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探讨

2013-04-18康红蕾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康红蕾

(福建医科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福建 福州350108)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和精神内核,并由这一高知群体进行传播阐明,从而推动这一理论在社会大众中的广泛传播,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也是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障。新时期要充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推进的必要性与实效性,找到向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适当途径和形式,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帮助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理论武器,并以此凝聚广大青年的力量,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准确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是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它是一门科学的、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所运用。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是无论多好的理论如果不被群众所掌握,那都是苍白无力的。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可见,理论要“掌握群众”,并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根本上要使理论为群众所理解、所掌握,从而发挥出其无限的价值。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方面,要实现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即根据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求做到通俗易懂、直观形象的教育和引导,但“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而是要科学、准确、全面、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要加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教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大学生大多缺乏社会经验,这就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教育更多地融入到现实生活的案例中,加强学生认识事物的深度,用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鼓励并指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从而丰富学生的社会认知。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要展现自身的力量必须找到“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并说服他、掌握他。没有这个环节,思想永远是思想,人们的实践永远停留在原始状态,不能引向对现实世界的改变[4]。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使学生能够树立和掌握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由这一高知群体进行传播阐明,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大众中的广泛掌握。正如列宁所说:“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提高他们的政治意识和阶级觉悟”[5]。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有效的实现路径。

高校是各种社会思潮的汇集地,承担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使命。新时期,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受到文化日益多元化的影响,部分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针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存在的种种疑惑,如“共产主义渺茫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资本主义优越论”等,既不能忽视,也不能回避。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进行坚决地批驳和正确地引导,帮助青年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科学方法分析和把握社会。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西方敌对势力的鼓噪,国内的各种噪音杂音,不仅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还会有。关键是我们自己要有主心骨,要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说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最根本的”[6]。二是青年大学生自身思想文化修养的局限。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倾向,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忽视个人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寻找到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载体,通过不断完善课堂教学内容、探索课外实践模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信念教育,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普及。

三、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高校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是高校党员、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承担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一)创新方式方法,多渠道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同志说:“有了正确的观点和正确的思想,还要有比较恰当的表达方式告诉别人”[7]。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创新宣传和普及的方式方法。

1.表达方式要通俗化。理论的宣传必须通俗易懂,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工作者释述政治理论要以能够解除学生困惑、指引他们方向的符合学生思维的语言,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理论由深奥到通俗。

2.传播方式要形象化。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提出:“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出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是‘小众化’”[7]。由此,通过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熟悉的语言、身边的事例、新兴的载体解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让学生感兴趣、听得懂、记得住。

3.传播手段要现代化。首先,在教学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充分掌握和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一方面,在备课环节,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群体知识共享的方法,从网络海量信息中筛选出对课程有价值的信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同时,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利用群体优势,实现特色分工,知识共享,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另一方面,在授课环节,可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现代视听手段和传媒产品,把理论知识变为更能让学生感同身受的鲜活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其次,在育人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师也要不断通过现代化的沟通手段增强自身的人格影响力。既可运用校(院)刊、杂志等纸质媒介,又可运用校园电台广播等电子媒介,还可充分运用校园网络、Email、QQ群、微博等新兴媒介,完成角色转换,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互沟通、交流,促进实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同时也将大大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的人格影响力。

(二)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重点,深入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工作,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重大战略思想的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90多年来党和人民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之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目的就是向大众深入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它,运用得越广、越深,大众化的程度越高。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深入实践、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重点突出地向学生群体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内化为他们的行为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十分丰富,普及起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应突出重点,突出对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的宣传普及。一方面,向青年学生阐释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使学生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普及的重中之重,不断增强青年学生推动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创造性[8]。

(三)力求通俗易懂,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生活的导向作用

马克思主义不是藏在书斋里的学问,而是面向生活的科学理论。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用青年学生熟悉的语言,在内容上紧贴大学生关心的话题传播马克思主义,实现由“理论术语”向“大众话语”的转换、从“基本原理”到“生活道理”的转换,使马克思主义深深地融入学生群体,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生活的导向作用。

具体说,一方面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沟通和心理疏导,使广大青年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中积极主动地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走上马克思主义指引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在实际工作中,要树立一批大学生熟悉、仰慕、想学的典型,鼓励学生以先进为荣、向典型看齐,更好地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生动局面。当然,对于贪污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中出现的与党的建设指导思想不相一致甚至完全背离的现象,要结合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做出有理、有据、有说服力的解释,使青年大学生科学客观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的主流与支流,取得认同。总之,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可以从多渠道、多层次树立学习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模范典型,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建立过硬的宣传队伍,为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保证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根本的是要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高的专业宣传队伍,尤其要加强以下几支宣传队伍建设。

1.重视第一课堂,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好。

第一,切实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有效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使三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第二,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要使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师必须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坚定的信仰,严谨治学,增强社会责任感。第三,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客观地认识“90后”大学生的基本特点和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更为系统、全面、深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

2.依托基层共青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团日活动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共青团作为学校的群团组织,具有极强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拥有广泛的学生基础。高校共青团应高度重视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以分类引导的方式,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思维特点、行为方式和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找准共青团组织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切入点,使之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不断开创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新局面。

3.高度重视对学生社团联合会成员、各学生社团主要负责人的培养选拔工作,使之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切实抓好学生宣传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素质高、数量足的学生宣传队伍,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得越广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程度就越高,效果就越好。学生参与的过程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

此外,充分调动专家学者、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以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理论宣传的积极性,努力形成高校专兼职人员共同参与培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者队伍。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2]肖 蓉.从接受角度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现代教育科学,2011(4):2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刘艳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0):32.

[5]列 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84-685.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8/851.

[8]孟 轲,马从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N].人民日报,2012-12-03(07).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