“嗽语”和“嗽语切”,这是射字新法。书中记载如下:

嗽语,嘴前话之转音也。上字不离三十六韵,柳字八音;下字不离宾之二韵。如上平“牵”字,嘴前话曰“轻牵”,嗽语转音曰“楞轻”。盖“楞”,灯柳之平音也,“轻”入宾气之上平矣。……嗽语切与切字法相反。切字以上字作标,下字作箭。嗽语切以下字作标,上字作箭。[3]

“‘嗽语’即‘廋语’,福州方言一作‘哨语’,具有‘隐语’之意。”[4]423陶燠民《闽音研究》对“廋语”定义为:“廋语者,皆以口语为根据,或颠倒其双声叠韵,或搀杂无谓之韵纽,以混人闻听。”[5]26相传此嗽语即当年戚家军为混淆敌人视听,其军队内部使用的一种“秘军声”。 又“嘴前话者,仅析其纽以配期京,与原字重言之。……其法难易知,然连语则发生转变类化,骤闻之颇难晓也。”[5]26既然嘴前话都“难易知”,“颇难晓”,而“嘴前话之转音”之嗽语则是更难知晓。但是它亦是以传统的射字法为基础,只是“嗽语切与切字法相反。嗽语切以下字作标,上字作箭。”因此,我们若要恢复嗽语切的原型,首先要解读嘴前话,然后颠倒破译后的嘴前话的反切上下字,方为正常之切语。

二、《翻切指掌空谷传声》的射字法

《翻切指掌空谷传声》[6]又称《翻切指掌》,撰人不详。经考证,此韵书成书时间当为嘉庆戊午年(1798年)。韵书之后附有射字法的相关说明,和韵书《戚林八音》相似,《翻切指掌》也提及“标射切韵法”:“盖射者先立标的,然后可指而射焉。右三十四字(即“公弓庚京冈江光干坚官涓该皆乖基赀规钩鸠姑居根巾昆钧高骄歌戈迦拏嘉瓜”三十四个韵,共十二摄)皆标也。今以两字切一字,上字作标,下字作箭。”

除此之外,《翻切指掌》中还介绍了“空谷传声”、“隔标切字法”、“隔列切字法”、“借摄切字法”、“翻清切字法”、“反切法”和“四码法”等切字方法。其中和射字法相关的是“空谷传声”、“反切法”和“四码法”。“空谷传声”在古时是“射字”的另一种说法,在此韵书中它是按照“一定摄,二定韵,三定声,四定句,五定字”的顺序,用击鼓、拍掌等方式分别发出不同的次数的响声,让对方猜出所射之字。“反切法”是“以两字切一字,上字为标,下字为箭。上字顺口数至某句第几字,下字则照本声数至某句第几字,便是。”这种方法和《戚林八音》提到了“标射韵法”相似。“四码法”(“码”的定义将在下一节中详细说明)为“一定摄,二定韵,三定声,四定字。”其采用打码的方式来确定所射之字,首先定摄,属于十二个摄中的哪一个摄就写上哪一码;其次定韵,其韵在每一个摄中排在第几个位置就写上第几码;再定声,平上去入共四声,按照顺序共分成四个码;最后定字,某韵某声之下共有三十二个韵字,从上到下,排在第几个就写上几码。

《翻切指掌》作者云:“凡反切以及空谷传声,打码修书,隔壁敲语,都要将公空四声念熟,方不错也。”也就是说若要准确猜中所射之字,必须将这本韵书中所有的代表韵字熟记于心。

三、《李氏音鉴》的射字法

李汝珍的《李氏音鉴》[7]成书于嘉庆十年(1805年),这是一部涉及面广的音学论著。其第五卷内容专论射字之法,共提及“击鼓三次论”、“击鼓五次论”和“打马”式三种射字方法。

1.击鼓三次法

《李氏音鉴·卷五·第三十一问》:“盖始则由母而求韵,次则由韵而求声,此则五声既分,所射之音成矣。故为射字之末也。”李氏以《行香子》一词中的三十三字代表三十三个声母,即“春满尧天,溪水清涟,嫩红飘,粉蝶惊眠。松峦空翠,鸥鸟盘翾,对酒陶然,便博个,醉中仙。”在每一个声母之下又有二十二个韵,即“张真中珠招齐知遮诂氈专周○[注]○代表有音无字,空声也。(真婀切)渣谆追蒸○(珠弯切)○(珠窩切)挝○(珠歪切)庄”这二十二个韵。此射字法,“凡射字必以母为始”,所射之字在词中第几个字就击鼓几次;但是一母含括二十二个不同的韵,因此再从二十二韵中选择所射之字的韵,按其对应的次数击鼓表韵;而一韵有五个声调,即“阴阳上去入”,击鼓一次是阴平,两次是阳平,以此类推。

