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013-05-28王佳庆

教育改革与实践 2013年3期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历史教学能力培养

王佳庆

摘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也是学校教育的必然,学校教育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强调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创新性人才。为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历史教学 创造性思维 能力培养

古希腊人普鲁塔戈曾经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传统的历史教学,学生学习手段较为单一,上课“勾”教材、课后“对”教材、考前“背”教材,考完“扔”教材,成为中学生历史学习的主要环节。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消磨了广大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也长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新颖性、发散性、变异性和流畅性。历史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学习的崭新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历史课堂真正变成学生施展个人才华,发表个人见解的大舞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我感觉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依托教材为学生搭建宽松、广阔的创新舞台

“人类文化史就是一部创造史”,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无不蕴含着人类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创新精神贯穿着整个人类历史。以“岳麓版新编《文化发展历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为例,教材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加大了“探究活动”的力度,在每节课的后面都设立了“知识链接”、“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等板块。其中栏目内容的功能已经从简单的复习巩固本节课知识,转变为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这就使得我们的历史知识从原有的单一文字和图表传授,变成有一大块时间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消化,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求知意识。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题目中畅游知识的海洋,创新意识被不断激发,创新思维被无限开发,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迸发出更加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才能

二、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多角度多层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学家跨美纽斯曾说:“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课堂教学有相应的规则限定,通常比较枯燥,历史教学尤其如此。所以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多角度多层面展开一些活动,如编制历史小报,编演小品,历史故事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秦的统一”一课时,让学生在班上挑选一位学生当“记者”,“记者”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成一连串的问题,在“秦始皇”的“记者招待会上”提问。诸如:“尊敬的陛下,面对各国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的差异,您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尊敬的陛下,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您将怎样让天下人民心向着您?”等等这些问题可由“秦始皇”作答,也可由“皇上”指派“大臣”出谋划策。“大臣”因为要效忠“皇上”而不得不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这样每个学生都显得积极活跃,非常乐于参与。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合作,互相欣赏,在愉悦中获得知识,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如此,不是说每堂课都必须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决定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的是教材的内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教学手段上也要注意多媒体的运用,如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可以选用一段录像,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历史,拉进与历史的距离。

三、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联想、质疑,启迪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将历史事件放在多角度思考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前提,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质疑,敢于求异。在设问时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具有思考的余地和价值,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比如:我们在学习“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一课时,有的同学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为什么还是天皇专制,没有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呢?”“在明治维新之中,领导者是脱胎于封建领导下层的中下级武士,为什么还说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呢?”等等。这些提问说明他们已经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问题意识,此时,教师把握时机给予肯定,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并在小组合作之中找到答案,在层层深入的思考探究中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经过多次训练,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养成了质疑设问的学习习惯,每次在回答问题时,学生就会打破常规,从另一个角度甚至是反方向提出与题目相关的问题。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

四、适时进行评价,激励学生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能使人愉快,使人快活、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教师在课堂上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细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和发问,及时地捕获准确的反馈信息。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和发问,教师应作出恰当的评价,以规范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教师恰到好处的表扬或赞许,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积极强化;即使学生的回答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也应该在恰如其分的批评或否定之后引导和鼓励学生,让他们在反思自己思维过程的基础上探究问题的实质。真心实意地表扬学生、赞美学生,学生会给你意外的惊喜和回报。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优秀的学生!

总之,要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不仅如此,还要“授人以渔塘”,要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供给学生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宽松环境,送给学生一个“愿学、乐学、会学、学会”的机会,教师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是学生的倡导者、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则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者、参与者、提问者、发现者,最终在这个师生互动的潜移默化之中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猜你喜欢

创造性思维历史教学能力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基于高中语文诗词欣赏教学下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