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聊无己之话课改

2013-05-28张冬生

新课程学习·中 2013年2期
关键词:反思学案教学

张冬生

摘 要:针对目前一窝蜂地在全国许多地方兴起的学案探究教学,从五个方面就其违反教育教学规律、钳制教师创造性劳动进行了多层面的反思。学案教学如果要存在,就不应该只是目前的一刀切式地教、学生热闹地学这种模式,还应从教师的“活”和学生的规范上去探究。

关键词:学案;教学;反思

在全国许多地方推广学案探究教学,我以为弊大于利。说是每节课要有教案这是没错的,但是每节课都得按照统一的纸质学案进行教学,我个人认为是没必要的,其实无论老师能力如何,只要上课总是有内容的,学生可以记录,可以读背,也可以演练在自己的本子上,为什么非要让无谓的形式来占据课堂从而束缚师生的行为和思维呢?为什么写在黑板上的题或是学生手头的教辅资料就不行了呢?劳民伤财耍花架子的事是不是少做或是不做为好?用学案弊大于利,其理由如下:

一是学案使得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因一刀切而格式化,有悖于教育教学的规律。学案最大的好处就是整齐,看起来顺眼,便于领导检查,方便展览和宣传,是校园的形象工程。能胜任教学的教师各有自己处理教材的方式方法,就好比不同的厨师在面对一块豆腐时各有各的做法,难道非要都做麻婆豆腐给客人吗?

既让厨师们勉为其难,客人们也未必买账。

二是编制的学案大都是从网上下载,大家轮流往框定的格式里放,表面看起来很美,但内容质量如何呢?效果又如何呢?学生清楚不清楚,教师心里再清楚不过了。去一所学校观摩,瞥见合作探究的几道题:鲁迅的作品有哪些、填空写名句等。这样的合作探究有些画蛇添足。

三是学生合作讨论看似气氛活跃,一派热闹景象,所谓解放了学生,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回答问题还有分数可得,期间为分数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给谁的分多了给谁的少了,互不服气,甚至还滋生矛盾。学生与分数打交道还少吗?这种功利机制的引入真得就能带来课堂的生机吗?

四是加重了师生的教学负担,教师天天为编学案疲于奔命,还得备课改作业作文,学案的质量能保证吗?再就是学生各科都有教辅资料,都有作业,还得去做学案。重复的无效劳动让一线师生苦不堪言,如此备课钻研教材,时间在哪?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时间又在哪?

还有更甚者,要求备课组各老师当天教案必须是统一的,否则就是教学事故(何为教学事故?),这着实是不妥的,可以说有点滑稽可笑。试想,既然几乎全国各学校都有各自不同的班级设置,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理来说应该有不同的教法学法,教师可以根据教育教学实际或结合各类考试的需要增添或缩减教学内容,这怎么能整齐划一地要求统一进度呢?大的计划要有,小的调整灵活变通又非常有必要,而且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年级、任何一个备课组内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一二节的快慢,何况老师的知识层次教学设计各不相同甚至差别较大,一厢情愿地违背规律、违背人文,其最终后果说轻了让教师对本已误入歧途的教改痛心失望而尴尬地为了生存认真地应付差事,说重了就是从根上误了一代人,过莫大焉。

批判与继承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走极端而导致的不是悲剧那一定就是笑话了,邯郸学步正是如此。干任何事情总得有个目的,目的明确了就要想办法去实现它,任何花拳绣腿对于有真功夫的人来说都是锦上添花,而对于另一些人则纯粹是摆设了。对于学校而言,学生是教育教学的核心,高考是教育教学的焦点,教师的任务应是提高升学率,让学生成才的同时身心都能健康健全地发展。

学校教育与工厂生产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人性化与灵活性,一刀切的规范的确有失公允和科学,教师要真正成为所谓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主要障碍不是教师能力的缺乏,更不是其良心的缺失,而是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小氛围给他提供的快乐劳动的条件与尊重和信任还不够。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前几年时髦的坐班来,每晌要老师们签名,似乎只有把老师看住,老师才能尽职尽责,更时髦的是有的学校用起了指纹机这一先进的管理设备,确实比阿Q用毛笔画圈进步许多许多,但是很可惜有几所学校的老师很快就不买账了,这么好的东西引进没几天就寿终正寝了。教师缺的不是自觉性,这种被自觉的行为无疑刺伤了广大有良知的教师的心,学校领导良好的出发点并没有得到成正比的回应,真正把教育当事业的人不得已只好把教育当职业来干了。

(作者单位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反思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