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西北地区人才地理分布初探

2013-04-27

关键词:明史西北地区进士

郑 星

(北方民族大学 文史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21)

区域人才的数量往往跟该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社会风气等因素相关。由于明代西北地区内部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使得该地区内部的人才地域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探讨明代西北地区人才的地理分布,不仅是对明代西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探究,也是对当时整个西北边疆与明中央政府政治互动的真实还原。因为,明代西北地区人才数量在不同时期的分布,不仅与西北地区自身情况有关,也与当时明中央政府统治政策调整有密切联系。

有明一代,明王朝鉴于蒙古各部和吐鲁番对西北地区的侵扰,故在该地区设置了陕西布政司以及陕西行都司等军政机构来管辖这片区域,这片区域不仅包括现在的陕西、甘肃、宁夏,而且还包括青海的一部分地区。人才作为每个时代的杰出代表,尽管对它的选拔和认同标准不一,但是科举时代登榜的进士普遍被认为是人才地理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对象。清朝官修的《明史》一书,以列传的形式记载了明代一部分人物的历史事迹,这些人物大多是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有建树的精英分子。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以上两类人物的统计分析来揭示明代西北地区的人才地理分布特征。

一、西北地区《明史》列传人物的地理分布

目前对于西北地区《明史》列传人物的研究尚未有专门的文章进行论述,只有陈国生《<明史>入传人物本贯的地理分布及形成原因刍论》一文简略涉及了西北地区《明史》列传人物的有关情况。因此本文准备从区域视角出发,深入研究西北地区《明史》列传人物的地理分布特征,探讨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对其发展的影响。明代西北地区入《明史》列传的人物共有135人(其中未把忠义、孝义、列女、奸臣等带有褒贬意味的人物统计在内),其中文官92人,武将43人,他们的地域分布笔者分别制成表1和表2,准备通过图表的形式对明代西北地区入《明史》人物的地域分布特点加以分析。

表1 《明史》西北地区入传文官地理分布统计

从表1、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问题:首先,《明史》中西北地区入传人物共有135人,而西安府就占据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左右,比重最大,而延安府、平凉府、临洮府虽然是除了西安府之外入传人数最多的地区,但是跟西安府比较起来仍然差距悬殊。其次,入传的武将人数占据了入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充分证明了“古人有言,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三秦饶儁佚异,汝颍多奇士”[1]300的真实性。最后,占据入传文官人数最多的几个府州大都是当时西北地区经济文化比较繁荣的地区。

表2 《明史》西北地区入传武将地理分布统计

从对西北地区入《明史》列传人物的统计来看,他们的地理分布有如下特征:一方面分布范围遍及明代西北地区的大部分区域,分布范围广;另一方面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差异性十分突出,入传人数最多的西安府多达57人,而有的区域比如汉中府只有1人入传。

二、明代西北地区进士的时空分布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科举选拔人才最为繁盛的时期。“明制,科目为盛,卿相皆由此出,学校则储才以应科目者也。”[2]1675这虽有夸大的成分,但实际反映出了当时科举取士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明代西北地区进士的人数,由于统计方法以及依据的文献不同,实际人数也因此不同。为了能够准确反映明代西北地区进士的时空分布情况,本文把进士的籍贯作为进士的实际所在地进行统计,并制成表3、图1,借以探讨当时西北地区进士的时空分布特征。

表3 明代西北地区进士空间分布

图1 明代西北地区进士时间分布

从表3、图1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第一,明代西北地区进士在地域分布上,地域差异性十分明显,西安府在明代共出现613位进士,几乎占了明代西北地区所有进士人数的五分之三,远远高于当时其他府州卫的进士人数。第二,明代西北地区的进士在时间分布上大致成一个不规则的W型。三个较高点,两个较低点构成了这个不规则W的基本结构,三个较高点是洪武十八年(1385)17人、正德九年(1514)23人、崇祯十三年(1640)32人,两个较低点则是洪武二十四年(1391)1人、崇祯十年(1637)3人。第三,明代西北地区进士在时间上的分布是稳中有升,升中有降,保持着良性的发展态势。

