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鞠通《温病条辨》养阴法之浅析

2013-04-09唐艺晏指导肖照岑

黑龙江中医药 2013年5期
关键词:汤主阴液复脉

唐艺晏 指导 肖照岑

(天津中医药大学· 300100)

吴瑭,字配珩,号鞠通,江苏淮阴人,清代著名医学家,温病四大家之一。吴氏少习儒学,后因父、侄病亡而发愤学医,专事方术,后终成一代医学巨匠。吴氏的著作主要有《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等。《温病条辨》一书是吴鞠通集张仲景和叶天士的理论,并结合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而成。《温病条辨》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三焦辨治纲领,并与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治纲领一纵一横,构成了临床辨治温病的主要体系,丰富了温病的证治内容,详细了温病病证的理、法、方、药。在治疗温病时尤其注重滋养阴液,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诠释了“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重要治疗思路。因此本文就吴鞠通提出的滋养阴液的方法进行浅析,并按照三焦病位的不同分别加以论述。

1 上焦滋阴法

1.1 辛凉养阴法

“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上焦篇第4条)。银翘散一方中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清热解毒,牛蒡子宣肺解毒、疏散风热,竹叶清心利尿生津,取鲜苇根煎汤更能滋养津液,此法在清透上焦热邪的同时又固护津液。

“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上焦篇第6条)。此为辛甘化风、辛凉微苦之方也。此方中桑叶和菊花共有清肺润燥、平抑肝阳之效,春乃肝令而主风,木旺金衰之候,固用此二味药可抑其肝之有余,补其肺之不足。

“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上焦篇第7条)脉浮洪,邪在肺经气分也,舌黄,说明热已深,渴甚,说明津液大伤,大汗乃热邪耗伤津液,因此必用辛凉重剂白虎汤以透热达表且滋润保津。

1.2 清络育阴法

“手太阴暑温,发汗后,暑证悉减,但头微胀,目不了了,余邪不解者,清络饮主之,邪不解而入中下焦,以中下法治之。”(上焦篇第27条)此方主治暑伤肺络之轻证。方中用药均取鲜品,盖鲜品养阴作用更强,荷叶、银花、翠衣、扁豆花、丝瓜皮、竹叶心相配伍既清肺经气分之邪热又可滋养肺之津伤。

1.3 甘寒生津法

“太阴温病,口渴甚者,雪梨浆沃之;吐白沫粘滞不快者,五汁饮沃之。”(上焦第12条),此方为甘寒救液法,太阴温病,此时阴液已耗损严重,用甘凉濡润的雪梨或五种汁液以滋养津液。

“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上焦第54条),燥邪首先犯肺,伤津耗气,治当外以清宣燥热,内以润肺止咳。本方乃辛凉甘润之法,轻宣凉润之方,使燥热除而肺津复。

“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上焦篇第56条)。燥邪更重,耗伤肺胃阴分,沙参麦冬汤乃“培土生金”之法,肺胃阴虚,虚火上炎,不仅气机逆上,而且更加灼津为涎,方中沙参、玉竹养阴液,麦冬制其燥性,扁豆滋养胃阴,桑叶、花粉清热,甘草润肺利咽,调和诸药。

2 中焦滋阴法

2.1 泻热保阴法

热邪在中焦,灼伤津液,导致肠中燥结,大便不通,胸痞腹满,或有神识昏谵时,应用承气类加减急泻热邪以保存津液。

“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或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中焦篇第1条)大承气汤以苦辛通降咸以入阴法。承气者,承胃之气也,此证虽与阳明证症状相同,但温邪耗伤阴液更甚,此时必须用大承气汤峻下热结,急下存阴,方中大黄苦寒通降,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为君药。芒硝软坚润燥,为臣药。厚朴下气除满,枳实行气消痞,四药合用,共奏峻下热结之功,达到釜底抽薪,热去阴自保的目的。

2.2 清热存阴法

“阳明温病,无汗,实证未剧,不可下,小便不利者,甘苦合化,冬地三黄汤主之。”(中焦第29条)真阴耗损,邪热旺盛时,用冬地三黄汤中的黄芩、黄连、黄柏等苦寒之品以清热存阴,热结则液干,又以麦冬、玄参、苇根汁、银花露等甘寒润之,此方清热养阴并用,存阴与补阴相得益彰。

2.3 咸寒甘苦养阴法

邪在中焦内陷耗伤营血,甚或出现神昏谵语或发斑出血的症状,此时必须要用咸寒甘苦之品养营血清邪热。

“阳明温病,舌黄燥,肉色绛,不渴者,邪在血分,清营汤主之。若滑者,不可与也,当于湿温中求之。”(中焦篇第20条)温病传里,理当渴甚,今反不渴者,以邪气深入血分,格阴于外,上潮于口,故反不渴也。曾过于气分,故苔黄而燥。邪居血分,故舌之肉色绛也。遵《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旨,治宜咸寒清营解毒为主,辅以透热养阴。故此方用苦咸寒之犀角清解营分热毒,为君药。热伤营阴,又以生地黄凉血滋阴、麦冬清热养阴生津。玄参滋阴降火解毒,三药同用为臣药。温邪初入营分,故用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轻清透泄,使营分热邪有外达之机,促其透出气分而解,此即“入营尤可透热转气”之具体应用。黄连苦寒,清心解毒,丹参清热凉血,并能活血散瘀,上述五味皆为佐药。

