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2013-09-06安高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27期
关键词:完全性氯吡格雷

安高华

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安高华

目的 分析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4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划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21例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 治疗组25例患者接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 两组患者完全性STR率对比, 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前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肌酸激酶)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实施治疗后, CKMB、CK水平比较水平明显下降, 其中治疗组CKMB、CK水平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有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溶栓;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选取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于2011年7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4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划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21例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 治疗组25例患者接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其中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1年7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4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划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21例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 治疗组25例患者接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其中对照组21例患者, 男12例, 女9例, 年龄48.6~72.1岁, 平均年龄为(58.4±1.4)岁。治疗组25例患者,男14例, 女11例, 年龄为47.9~69.8岁, 平均年龄为(59.8±2.1)岁。两组住院时, 均接受常规检查, 被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发生梗死部位前壁8例, 前间壁为11例, 下壁及后壁为12例, 广泛前壁为1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以进行对比研究分析。

1.2 方法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患者调脂、降压药等治疗, 并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 其中选用尿激酶为溶栓剂, 将150万U与100 ml生理盐水进行均匀混合, 对患者实施静脉滴注, 在半个小时内滴完。12 h之后, 于患者皮下注射5000 U低分子肝素, 每天注射2次;入院后给予患者阿司匹林300 mg, 之后100 mg/d, 1次/d, 咀嚼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实施治疗基础上, 患者加用氯吡格雷300 mg, 75 mg/d, 1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6 d。

1.3 观察指标以及疗效评判 CKMB、CK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其进行检测。心电图疗效判定:所有连续导联其ST段抬高之和回落大于70%, 为完全性自发性的STR;回落在30%~70%之间, 为部分性STR;回落小于30%, 为无STR[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治疗组25例患者完全性STR为17例(68%), 对照组21例患者中完全性STR为8例(38.1%), 两组患者完全性STR率对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前后CKMB、CK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前CKMB、CK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施治疗后, CKMB、CK水平比较治疗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

表2 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前后CKMB、CK水平比较( x-±s)

3 讨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受到损伤, 不稳定斑块发生破裂, 导致血管内膜基质中胶原暴露, 导致凝血酶、血小板聚集以及黏附形成, 导致血栓富含血小板, 严重者可能导致冠状动脉变窄或出现闭塞[2]。目前, 在临床上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采用药物对其实施治。早期发现病症,并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早期救治, 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发生,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其溶解作用较强,联合使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实施治疗, 通过双重抗血小板作用, 可有效抑制血小板发生聚集, 防止冠状动脉发生闭塞以及狭窄等情况[3]。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 治疗组25例患者完全性STR为17例(68%), 对照组21例患者中完全性STR为8例(38.1%), 两组患者完全性STR率对比, 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前CKMB、CK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实施治疗后, CKMB、CK水平比较水平明显下降, 其中治疗组CKMB、CK水平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 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有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1] 王彬.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现代预防医学, 2012,39(11):2916.

[2] 覃学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尿激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0,13(3):808.

[3] 李帆.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中国当代医药, 2010,35(17):20.

466000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

猜你喜欢

完全性氯吡格雷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数学直觉与数学实在性探析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术前鼻-牙槽突矫治器对完全性唇腭裂婴儿修复效果的影响探究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
完全性尿道下裂者行睾丸精子卵胞浆内注射后妊娠一例
改良millard法修复单侧重度完全性唇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