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改革传承创新 推动地方医学院校内涵式发展

2013-04-18黄彬冰

关键词:内涵式医科大学福建

黄彬冰

(福建医科大学 校办公室,福建 福州 350108)

以改革传承创新推动地方医学院校内涵式发展

黄彬冰

(福建医科大学 校办公室,福建 福州 350108)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教育发展的有关论述,为我国高等教育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本文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从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协同创新,加强文化传承创新等三方面,就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推动地方医学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作一番探索。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改革;传承;创新;医学院校

党的十八大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教育发展的有关论述,高屋建瓴、含义深刻,对于新时期推动高等教育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十八大报告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教育在国家进步、民族振兴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而大学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尤其值得重视。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大学不仅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投身社会民生事业,还通过科技创新解决困扰民生的技术难题,满足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同时大学还以其独有的精神魅力引领社会文化风尚,这都充分说明大学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方面作用重大。

我国高等教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偏重数量和规模的增长,已经到了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时期,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要转变观念,将科学发展观贯穿到办学治校的各个方面,坚定不移地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十八大报告还明确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高校要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协同创新,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

本文拟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就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推动地方医学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作一番探索。

一、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人才培养的水平。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提升高教质量的必由之路。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着力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未来十年,是信息化突飞猛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将大大突破并拓展知识传授空间,将突破区域界限,给人才培养模式带来革命性变化。福建医科大学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就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而言,要与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地位和水平相适应。特别是在办学格局中必须做到扬长避短,错位竞争,坚持走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发展、内涵式发展之路。一方面,优化人才培养规格设计,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良好专业基础和理论水平,更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应用性和动手能力。近年来,福建医科大学各专业毕业生以较好成绩通过全国执业医师(护士)资格考试。2012年,福建医科大学学生代表队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总决赛,荣获二等奖。另一方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一种“梯”型结构培养模式,既要夯实宽口径的基础培养,又要拓展有相对高度的专业培养。为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深化学分制改革,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其符合并体现学校发展定位,符合并体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二是进一步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并加强课程信息网络建设,使其供给适应并满足学生成人成才需要,适应并满足学分制改革需要;三是最大限度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改进课堂组织方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增进学生应用性、创造性能力培养;四是把建设课程资源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设计必修课、选修课结构比例以及其他课程比重;五是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除了让学生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外,更多地让学生到实践中、到社会上定期接受有针对性的培训和锻炼;六是进一步深化分段教学模式,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和附属医院、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培养方式。总体上说,要按照十八大报告“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推进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一体化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建设,把一切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教师。党的十八大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有杰出的教师,就有杰出的教育;有杰出的教育,才会有杰出的人才培养。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师德,又要具备良好的业务水平。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福建医科大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切实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工作考核的第一标准,引导和鼓励教师静心教学、潜心育人,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业务水平方面,福建医科大学积极引导教师加强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加大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培训力度。完善相关政策制度,突出教师的教学业绩评价,坚决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倾向。近年来,学校通过建立党政管理干部听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授课教师试讲制度、同行专家评价制度等规定,经常组织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鼓励教师境外研修等,对于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鼓励教师加强教学研究起到良好推动作用。另外,更加强调科研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引导教师主动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形成科研、教研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

(三)加大开放办学程度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许多国家的高校都把推进国际化的重点放在了我国。教育部制定的《留学中国计划》中指出: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地方高校只要早做规划、找准突破口、主动作为,就能从“留学生”这块“大蛋糕”中获得较好的份额,就能赢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近年来,福建医科大学从学校发展战略层面,把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作为学校工作重点之一,顺应教育国际化趋势,扩大开放办学,来华留学生人数呈逐年攀升态势。学校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全英语教学,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同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支持承办国际学术会议、争取国际合作项目、参加国际专业学术会议,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外合作单位短期进修,从事相关合作研究;鼓励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活动等。建立健全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促进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协同创新,不断提升经济社会服务水平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对加强协同创新做出了战略部署。“2011计划”是我国“十二五”以来出台的首次以创新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工程,强调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目标和方向、标准和条件,要求高校围绕这些展开深入研究和协作,聚集一流的创新团队,创造一流的创新成果,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形成一流的实力和优势。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属重点建设高校面临着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它们在政策环境、教育资源分配等方面仍受到一定的限制。尽管在广泛争取、积极参与,但在很多方面仍受到发展约束,在竞争中机会并不多。“2011计划”给省属重点建设提供了一个和其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同等发展和竞争的机遇。这个计划面向各类高等学校开放,不限定范围,不固化单位,不搞论资排辈,符合计划申报相关条件的高校均可参加。这就需要省属重点建设高校对学校机制体制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注重联合攻关,激活创新基因,挖掘创新潜力,扩大交流合作,紧紧抓住创新能力建设这个根本,抓住出创新成果、出创新人才这个关键,组建协同创新平台,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化机遇为地位,变参与为引领,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彰显省属重点建设大学的话语权[2]。

