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与管理研究

2013-06-28孙茂林王树恩

山东社会科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信贷风险项目风险不良贷款

孙茂林 王树恩

(天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 300072)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问题,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但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发展更是其生存与否的关键。纵观泛滥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其最直接的源头就是美国的次贷危机。随着20 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国际银行业越来越重视和强化风险管理,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在改善银行业竞争环境的同时,也对商业银行的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全面、系统的阐释商业银行信贷项目风险,并对其及时预警与管理控制,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当务之急和难点所在。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一般性分析

风险是与不确定性有关的经济学名词,一般来说,任何行业都存在风险,行业性质不同,其存在的风险大小也有所不同。与其他行业相比,银行业是典型的委托代理型组织,银行与客户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关系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银行业务的本质决定了它需要承担各种类型的风险,而银行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承担和控制风险的过程。

依照不同的标准,可将商业银行的风险进行不同类别的划分。比如,可以将其面临的风险分为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微观风险和宏观风险;利率风险、投资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信贷风险等等。根据《新巴塞尔协议》,可以将银行业主要面临的风险划分为三个方面:信贷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信贷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它是由于借款人和市场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覆盖范围很广,包括利率风险、股票风险、外汇风险、商品风险和期权价格风险等,是由于利率、汇率、证券和商品价格发生不利变动而导致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是三个风险中最无法避免的风险,它是指由于不正确或错误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

相比较而言,信贷风险是银行业发展最古老也是最主要的风险。它是市场经济中广泛应用的名词,主要是指银行贷放出去的款项,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而形成逾期、呆滞或呆账,使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①孙艳蕊:《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2010年第6期。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影响金融行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准确把握和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确保金融安全,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在国际金融的大环境下发展。在这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机遇期,国有商业银行在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尽量减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上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金融产权制度改革、经营管理的授权操作、内控自律制度建设与国际大金融的市场背景还不甚协调,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控制理念和行为上仍存在严重偏差,如何加强信贷风险的管理便成了我国商业银行能否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

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一般性分析中可以看出,信贷风险危机主要是由于不良贷款造成的。一个金融机构如果不良贷款比例过高,那么该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就大,其所面临的信贷风险就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发布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行贷款一般可以分为五类:正常类贷款,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的贷款,该类贷款风险很小;关注类贷款,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因素的贷款,该类贷款有一定风险;次级类贷款,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的贷款,该类贷款风险比较大;可疑类贷款,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的贷款,该类贷款风险相当大;损失类贷款,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的贷款,该类贷款风险特别大。相较而言,这五类贷款中,后三类贷款,即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合计为不良贷款。①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2001年12月24 日。

综上,本文采用不良贷款率衡量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根据各商业银行年报,本文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14 家我国主要的国有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2004-2008年的不良贷款率进行了分析,具体不良贷款率见表1。

表1 2004-2008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表(%)

从表1 可以看出,2004-2008年期间,不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都是下降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后,不良贷款率都大幅下降。当然,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特别是上市过程中,其不良贷款率的下降来自于政策性剥离的因素功不可没。令人欣慰的是在改制上市后的几年中,这些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的确一直处于缓慢下降中,这说明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对自身不懈的改革,初步达到与国际大金融接轨的要求了。可以说,我国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对不良贷款余额的化解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

尽管不良贷款率是在不断的下降,但总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还是比较高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前者因为历史原因曾经担负着过多的社会责任,尽管改制后这些政策性因素被剥离了不少,但经营理念、操作方式等一时还不能与国际先进的商业银行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虽然相对来说信贷风险较小,可是存贷款是其主营业务,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良贷款的困扰。从表1 也可以看出,除了个别经营状况较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比如深圳发展银行、兴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降到了1%以下,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在国际大金融的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不断完善自身,提高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始终面临的挑战。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项目全面风险识别