2.击鼓五次法

击鼓三次法根据所射之字的声、韵排列次序不同,击鼓次数亦多寡悬殊。如果声、韵位置排在前则击鼓次数少,如果声、韵位置排在靠后的在,则需击鼓多次,例如声母“仙”排在三十三个声母的最后一个位置,所以需击鼓三十三下方可。击鼓五次法解决了击鼓次数过多,易使人混淆的弊端。《李氏音鉴·卷五·第三十二问》:“以春满尧天分之,自春至眠十五字,可为初起之一,自松至仙十八字,可为初起之二;以张真中珠分之,自张至专十一字,可为次起之一,自周至庄十一字,可为次起之二;加以五声,共为五起。”例如,若射“蕙”字,其声母是“春至眠十五字”中的“红”母,所以先击鼓一次,表示“红”母在三十三个声母的第一段即“初起之一”,再击鼓十次,表示“红”母排在头十五字中的第十个位置;“蕙”字的韵母在“周至庄十一字”中的“追”韵,因此先击鼓两次,表示“追”韵在二十二个韵母中第二段即“次起之二”,然后再击鼓五次,表示“追”韵在后十一字中的第五个位置;最后再击鼓四声,表示去声。这就是所射之字“蕙”的击鼓五次所包含的意思。“虽增两起,而减击甚多。”可谓便捷之法。

3.打马法

何谓“打马”?“马”即“码”。《李氏音鉴·卷五·第三十二问》:“号码之码,即《礼记》立马之马,后人加石旁,已见《明会典》中。”又言:“打马者,即程大位《算法统宗》,所谓暗马,司马温公《潜虚》,亦尝用之。盖以为一,以为二,以为三,以为四,以□为五,以为六,以为七,以为八,以为九也。……今俗所行号马,作。”这些使用在射字游戏之中的特殊符号,应该是为当时文人学士群体专门编制的。这种射字法是以打马方式取代击鼓法,在《李氏音鉴》中介绍其为“笔之于书”,且“三起足矣”,即将击鼓三次的次数用三个号码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

四、《空谷传声》的射字法

《空谷传声》[8]是清末安徽全椒人汪鎏编订的一本韵图。它是一本用于射字游戏的字谱,反映了清代后期社会通语的实际语音面貌。此韵图音系共有三十二韵类,即“公弓冈姜光赀饥圭居孤皆该乖根巾昆君干官坚涓骄高歌锅瓜嘉迦庚经鸠钩”;声母共二十类,韵图中没有标目,只知其分为喉音、舌音、唇音、齿音、颚音和兼音五种声母;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

《空谷传声》在韵图前面所介绍的“传声法”和“切字法”就是射字之法。其中“切字法”和上文提到的《戚林八音》“标射韵法”以及《翻切指掌》“标射切韵法”、“反切法”的内容相似,皆为“上字定位,下字定音”,即可“指而射焉”。“传声法”为“凡一句用手一拍……一音用指一点,二音二点,须停顿三次,方定一声。”同一韵摄的韵类,一个韵摄的五声,声母在同一发音部位的韵字,这三者都可以成为“一句”。例如所射之字为“传”,首先定韵,“传”在涓韵,涓韵在三十二字母中排在第二十六位,是第五“句”之后紧接着第六“句”中的第一个韵,“传声法”言:“凡一句或数句有零,拍后即用点以补之。”因此拍手五次,再用指点一下,即为涓韵;其次定声调,“传”是阳平声,因此拍手两次,即为阳平;最后定声母,“传”的声母为颚音,在韵图中排在第五句中的第二个位置,所以拍手四次,再点两下,即为“传”的之声母所在。通过这三次定位,分别用拍手或者点指的方式表示对应的韵、调、声,让对方猜出所射之字。这便是《空谷传声》的射字法。

五、《等韵一得》的射字法

《等韵一得》[9]成书于光绪癸未年(1883年),这是清末劳乃宣研究等韵学理的一部著作。此书分为内篇和外篇两个部分。射字法在《等韵一得·外篇》有较为详细的介绍。韵书共提及六种射字法,即“三次法”、“五次前法”、“五次后法”、“七次法”、“八次法”和“暗马法”。其中“三次法”、“暗马法”分别与《李氏音鉴》的“击鼓三次法”、“打马法”相似,在此不多赘述。“五次前法”和“五次后法”虽然和《李氏音鉴》中的“击鼓五次法”一样,皆为“五次”而射,但是在具体的规则操作上仍有差异。下面将对“五次法”、“七次法”和“八次法”一一进行解释。