(一)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要创新,人才是关键。福建医科大学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不断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选、省“百人计划”、“闽江学者”等一批人才,围绕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制定配套政策,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进一步推动人事制度改革,协调好引进人才与现有人才的关系,共同营造“爱才、聚才、用才”的良好氛围。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推进人才梯队建设,不断壮大中青年骨干队伍,解决好教师队伍的年龄、学科、专业、学缘等结构矛盾,形成老中青衔接、专职与兼职结合、校内与校外兼顾、研究型与应用型并重、固定与流动共存的人才梯队建设模式,把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促进“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教师管理”向“教师资源开发”转变,“扶持一个人”向“扶持一个团队”转变。以培养、造就高层次拔尖人才为核心,带动其他层次、类型人才队伍建设。

(二)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福建医科大学注重顶层设计,近年来,瞄准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前沿,建立了省生物医药工程研究中心、生殖科学研究院、干细胞医学研究院、眼科学与视觉科学研究院、纳米医药技术研究院、老年健康科学研究院、省新药安全性评价中心、临床技能教学中心、实验动物中心、省肝病科学研究中心等中心(研究院),探索以协同为抓手,汇聚多方资源,开展实质性合作,形成可持续发展、充满活力和各具特色的创新型产学研平台。2012年学校与福州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强医药卫生领域产学研的合作,加快医药领域高新技术成果的转换,共同培养更多的高层次的医疗卫生人才,推动福州医疗卫生事业创新发展,此举是双方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良好方式,开启了市校双方造福百姓、惠及民生、面向未来、互利共赢的崭新篇章。

三、加强文化传承创新,不断提升大学文化导向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作为文化载体,大学自然要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作用,在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文化引导和文化塑造的功能。

(一)培育学术文化

大学的学术文化是指以学术为核心价值的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主要表现为大学人真诚地发自内心的学术崇拜。学术文化是大学学术创新的文化基础,也是大学文化的独特性所在,而科学精神是学术文化的基础。在大学里,追求学术创新的人应当以科学精神为本。何为科学精神?竺可桢先生的概括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学术之为学术,就在于学术不是权术,不是“炼金术”,而是为思想而思想,为学术而学术,是独立思考、怀疑批判和为真理而献身。科学精神是大学人对真理的尊重,即学术创新不是利益诱惑的结果,而是自由与尊严的表现。

(二)建构制度文化

所谓大学制度文化主要是指维持大学的组织和秩序的正当存在与运转的大学群体意识。大学制度文化,其核心是依法治校理念的严肃化。没有制度文化支撑的依法治校不可能有大学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管理者强化依法管理,从过去主要依靠权力、运用行政手段的命令式管理,转移到依靠规章制度的管理,逐渐树立起依法办学、依据章程自主管理,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管理的法制化水平。福建医科大学从2008年起,开始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改革,制定了《中共福建医科大学委员会福建医科大学关于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福建医科大学校院管理暂行办法》,推进“院为实体”,实现由“校办院”向“院办校”的转变,形成以“规范管理”为基础,“目标管理”为重点,逐步推进“绩效管理、系统管理”,最终实现从“经验管理”向“制度管理”、“科学管理”转变。另外,学校以加强大学章程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在大学章程建设中,着重完善师生权利、决策机制、学术管理和民主管理机制等内容,探索“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实现形式,推进依法、民主管理,为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制度保障。

(三)繁荣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教育理念的一种升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重要的文化育人功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如校史馆、科技馆、博物馆的建立和运用,校园人文景观建设等,不仅有益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形象建设,而且有益于增强全校师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在增强凝聚力的过程中发挥育人的功能。团学组织开展的日常活动,例如福建医科大学每年开展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大学生心理文化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覆盖面广、影响力较大,取得了良好的育人实效。

[1]宛晓春.增强国际化意识 推动地方高校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2):19.

[2]刘湘溶.把握协同创新实质 推动高校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6):17.

我校三个项目获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金奖

日前,“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组委会表彰了一批我省职工创新成果项目,我校选送的“蛇毒金属蛋白酶抑制剂BJ46a抗肿瘤侵袭转移作用及应用”(完成人:林建银、林旭、徐剑文)以及我校附属协和医院选送的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制备抑制血管移植后慢性排斥药物的应用(完成人:林艳娟、唐晶晶、李增棋)和自制气道探测球囊用于判断气管导管插入位置的准确性(完成人:陈文华、李丽珍、郭永正)共三个项目获得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金奖。

2013-05-29

黄彬冰(1982-),女,助理研究员,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G64

A

1009-4784(2013)02-0001-04

(编辑:马川建)

猜你喜欢

内涵式医科大学福建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2期英文目次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内涵式发展:“育新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福建医改新在哪?
医科大学总医院
来吧,福建求贤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