2.4 清燥救阴法

燥证喜柔润,最忌苦寒,因此选用一些甘寒、滋阴之品即可,也可用一些血肉有情之品如牛乳以填津血。如“燥伤胃阴,五汁饮主之,玉竹麦门冬汤亦主之。”(中焦篇第100条);“胃液干燥,外感已净者,牛乳饮主之。”(中焦篇第101条)

3 下焦养阴法

3.1 育阴存津法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下焦第1条)加减复脉汤是由炙甘草汤加减衍化而成。因温病后期,热灼阴伤,故去其益气温阳之人参、大枣、桂枝、生姜,加入养血敛阴之白芍,变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为滋阴养液之方。

“下焦温病,但大便溏者,即与一甲复脉汤。”(下焦第10条)温病深入下焦劫阴,必以救阴为要务。然救阴之药多滑润,若纯用滋阴之药必加重溏泻,而此方为加减复脉汤去麻仁加牡蛎而成,滋阴与固涩并重。

“热邪深入下焦,脉沉数,舌干齿黑,手指但觉蠕动,急防惊厥,二甲复脉汤主之。”(下焦第13条)温病数日以后,热深不解,口中津液干涸,但觉手指掣动,应急防其痉厥,用二甲复脉汤治疗真阴亏损,虚风欲动,此方为加减复脉汤加生牡蛎和生鳖甲而成。故以复脉汤育其肝肾之阴,加入牡蛎、鳖甲以镇肝潜阳,阴阳相互交结使之不易发生痉厥。

“下焦温病,热深厥深,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下焦第14条)此证热久伤阴,肝肾阴液不足不能滋养心阴,致使心中痛,故在其二甲复脉汤的基础上加以龟板,以达育阴清热,息风宁心之功。

“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下焦第11条)温病热邪深入下焦,真阴将要枯竭,而邪火仍然炽盛。方中黄连、黄芩清心火,芍药、阿胶敛阴滋阴,鸡子黄乃血肉有情之品,诸药配伍共奏滋阴清热之效。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下焦第12条)邪气深伏阴分,混处气血之中,不能纯用养阴,又非壮火,更不得任用苦燥。故用鳖甲入肝经至阴之分,既能养阴,又能入络搜邪;以青蒿芳香透络,从少阳领邪外出,二者共为君药。即如吴瑭自释:“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生地甘寒,滋阴凉血;知母苦寒质润,共助鳖甲以养阴退虚热,为臣药。丹皮辛苦性寒,助青蒿清透阴分伏热,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养阴透热之功。

3.2 酸甘化阴法

“暑邪深入少阴消渴者,连梅汤主之;入厥阴麻痹者,连梅汤主之;心热烦躁神迷甚者,先与紫雪丹,再与连梅汤。”(下焦第36条)方中用黄连泻壮火,使不烁津,以乌梅之酸以生津,合黄连酸苦为阴;以色黑沉降之阿胶救肾水,麦冬、生地合乌梅酸甘化阴。

“久痢伤阴,口渴舌干,微热微咳,人参乌梅汤主之。”(下焦第70条)口渴微咳于久痢之后,无湿热客邪款证,故知其阴液太伤,热病液涸,急以救阴为务,久痢伤阴耗气,故加人参以大补元气,

吴氏在治疗温病时尤重养阴,强调温病伤阴是病机关键,阴精的盛衰是关系温病发展预后的关键,而阴伤部位、病邪传变、用药规律与三焦关系密不可分,吴氏在三焦辩证理论基础上治疗温病阴伤具有很深的临床指导意义。

[1]吴鞠通.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1

[2]孙艳红,陈文慧,郑贵良.温病条辨[J].养阴方剂用药特点浅析2010:06-0110-02

[3]王国义.浅析《温病条辨》三焦证治及用药特点[J].1003-5028(2010)-03-0229-02

猜你喜欢

汤主阴液复脉
《原机启微》眼病辨证思想探讨
谈养阴生津在温病学中的应用
复脉汤治疗心脉痹阻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
胺碘酮联合益气复脉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分析
《伤寒论》方中“存阴液”思想应用举隅
复脉汤对心肌缺血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及Cx43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
稳心复脉汤联合心律平治疗房性心律失常45例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厥阴篇讲解(一)第一部分:版本文献
白虎汤临证应用综述
《金匮要略》呕吐证治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