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能力研究对高职英语笔译教学的启示

2013-06-01刘丽敏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广东汕头515041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笔译高职英语

刘丽敏(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广东 汕头 515041)

翻译能力研究对高职英语笔译教学的启示

刘丽敏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广东 汕头 515041)

新时代给英语笔译注入了新的内涵,对译者的翻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和比较国内外学者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发现,翻译能力包含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高职英语笔译教学应密切关注行业对学生翻译能力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积极的心理、生理因素,完善提高学生翻译能力为主的教学评价体系,打造符合翻译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性和实用型人才。

翻译能力;英语;笔译教学;高职教育

新时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笔译随之也增加了新的内涵,对译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译考察的不仅是译者自然语言的转换能力,还包括译者的翻译技能、百科知识及现代翻译技术的驾驭能力。翻译行业的发展要求译者具备更高的翻译能力,对于高校来说,翻译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是翻译能力的培养。因此,分析和认识翻译能力,对于提高翻译教学水平至关重要。近年来,有关翻译能力研究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中大部分是对翻译能力构成模式进行假设,并尝试为翻译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依据。结合高职翻译教学特色,发展学生翻译能力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为此,针对高职英语笔译教学现状,提出应注重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为高职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国内外学者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翻译界重点对翻译能力进行了探讨,许多学者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研究:翻译能力由哪几部分组成;翻译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如何;翻译能力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翻译能力能否分解成可评估的因素等,期待能够为翻译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依据。其中有关翻译能力的构成问题,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不同的界定,但目前学术界并无统一的说法。国内学者王树槐等把国内外关于翻译能力的不同界定归纳为11类[1]。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翻译能力的内涵,对国内外学者提出的翻译能力构成模式进行讨论和比较。

1.PACTE关于翻译能力假设模式和习得模式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进行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项研究的学者PACTE运用有声思维的研究方法,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将翻译能力界定为“译者进行翻译所必需潜在的知识、技能体系”,并提出了翻译能力假设模式[2]。后来,PACTE通过实验调查,对早期翻译能力假设模式进行了修正。转换能力等同于翻译能力的全部内涵,核心能力转变为策略能力;双语交际能力被修正为双语能力;把原先语言外能力中的专家知识独立出来,作为翻译知识能力;把心理、生理成分由一种子能力修订为心理、生理要素,对其他各种子能力进行协助。PACTE修订后的翻译能力假设模式如图1所示。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翻译能力并非是所有双语者都具备的专家知识;二是翻译能力基本上体现为程序性知识,也就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三是翻译能力是由若干互为关联的子能力构成的一个系统[3]。

图1 修订后的翻译能力假设模式

P A C T E还认为翻译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并提出了翻译能力习得模式,如图2所示。从翻译能力习得模式中可以获得以下四点假设:一是翻译能力习得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由新手知识(novice knowledge)上升到专家知识(expert knowledge);二是翻译能力的习得可以通过选择学习策略和对整合已有知识来实现;三是翻译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各种子能力优化和重组的过程,即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整合过程;四是翻译能力习得过程的重点是发展程序性知识从而形成策略能力[4]。

图2 翻译能力习得模式

2.国内学者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

国内学术界就翻译能力的内涵做了深入探讨。姜秋霞等提出翻译能力应包括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审美能力和转换能力;同时还指出翻译行为是指翻译的动态过程,一切与此过程有关的转换活动、选择活动都是翻译行为;并对翻译能力与翻译行为的关系提出正对应关系、负对应关系和非正负对应关系三种假设[5]。此外,针对翻译能力的内涵问题,其他学者也提出了不同见解,如刘宓庆指出翻译能力的内在联系,并把翻译能力分解为语言分析能力、文化辨析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双向表达能力、逻辑校正能力五个维度[6],如图3所示。

图3 翻译能力的内在联系

文军把翻译能力表述为“能胜任翻译工作的主观条件”,并把翻译能力归纳为语言/文本能力、IT运用能力、策略/技巧能力、自我评估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四种分力[7-8]。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文军等[9]对翻译能力的构成又做了进一步完善,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翻译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突出了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的重要作用;实践能力把IT能力和工具书使用能力独立出来,理论能力则包括翻译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即百科知识)和职业素养。