(一)建立指标体系

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内外部环境分析,银行信贷项目风险管理受到外部整体金融政策环境、金融监管环境和社会诚信体系的影响,受到银行和企业交互博弈的影响,受到参与者微观信贷行为的共同影响。①Grouhy M.,Galai D..Mark R.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urrent credit risk models.Journal of Banking&Finanee.2000(24):59-117.因此,要减小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就要构建商业银行信贷项目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对影响商业银行信贷项目风险大小的各个管理主体,包括银行的各级管理层、贷款企业以及担保方等其他相关方进行全面风险识别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

据此,在充分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项目全面风险识别指标体系,如表2 所示。整个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状态层、变量层等三部分。目标层为商业银行信贷项目风险识别(Q);状态层为三个部分:安全能力(F1)、控制能力(F2)和发展能力(F3),每个状态层下又有具体分析的变量层,其中安全能力(F1)有五个测度变量,分别是资产现金比例(X11)、存贷款比例(X12)、资本充足率(X13)、备付金比例(X14)、不良贷款率(X15);控制能力(F2)也有五个测度变量,分别是当地经济发展状况(X21)、法律政策环境(X22)、客户需求变化(X23)内部控制能力(X24)、同业竞争者状况(X25);发展能力(F3)则有六个测度变量,分别是总资产(X31)、员工素质(X32)、领导者能力(X33)、业务创新能力(X34)、市场拓展能力(X35)、电子化运营能力(X36)。

表2 商业银行信贷项目风险识别指标体系

(二)确立指标权重

为避免定性分析的主观性,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指标权重,保证研究的客观性。AHP 法首先将复杂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其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模型;然后根据某些判断标准,对每一层中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赋予定量化的度量,并依据数学方法推算出各个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权重,最后对结果进行研究、分析与调整。①G·M·霍奇逊:《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8页。

根据判断标准表(表3),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项目风险识别各指标层之间的重要性进行判断,判断矩阵见表4。

表3 AHP 判断标准表

表4 权重表

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到各指标间的权重,然后代入具体数值达到全面识别商业银行信贷项目风险的目的。对商业银行信贷项目风险的识别,一方面可以为商业银行经营者提出预警,另一方面,可以使经营者明确风险的具体来源,为信贷项目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项目全面风险管理

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项目进行全面风险管理,一方面必须从制度入手,积极进行制度创新。事实已经证明,进行股权化改革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的制度创新更多的是一种强制性变迁,即我国商业银行的制度创新是通过政府行政命令和法律引入的自上而下的过程,而不是从银行内部生发出来的自下而上的过程。这种强制性制度变迁,主要是顺应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政治目标而产生的,是来自外力的作用,而非来自银行内部的趋动;是银行出于政治需求而被动进行制度变迁而非银行主动制度创新,是政治需求而非市场需求。在当今国际大金融的环境下,单纯依靠这种强制性的创新已经难以满足金融主体的客观需要,必须从银行本身出发,从客户的需求出发进行制度创新。良好的制度可以约束人们,使人们在高度复杂的世界中,在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超载信息量的环境中,明确行为规则。另一方面,要从企业文化入手,积极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的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仪式、信念、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文化形象,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员工共同认同、并自愿遵守的经营准则、经营作风、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等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只有建立起有生命力、凝聚力、不可复制的商业银行文化,通过塑造银行人正确的价值观,以先进的文化激励员工,才能够从思想上提高每个员工信贷风险的意识,降低人为引起的信贷风险,从而减少商业银行信贷项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人为本”的商业银行文化更有利于“银行——客户”之间建立高信用度的委托代理关系。

当然,要从根本上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项目的风险,除了银行自身要完善制度、塑造文化以外,整个国家金融环境的优化也十分重要。完善的法律体系、诚信的文化氛围、大批高素质的财经人才以及信贷项目风险预警机制,都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项目风险的控制。

猜你喜欢

信贷风险项目风险不良贷款
基于ISM模型的EPC项目风险网络分析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控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基于概率分布的PPP项目风险承担支出测算
新常态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探析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四川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不良率农行最高
联锁项目风险应对措施制定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