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课文延展性,增强课堂活力

2013-07-16鹿萍

考试·教研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鹿萍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近年来一直被公认为是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现在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到了开发课本价值之上。本文从细读文本,设置具有矛盾张力的问题,找到文本中的对比关系,展开文本张性,利用文本空白寻找思考张力三个方面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文本张性 对比关系 利用文本空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177-01

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语言基础性学科,也是学好其他各门课程的重要基础。为了培养学生出众的语文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对于小学语言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学科性质,注重受教育者在情感态度、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国民精神,塑造学生心灵深处的民族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使语文教学可以突显出一种开放性,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具有一种初步的批判性和战略性的思考能力。

为了实现这种教学目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课本的主要作用。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是将课本当作一种辅助性的材料,主要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通过课本掌握生僻的字词,没有将课文的延展性以及开放性充分发挥。使课文的“样板”作用缺少必要地调动。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自己的课堂设置以课本中的文本为中心,充分开发课文本身的延展性,增强课堂的活力。如何有效开发课文的延展性和开放性,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的几个方法。

1.细读文本,设置具有矛盾张力的问题

处于矛盾地位中的问题和事物,所具有的特征不只是相互抵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课文中发现具有这种矛盾性质的问题,并且找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这类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扩展,补充学生的固有认知,使矛盾问题的张力塑造学生思考问题的多重角度。

比如,在五年级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威尼斯的小艇》,这篇短小的文章中不仅介绍了威尼斯小艇的主要特征还将小艇对于威尼斯人出行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简单的概括,短小精炼。但是,通过文本的细读,我们发现作者马克吐温在描写威尼斯河道拥挤的同时,重点描写了小艇的灵巧和快捷。因此,利用这个“矛盾”,我给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引导他们分析课文。

师:“大家通过阅读,都知道了在威尼斯不管河道怎么拥挤,小艇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大家通过课文思考一下,为什么小艇可以在拥挤的河道上自由划行呢?”

生:“因为小艇非常的窄,因此可以在拥挤的河道中寻找空隙穿行。就像在堵车的时候,自行车可以更方便一样!”

师:“这位同学解释的非常的好。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

生:“小艇体积小,行动就比较的快,所以在划行时,它可以及时抢到最佳的位置。而且课文中也说它可以急转弯,所以在遇到堵塞的时候它可以更快的改变航行的方向。”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都找到了威尼斯小艇的主要特点在通行中的重要价值。”

通过这样的问题,不仅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找到小艇的一些主要特征,而且进一步的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特征在小艇的使用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让学生对于这种小艇具有更深一层地了解。这种具有矛盾特征的问题,可以充分展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将课本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

2.找到文本中的对比关系,展开文本张性

“对比”往往就会选择一些具有明显不同特征的几个事物进行比较,可以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特征,这些不同就会形成一种认知上的落差,形成一种张力。如果在教学中,在文本中寻找这种具有对比性关系的问题,就可以将课文的空间通过对比形成的张力进行扩展,将学生的思考深度拉开。深化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

比如在六年级,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选自何其芳的《回忆周恩来同志》。再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首先指导学生找出描写周总理工作环境的段落,“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然后我再告诉学生周总理工作的这间屋子的一些背景材料,这间简单的办公室以前是是一个摄政王的宫殿。随后,我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联想一下这里应该有的陈设。学生通过自己在电视中见到的王富的场景给这座宫殿进行了豪华的“装修”。这样就和这间办公室现有的布置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感受新中国的领导人这种简谱的生活作风,从简单之中体会一种领导者独特的人格魅力。

3.利用文本空白寻找思考张力

“留白”是中国山水画一个独有的表现技巧。在写作中,很多作者也会运用这种绘画技巧增强作品的表现空间,造成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作者有意留下的这个“空白”,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补充作者没有说完的话,让课堂形成一种张弛有度的问题氛围。

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我就在课堂上利用了作者留下的文本空白空间,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想象和感情,来补充作者没有说完的话。作者在描写圆明园大火时,只说了“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这简单的一句话。为了让学生能对燃烧三天的大火有一个更加形象的认识,我让学生思考一下烧掉一幅画需要多长时间,而这三天有多少分钟,可以烧掉多少珍贵的作品。然后给学生播放一段电影视频资料,让学生联想在这场大火中都有哪些珍贵文物葬身火海再也不能显身世间。通过这种时间描写造成的空白,可以调动起学生对软弱国家的痛心,唤起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由此可见,在课堂上调动文本的全部价值,开发课文本身具有的延展性,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广泛地扩展自己的思考能力,增强课堂活力。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挖掘文本潜藏的矛盾、对比以及空白等各种关系,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思考的核心地带。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