图4 翻译能力的构成

3.国内外学者关于翻译能力假设模式的内涵区别

(1)PACTE翻译能力假设模式中翻译能力的习得体现为发展程序性知识;而国内学者翻译能力假设模式中不仅要发展程序性知识(实践能力),还必须包括陈述性知识(理论能力)。这种定位表明翻译教学的课程设置不仅要有实践知识,还应该包括理论知识。

(2)PACTE翻译能力假设模式中提及的“生理、心理要素”,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加以评估的;而国内学者翻译能力假设模式中没有考虑这一因素。既然承认翻译能力是习得的过程,就应该把学习者认知过程中所涉及的生理、心理要素纳入研究的范畴。只有对学习者习得过程中生理、心理特征有所了解和把握,才能在教学中采取策略对认知过程实施干预。

(3)PACTE翻译能力假设模式中各种子能力呈现出循环递进、相互转换的动态关系;而国内学者翻译能力假设模式更似流线图,各分力之间能否相互转换并未体现出来,对翻译能力的分解更多地考虑在教学中进行的量化测评[1 0]。但既然翻译能力是由各分力形成的合力,那么各分力所占的比例应该达到怎样的标准才算翻译能力达标,仍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外翻译能力假设模式的探讨和比较,结合教育部提出的高职教育应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应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英语笔译教学则应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即培养学习者的动手翻译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翻译能力是能胜任翻译职业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双语能力、翻译思维能力、工具(机辅和网络)的驾驭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等。

二、翻译能力研究对高职英语笔译教学的几点启示

高职英语笔译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翻译能力为中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翻译实践能力,多维度拓展学生的翻译思维,注重培育学生职业素养,从而打造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实用型翻译人才。

1.密切关注行业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

翻译能力构成的因素随着客观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学术界无法给出统一的界定,即使学者们做出了相关的假设模式,但仍在不断进行修正,这主要是由翻译的本质所决定的。从本质来看,翻译总是运行于译者的主观世界与外部世界交互的界面,具有第三空间的特性,关涉社会、认知、文化和语言过程,是诸多过程以错综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的产物[11]。因此,高职英语笔译教学需要密切关注行业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立足经济、社会的动态发展和行业潜在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凸显翻译教学的情境性、开放性和社会性,促进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的有效交互。

高职英语笔译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注重特色教材的开发。坚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用为特点”的指导方针,把本土行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整合成翻译课程内容,如经贸翻译、旅游翻译、影视翻译、中医药翻译,广告及产品说明翻译等。二是拓展以学生翻译能力为中心的多种翻译教学模式,重视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如“项目驱动协作式”翻译教学模式,一方面学生可以接触并学会解决职业译者在真实职场中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协作式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使学生学会如何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做出恰当的选择。这一翻译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三是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创设实践环境。在模拟环境中教授翻译,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总结经验,提高翻译能力。四是加强校企合作,坚持“走出去,请进来”。让学生走出校门到行业中去见习或顶岗实习,接受行家的评价,获取亲身体验;同时又要把行家和专家请进校园,讲授行业发展前沿动态,使培养的人才更具竞争力。

2.培养学生翻译思维能力

培养翻译能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学习者重组已有的知识,使已有的翻译子能力取得关联,形成翻译策略,即由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在高职英语笔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关键,在于促成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由知识向技能转化,由“学”转变为“术”。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翻译思维能力,学生针对不同翻译任务,依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相关环境因子中获取关联知识,构成多种知识交互作用的思维空间,重构知识和经验,并通过一系列调适性过程,实现所建构知识和经验的情境化,进而将其迁移到目标社会和文化系统中,从而顺利完成翻译工作。

翻译思维能力是在对翻译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求解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形成的。学习者必须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练习,新旧知识不断得到激活和重组,翻译思维能力才能发展和巩固,逐步由“新手”向“专家”转变。在高职英语笔译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地提供环境支持,将静态的翻译材料转化为动态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文本、翻译工具、团队协助、多维评价等环境因子的交互中去求解问题、完成任务,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翻译高阶思维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数字化资源平台建立与笔译教学相关的学习网页。教师可以将大量的网络信息资源按不同的类别建立多媒体教学素材库,并将多媒体教学素材展现在学习网页中。学生在学习平台上有选择地下载翻译资料,翻译完成后再上传到网上,接受不同读者的评判。如果学生遇到问题,还可以及时与教师、同学进行网上交流,或点击相关翻译专业网站寻求帮助。同时,网络中可以设置提供智能化的阶段评价和各种各样的检测方式,便于教师跟踪了解学生翻译实践情况。在网络模拟的情境中,通过大量的笔译实践,学生翻译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锻炼。

