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脏躁症在现代中医临床诊治探讨

2013-04-09刘海晔李今垣

黑龙江中医药 2013年5期
关键词:血虚谓之情志

刘海晔 张 桐 李今垣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300150)

在跟随李今垣主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及心理压力大、思想负担重,临床表现为失眠、心烦、急躁易怒、胸闷、纳呆等症状的一批患者,他(她)们的西医诊断为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中医内科学中对这一类患者大多归为郁证、不寐等章节,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这样的分类过于牵强,李老师认为这一症候群的患者中医诊断为脏躁更恰当,脏躁病首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脏躁,喜悲伤,欲苦,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分析仲景原文及处方,本病多由情志不舒或思虑过多,肝郁化火,伤阴耗液,心脾两虚所致。脏躁历代医家有很多论述,对于病机的认识并不一致,清·吴谦等《医宗金鉴》中提到:“脏,心脏也,心静则神藏,若为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也,故喜悲伤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象如神灵所凭,时心不能明神也。即今之失志,癫狂病也。数欠伸,喝欠也,喝欠烦闷,肝之病也,母能令子实,故证及也。”以上的论述,是对脏燥一病表现的描述,并确定了脏燥病的具体病位在心,涉及于肝,其基本病因为七情所伤,导致心无所主。清·沈明宗《金匮要略编注二十四卷》云:“子宫血虚,受风化热所致。”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云:“脏燥,沈氏所谓子宫血虚,受风化热者是也。血虚脏躁,则内火燥而不宁,悲伤欲哭,有如神灵,而实为虚病”。认为脏躁病机为血虚受风化热而致,清·肖壎《女科经纶》“脏躁,胎前气血壅养胎元,则津液不能充润”。《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云:“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谓狂。”以上皆指出脏躁病机为血气亏少,心失所养而致病。现在已经将其归属于情志方面的的疾病,属于祖国医学五志中“志”的改变,如《灵枢·本神第八》云:“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从其发病原因看,大多数患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包括来自家庭、社会和自身的压力,导致情志发生紊乱,引起各脏腑的功能失常而发生病症。脏躁临床不单单见于女性患者,男性如出现上诉临床表现亦可归为脏躁。李老师认为脏躁始于情志不遂,肝郁化火,耗伤阴血,心脾失养,五志之火内动,上扰心神所致。对于脏躁的治疗李老师在学习中常常指导我们“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该学习经典,但不拘泥于经典,张仲景之甘麦大枣汤治疗脏躁在现代临床上并不尽适宜,李老师针对阴虚化热较为明显的脏躁患者拟定安睡汤治疗,取得很好临床疗效,处方如下:

地黄30g,玄参30g,石斛30g,麦冬10g,天冬10g,何首乌20g,酸枣仁30g,远志15g,五味子15g,石菖蒲15g,黄连10g。

方中以地黄补血养阴,何首乌补精血共为君,玄参、石斛、麦冬、天冬养阴生津除烦为臣,酸枣仁养肝宁心安神,远志安神益智,五味子滋肾生津,石菖蒲开窍醒神益智,黄连入心清肝郁而化生之火,药少力专,诸药相配共奏养肝血,清郁热,宁心定志之效。

在治疗的同时李老师还会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指导,建议患者生活要有规律,避免紧张和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心情要开朗,愉悦。另外,笔者认为当前中医病名很不规范,甚至当列入病名者,却不见列入,脏躁是典型例子之一,针对现代临床此类疾病发病率较高,建议内科、妇科专著及大专教科书增加脏躁一病。

猜你喜欢

血虚谓之情志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血虚体质人群日常调理很重要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血虚≠贫血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血虚≠贫血
钱本草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