1.五次法

《等韵一得·外篇》“五次法”中又再分为两法:“其一,第一次母之八音,第二次清浊八类,第三次韵之十三摄,第四次四等,第五次四声。”“母之八音”是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将声母分为八音,即喉、鼻、重舌、轻舌、重齿、轻齿、重唇和轻唇;“清浊八类”指从发音方法上分成的戛音、透音、轹音和捺音四音的清、浊音,共八类;“韵之十三摄”指“阿、厄、餩、埃、额、敖、欧、昂、鞥、安、恩、谙、厄音”这十三类韵摄;四等指开口、齐齿、合口和撮口;四声指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五次法”的又一法为“其一,第一次第二次皆同前,第三次韵之六部,第四次部之阴、阳、下十二韵、八韵,第五次四声。”“韵之六部”指按照韵尾的不同将韵类分为喉音(喉音又分成喉一部、喉二部和喉三部)、鼻音、舌齿音和唇音等六部;“部之阴、阳、下十二韵、八韵”指从主要元音的角度将喉音、鼻音等六种韵部分成阳声、阴声和下声,其中只有喉一部能分为阳声、阴声和下声共十二韵,其余五部只能分为阳声和阴声共八韵。无论是前一种“五次法”抑或后一种“五次法”,击鼓或拍案的第一、第二回是定声母,第三、第四回定韵母,第五回定声调,以此射字。

2.七次法

《等韵一得·外篇》:“又一法以七次射之,第一次母之八音,第二次清浊,第三次四类,第四次韵之六部,第五次阳阴下声,第六次四等,第七次四声。”“七次法”同“五次法”不同之处有二:第一,在定声母上,“七次法”将“五次法”中的“第二次清浊八类”细化为“第二次清浊”和“第三次四类”,即先定声母清音或者浊音,然后再定戛音、透音、轹音或捺音;第二,在定韵母上,“七次法”是综合“五次法”两法中的定韵方法并除去“韵之十三摄”,而定为“第四次韵之六部,第五次阳阴下声,第六次四等”。总之,“七次法”较之“五次法”更为详尽。

3.八次法

《等韵一得·外篇》:“又一法以八次射之,第一次母之喉鼻舌齿唇五音,第二次重轻,第三次清浊,第四次四类,第五次韵之六部,第六次阳阴下声,第七次四等,第八次四声。”“八次法”与“七次法”相比,不同之处在于两者在定声母时,前者中“第一次母之喉鼻舌齿唇五音”和“第二次重轻”是后者中“第一次母之八音”的细化,即先从发音部位区分喉鼻舌齿唇五音,然后再区分舌、齿、唇音的轻重音。对比前面几种方法,“八次法”最为详细。

之所以将射字法从“三次法”细分为“五次法”,进而再细分为“七次法”、“八次法”,其中原理与《李氏音鉴》的“三次法”进而为“五次法”一致,《等韵一得·外篇》的解释是:“五次两法,数目较简,不易混淆,最便于用。七次八次两法,层次分明,于辨别音韵之理,最为明显。”

综上,我们从明清五种韵书所提及的射字法可以了解到,自南宋末年赵与时的《宾退录》和元代陶宗仪的《辍耕录》之后,明清时期仍然延续了射字游戏。尽管射字形式纷呈,例如韵书记载中有“嗽语”、“传声法”、“标射切韵法”、“击鼓三次法” 、“击鼓五次法” 、“打马法”、“七次法”、“八次法”等,但是这些射字形式的本质内容是相同的,就是它们无一不是通过对韵字声、韵、调的拆分及组合的方式来猜测所射之字。这种射字法虽为游戏,但是其将枯燥的声韵知识娱乐化,对读书人熟记韵书韵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劳乃宣《等韵一得·内篇》便言及射字法“虽游戏之事,而借之以熟母韵最为捷径”,“若常为此戏,音韵之理不期熟而自熟矣。”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射字法是被读书人广为流传的一种猜字记韵游戏,那么射字游戏所使用的韵书或韵图定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语音面貌。从这个角度来说,射字游戏也不是单纯的猜字游戏,它对我们研究语音史、韵学史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与时.宾退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 李如龙,王升魁.戚林八音校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4] 徐天胎.福建民国史稿[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5] 陶燠民.闽音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6] 无名氏.翻切指掌空谷传声[M].据直方斋藏写本影印.

[7] 李汝珍.李氏音鉴.《续修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260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 汪鎏.空谷传声[M].影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9] 劳乃宣.《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小学类第220册[M].等韵一得,编.济南:齐鲁书社,1997.

猜你喜欢

八音李氏声母
声母韵母
《八音的秘密》
猪李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广西八音传承人庞伟元,奏出乐声里的悲欢离合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声母顺口溜
声母歌
文言文练习
辽《韩德源嫡妻李氏墓志》校补
乡村八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