总的来说,明代西北地区进士的时空分布特征相当显著,尤其以地域分布最为不平衡。这种地域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集聚现象,进士主要分布在西安府、凤翔府、延安府、汉中府等自然环境优越、经济文化繁荣、交通便利的地区。

三、明代西北地区人才地理分布状况形成的原因

在明代西北地区人才的地理分布上,总体来看,人才大部分集中分布在关中地区,陕南、陕北、陇东、河西等地区也有一些分布,但人才集聚程度不是很高,这种分布态势与明代西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基本状况是相吻合的。唐代的西北地区尤其是关中地区已经成为了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但是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以及辽宋夏金元长达几百年的战乱,使得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逐渐南移,西北地区日趋衰落,经济凋敝,文教不兴,各区域之间的差异亦日渐显现。关于明代西北地区人才地理分布差异形成的原因,以往的研究中普遍就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简略的探讨,却忽略了西北地区存在的特殊原因。因此本文着重从区域研究的视野出发,对明代西北地区人才地理分布状况形成的原因作进一步深入的分析。

(一)分卷制和解额的影响

明代西北地区由于遭受长期的战乱,文教不兴,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曾说:“夫北人自宋时即云京东西、河北、河东、陕西五路举人拙于文辞声律,况又更金元之乱,文学一事,不及南人久矣。”[3]1357这一论断极其准确地反映了当时西北地区文化教育状况。有鉴于此,在经历了南北榜事件之后,到了明仁宗在位时期,明仁宗朱高炽采纳了大学士杨士奇的建议“试卷例缄其姓名,请今后于外书‘南’、‘北’二字。如一科取百人,南取六十,北取四十,则南北人才皆入矣”[4]1097,以此来达到巩固统治基础、稳定政局的效果。自此以后,南北卷制度开始在科举取士平衡地区人才上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不难发现,在施行南北卷制度之前,除去洪武十八年(1385)因为南北榜事件导致的西北地区进士人数快速增长这一特殊情况之外,这一时期西北地区的进士人数一直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即进士人数始终处于低迷徘徊的状态。在南北卷制度实施之后,西北地区进士人数低迷的情况开始大为改观,进士人数稳步增长,保持着良性发展的态势。因此,明中央政府采取的南北卷制度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保护了当时文教不兴的西北地区,某种意义上平衡了各地区间的人才地域差异过大的问题。

解额指的是各地乡试的录取人数,也就是能参加会试的举人人数,由于解额的多少事先都要经过明中央政府核定,因此解额对进士地域分布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明代大臣杨一清曾这样说过:“(太祖)开科取士,爰定解额,陕西惟六十五名,视天下独少焉。盖其时正当蹂躏之余。草创之时,人材稀少,殆所宜然。”[5]425这充分说明了解额制度对西北地区进士分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一般情况下各地区解额的多少都是明中央政府依据各地区文化教育水平综合各种情况而拟定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有一些政治因素对解额进行人为的干预,对西北地区的进士分布也造成了一定影响。正德年间权倾一时的宦官刘瑾与首辅大臣焦芳勾结“自增陕西乡试额至百名,亦为芳增河南额至九十五名,以优其乡士”,通过以权谋私的政治干预来影响解额指标。这一做法虽然不妥,但是却明显增加了西北地区科举入士的人数,影响了西北地区人才的地理分布状况。

(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由于各地区自然环境的不同,各地区间的崇文尚武风气也有所不同。自古常说“关东出相,关西出将”,汉代史家班固认为“关西出将”的原因是“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6]1644,认为军事因素是导致西北地区军事人才出现较多的主要原因。然而军事因素只是西北地区军事人才较多的一部分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当地的特殊自然环境。西北地区大部分都处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地形以高原、盆地和山地为主。正是由于这样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才造就了西北地区尚武之风。明人王士性也持有相同的看法:“关中多高原横亘,大者跨数邑,小者亦数十里,是亦东南岗阜之类。但岗阜有起伏而原无起伏,唯是自高而下,牵连而来,倾跌而去,建瓴而登,拾级而登。葬以四五丈不及黄泉,井以数十丈放得水脉,故其人察者博大劲直而无委屈之态。盖关中土厚水深,川中则土厚而水不深,乃水出高原之义。人性之察多与水推移也。”[7]44这充分论证了西北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西北尚武风气的影响,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才分布的影响。