3.发挥学生积极的心理、生理因素

在高职英语笔译教学中,学生的内在因素不可忽视。只有对学生习得过程中生理、心理特征有所了解和把握,才能在教学中采取策略对认知过程实施干预。教师应注意学生心理因素在翻译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情绪状态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效果[1 2]。在实践中,积极的情绪状态能够促进信息的重组、记忆的储存,相反,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阻碍信息的加工,甚至造成记忆的混乱。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灵活调整翻译思维的训练策略。如翻译材料的选择既可以由教师选定,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挑选,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翻译自己的习作,再让学生比较自己的习作与译文,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自我翻译思路或总结翻译心得。

教师还可以通过有声思维的方法来探究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在教学中实施干预策略。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误译现象,教师不必急于纠错,而是让学生把翻译的过程说出来,包括为什么选用某个词、某个句式,当时的想法是什么。通过有声思维的方法可以发现学生的翻译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找出误译的原因。如学生有的误译可能是由于母语负迁移造成的,这是由学生心理上与目的语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的。因为汉英文化间存在着一定差异,如果这种差异尚未被学生所接受,那么在语言处理过程中,记忆和输入的操作过程就受到了限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语言训练和文化培养,特别是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历史及风俗习惯的讲解,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帮助学生克服文化心理障碍,从客观上减少或避免母语负迁移的干扰,进而提升翻译能力。

4.完善以提高学生翻译能力为主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对学生翻译的文本结果做出评定,而且还对学生翻译行为和心理过程做出价值判断;不仅要考察其语言转换水平,还涉及与翻译职业相关的各种因素,培养学生的翻译素养,如团队协作、工具使用、职业规范、社会责任等。同时改变只由教师做出评定的单一评价模式,应把专业人员的评价意见甚至客户的满意度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中。

时代的发展赋予笔译新的内容,对译者的翻译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笔译教学模式因而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职英语笔译教学应与时俱进,密切关注行业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适时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翻译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翻译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对现代工具和网络的驾驭能力,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多维度缩短“新手”向“专家”转变的距离,打造满足行业需求、具备较强实操能力的译员。

[1]王树槐,王若维.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素和发展层次研究[J].外语研究,2008(5):80-88.

[2]PACTE.Acquir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Hypotheses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of a Research Project[M]//A.Beeby,D. Ensinger,M.Presas,et al.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0:99-106.

[3]PACTE.Exploratory Tests in a Study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J].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2002,4(2):41-69.

[4]PACTE.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M]//F.Alves.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Perspectives in Process Oriented Research.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3:43-66.

[5]姜秋霞,权晓辉.翻译能力与翻译行为关系的理论假设[J].中国翻译,2002(6):11-15.

[6]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31-34.

[7]文军.翻译课程模式研究—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5-68.

[8]文军.论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49-52.

[9]文军,李红霞.以翻译能力为中心的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J].外语界,2010(2):2-7.

[10]穆雷.翻译能力与翻译测试—英汉/汉英翻译测试研究系列(四)[J].上海翻译,2006(2):43-47.

[11]李瑞林.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J].中国翻译,2011(1):46-51.

[12]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51.

[责任编辑:季绍斌]

Inspira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Research in Improving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LIU Limin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Shantou Polytechnic, Shantou, 515041, China)

The new time gives new definition to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makes higher demand to translator’s ability. A research on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ade by academics home and abroad finds that the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ontains a series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Teachers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of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concerns closely about the requirement of industries to students’ translation competence, stre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way of thinking, bringing into play students’ positive physical and mental factors, perfecting the translation-oriented assessment system to nurture the applied and practical personnel required by the translation industry.

Translation competenc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H319

A

1671-4326(2013)03-0089-04

2013-03-05

刘丽敏(1980—),女,广东汕头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笔译高职英语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口笔译话语分析研究新进展》评介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英语笔译教学研究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读英语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酷酷英语林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