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转居”社区党建工作研究
——以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青龙街道为例

2013-03-31顾敏琪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4期
关键词:党组织党员社区

顾敏琪

(中共常州市委党校,江苏常州 213016)

“村转居”社区党建工作研究
——以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青龙街道为例

顾敏琪

(中共常州市委党校,江苏常州 213016)

农村动迁并入城区、村民转为居民后,原有的社会管理、组织构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层党组织面临着一些如组织设置、人员配备、活动开展等新的问题,亟需针对 “村转居”社区探索一套更具实效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这对于顺应社会转型发展的要求,完善新的社区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意义重大。

“村转居”社区;基层党建;社区党建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江苏省常州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工业化迅速推进,城市化紧随其上,疾风骤雨式的城市建设导致城市用地需求急剧膨胀。为满足城市化对空间的刚性需求,该市将近郊乡村及城中村划入新城版图,启动了拆村建居工程。于是,一大批既不同于农村也有别于城市的 “村转居”社区相继涌现。它们在区划上已纳入城区,在行政上划归街道管理,但在社会属性上仍较多地保留了农村社区的传统。如何使 “村转居”社区向着城市社区发展,既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也是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新课题。在基层党建领域,如何顺应社会转型发展要求,针对 “村转居”社区探索一套更具实效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对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天宁区 “村转居”社区建设现状

天宁区位于常州主城区,通过多年开发建设,初步形成城市商贸中心区、文化名胜景观区、现代生态居住区和特色制造业集聚区等4大特色产业区域。在常州市2002年撤销郊区的行政区划调整中,天宁区收辖了原郊区雕庄、茶山、青龙、红梅4乡,次年对其进行撤乡建街;2005年6月,天宁区启动首轮拆村建居工程,年内首个 “村转居”社区——兰陵街道浦前社区建成。据统计,在天宁所辖56个社区中,“村转居”社区已有5个 (不含浦前社区),约占8.9%,容纳人口2.76万,其中安置失地农民1.19万名。

为深入了解实际情况,我们选择撤村建居规模最大的青龙街道,对其4大失地农民安置小区(青龙、紫云、青竹和新丰苑)进行逐一走访,其“村转居”发展历程分别如下:

青龙苑:2004年始边建设边安置,2006年10月社区成立。并居村落包括高士、青龙、桐家3个村及另外6个村的部分。现面积83万平方米,总人口约26000人,4710户,其中新市民占总人口65%。集体资产中,高士村为股份制、青龙村584万、桐家村1064万。2010年组建青龙苑物业,实行自治管理。管理机构及人员为党总支7人、居委会及公共服务站18人、物业134人。党员共198名,党总支下设第一支部、第二支部、第三支部、物业支部、非公企业联合支部、7家非公企业支部。

紫云苑:2005年动迁,2010年底成立社区居委会。现居民以华严村、紫云村失地农民为主。现面积52万平方米,总人口约4445人,2010户,其中外来租户102户,流动人口206人。集体资产为紫云村830万元、华严村651万元。物业管理模式为服务外包 (欣祥物业)。管理机构包括社区党支部、公共服务站和居委会。社区文化品牌为慈孝文化。党员共138名 (含预备党员2名),党组织设置打破村支部界限,按年龄结构分为老、中、青3个支部。

青竹苑:2005年动迁,2012年初成立社区居委会。并居村落包括青锋村、勤丰村和勤业村部分。现有面积170万平方米,总人口约4800人,1242户,其中外来租户274户,流动人口380人。集体资产为青锋村557万。物业管理模式为服务外包 (中兴物业)。管理机构包括社区党支部、工作站、居委会。社区文化品牌为竹文化。党员共56名 (含预备党员3名),社区党支部拟与勤丰村支部联建。

新丰苑:社区建制待批。并居村落包括新丰村、勤业村。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常住人口约2300人,1342户,其中外来租户48户,流动人口86人。集体资产为新丰村867万、勤业村15万。物业管理模式为服务外包 (九州福安物业)。管理机构为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社区文化品牌为和文化。党员共78名,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沿用村支部划分。