以往西北地区才人分布的研究中,大都注重论述西北地区经济对人才地理分布造成的影响,却忽略了西北地区的自然灾害潜在地对人才地理分布造成的影响。明代是西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下面笔者根据袁林《西北灾荒史》一书制成表4用来统计明代西北地区的自然灾害状况。

表4 明代西北地区自然灾害次数统计

从表4的统计中我们不难发现,明代是西北地区一个灾害频发的时期,尤其以旱灾的发生频率为最高。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西北地区经济造成的破坏是不可估量的,一方面对西北地区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从而造成饥荒,另一方面也对人口的迁徙和集聚造成巨大影响。为了能够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大量人口会选择集聚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平原和谷地以及水资源相对充裕的地区。因此,明代西北地区人才的地理分布情况跟当时特殊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西安府、凤翔府、汉中府、庆阳府等都是当时自然环境优越,水利灌溉设施比较发达的地区,自然能吸引更多人口的集聚,从而使这几个地方人才分布较其他地方更为集中。

(三)移民与学校因素的影响

西北地区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发生战争最频繁的地区。根据著名学者施和金《明两京十三司战例分布表》的统计,从先秦到明代西北地区共发生战争1 281次,远远高于其他地区。频繁的战争必然会导致人口的伤亡。明初,经过战乱的西北地区可以说是满目疮痍,“皆灌莽弥望,虎豹所伏,暮夜辄出伤人”[8],战乱不仅导致西北地区大量人口死于非命,而且使得土地荒芜,人口外迁,严重影响了西北地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明初,明政府为防御蒙古各部和吐鲁番对西北地区的侵扰,稳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开始对西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移民,移民的范围遍及西北大部分地区。明代西北地区的移民大致可分为两种,即民籍移民和军籍移民。这些移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带来了原迁徙地的习俗风气和信息文化,另一方面补充了西北地区因战乱而丧失的人口。特别是来自文化发达地区的移民以及士人,对促进西北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外来移民的迁入不仅使得西北地区的人口基数增加,而且带来了新鲜的文化血液,提高了当地的人口素质,对西北地区人才的地理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地方学校的分布对明代西北地区人才地理分布也有重大的影响。由于科举的成功关键依赖于科举士子的文化知识水平,地方学校显然承担了这项任务。明代西北地区共有学校115所,具体分布如表5。

表5 明代西北地区学校分布状况

表5说明,明代西北地区的学校分布是不平衡的,虽然达到了每一个地方有一所学校,但是各地方之间学校拥有的数量差距还是十分悬殊。由于地方学校承担了教化以及传授文化知识的重任,因此学校数量的多少对各地方的应试士子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通过表5的统计我们不难发现,明代西北地区人才分布较多的地方基本都是学校拥有量比较多的区域,诚然学校数量的多少并不是影响地域人才分布的决定因素,但是学校数量在西北地区的这种分布确实对西北地区人才的地理分布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四、结论

总之,明代西北地区人才数量及其地理分布的统计数据表明,西北地区的人才数量以及地理分布状况与西北地区人口基数、教育文化水平和政策支持是密切联系的。总体来看,明代西北地区的人才地理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集聚特征,而且人才地域分布内部明显出现“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现今西北地区虽然为培养、吸引人才做了相当的努力,但受国内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影响,西北地区人才“孔雀东南飞”现象仍然存在,亟需政府调整人才战略,缩小西北地区各区域之间的人才分布差距。

[1] 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 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全校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 邓士龙.国朝典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 杨一清.杨一清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6]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 王士性.广志绎[M].北京:中华书局,1997.

[8] 明实录[M].上海:上海书店,1985.

猜你喜欢

明史西北地区进士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明史强志立当下 仰望星空展未来
四进士(上)
《进士or近视》
近60年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与思考
三集一体机在西北地区适用性分析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
万斯同在《明史》纂修中的贡献——天一阁藏万斯同稿本《明史稿》整理札记
进士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