总体来看,天宁区 “村转居”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体现以下共性:

(一)在改居类型上属于整体安置型社区。即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被大规模征用后,统一规划,集中修建,用较少的地理空间集聚了被征地农民和大量购房户,充分体现聚居特征,且在配套设施上紧跟现代城市住宅小区发展趋势,是具有较强现代城市功能的近郊型 “农民转居民”社区。[1]

(二)社区居民成分多元,流动性强。安置社区的住户既有拆迁安置的村民,也有一些商品房住户及租居户 (者)。如全市最大的农民安置小区——青龙苑社区居民中,65%为新市民。新老市民缺少在社区公共空间和生活共同体上的互动交往,习惯各异、需求不一,给社区统一管理带来困难。实际上,社区组织对安置村民的管理相对有效,而大量流动人员管理缺乏有效办法。

(三)集体资产完成股化量化,社区经济相对独立。2008年底天宁区率先实现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全覆盖,失地农民由街道统一实施保养,部分以原村集体资产股份制经营收益自我保养。各 “村转居”社区都保留了原建制村的经联社组织,经济相对独立。

(四)住户观念转变较慢,社区管理制度与服务模式处于探索阶段。农民居民化不仅止于单纯的身份转变,更是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的整体转换。特别在大型安置小区,来自不同行政村的居民保有旧的人脉、生活圈,甚至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对新的生活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尚未形成。相应地,“村转居”社区管理制度和服务模式也尚未定型,目前仅物业管理就分为自治、半自治、外聘3种模式。

(五)社区文化建设蓬勃兴旺,社区自治开始萌芽。目前各安置小区居民文化建设各有特色,如紫云苑 “慈孝文化”、青竹苑 “竹文化”,新丰苑“和文化”。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基本做到 “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逢主要节庆日举办大型社区晚会[2]。同时,社区管理层尊重居民自我管理的意愿,群众自治组织发育成熟,许多社区都自己建立纠纷调解会、和谐促进会、治安巡逻队、环保突击队等。2011年,天宁区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社区成立民情联系工作组、建立民情联系网,发放亲情服务联系卡和民情联系单,记录民情日志,定期召开民情恳谈会,不断完善居民代表会和社区民主协商议事会,接受民主监督,坚持事务财务公开。这些都是开展居民自治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二、天宁区 “村转居”社区党建的实践与问题

(一)实践中的有益性探索

天宁区委高度关注在 “村转居”社区中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将之列为区域化大党建战略的重要一环,贯穿始终,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1.纵向贯通,构建区域化大党建 “1+3”模式。2001年底,天宁区开始在社区设立 “楼幢党支部”,健全 “社区建党委 (总支)、楼道建党支部、单元建党小组”的组织框架;2007年正式试行区域化大党建。所谓 “1+3”模式,即1个街道党工委下分设行政组织党委、社区综合党委、非公企业联合党委3个区域性党组织,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共同推进党建工作。该模式创新了街道一级党组织设置,加强了街道党工委对辖区各类党组织,包括 “村转居”社区的全面领导,有助于发挥好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为 “村转居”社区党建工作把准方向、扫清障碍。

2.内部细化,理顺 “村转居”社区内的党组织设置。首先,在拆村建居时,按照 “议行分设”、“五位一体”构想,将社区党总支改造成股份合作社、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社区监督委员会的领导核心。其下建立健全共青团、妇联等社区群团组织;以村民小组为原型,组建下属党支部及小组。这样,“村转居”社区的组织架构在向城市现代社区发展的同时还保有自身特色。其次,按区域化大党建部署,对区域内的党组织按地域进行网格化划分,将党员归拢到条线明晰、网块清楚的党支部统一管理,统筹调配党建资源,整合利用党务人才、活动阵地、培训设施,把网格建成以横向联动的区域性党建联合体。通过开展 “设岗定责”活动,促使区域内各类党组织、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社区内部设立网格党支部,具体负责网格内各类组织、居民党员和流动党员的工作。

3.横向联动,实现区域内各类基层党组织统筹共建。在一定区域内,打破隶属关系界限,将地缘相近的村、社区党组织和驻地 “两新”组织、学校等各类基层党组织联合起来开展党建工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区域共建实现了组织、信息、活动、文化、环境和治安等6个层面的统筹合作。对社区而言,一是建立了基层党组织互助机制,实现党建工作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二是党员群众能及时了解政策变化、经济动态、科技、教育知识等资讯;三是开展活动有了更为丰富的人财物支持;四是党建活动范围扩大,影响更为持续深入,党组织的领导力、凝聚力快速形成;五是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携手改善居住环境;六是建立区域治安群防体系,提升生产生活安全指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

1.“村转居”社区发展快,党组织设置待优化。合并调整是 “村转居”社区建设中无法避免的,如此导致社区党员人数快速增长、来源构成复杂、流动变化快。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社区的党员超过百人,有的甚至达到数百人;社区党总支下设的支部多、支部大。而且社区支部书记多为兼职,时间精力有限;当小规模企业、社会组织等 “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也扎口到社区管理时,急剧膨胀的社区党务凸显了党组织设置滞后的现实,以及优化的紧迫性。

2.社区党组织 “班子”难以胜任。当前大部分社区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党组织班子,具体体现在:一是专职人员缺乏。社区工作者制度改革后,出于经费及持证率的考虑,绝大部分社区实行书记、主任 “一肩挑”,没有专职社区党务工作者。二是党务经验缺乏。新进社区的同志持证上岗,对社区工作的知识有保证,但党建知识和党务工作经验相对缺乏,使部分社区党组织的活动开展不够规范,特别针对当前社区党建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更是缺乏工作经验和探索创新的热情。三是综合工作能力不足。受自身综合素质局限,目前部分社区干部面对社区党建的新要求,在接受新事物、理解新思想、吃透新精神方面明显不足,驾驭全局、组织活动、探索创新能力等不到位。

3.基层党建工作保障偏弱。一是基础设施还不够。虽然很多社区已基本有了图书室、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和电教设备,但与日益增长的党员数量相比还有差距,尤其是社区党员全体活动限于场地因素基本不能实现。二是经费保障不足。社区党建经费没有单列,虽然党组织活动经费实行实报实销制度,但由于社区经费盘子有限,要满足全体党员的活动需要尚显不足,此外,不同社区间党建经费投入方面很不平衡。三是有效活动少。社区中党员成分复杂,集中有效的活动偏少,既有组织难度,又有经费制约。下岗党员、空挂党员、流动党员和“两新”组织党员成为组织活动的难点。

三、现阶段提升 “村转居”社区党建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思想观念,增强社区意识,为推进“村转居”社区党建工作打下群众基础

加强 “村转居”社区党建工作,务必要更新工作理念、增强各种社会群体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是理清工作思路。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途径,帮助引导 “村转居”社区党组织学习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党建工作的现状,把握 “村转居”社区党建工作特点和运行规律,打破原有农村党建工作思维定势,理清 “村转居”社区党建工作思路。

二是增强各类党员和社会群体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行之有效的学习宣传活动,转变原农村党员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养;拓宽他们与城市居民的交流渠道,增强他们对城市社区的认同感,为他们融入城市创造良好内外部环境。同时,通过邀请党员群众参加社区文体性、公益性活动,增强他们对新兴社区的归属感;为他们多办实事、多解难事,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从而激励他们自觉参与社区建设工作。

(二)调整组织设置,选优配强队伍,为推进“村转居”社区党建工作构建领导核心

针对 “村转居”社区有别于城市社区的现实特征,以及城市化需要,重点是在 “组织”和“队伍”两方面抓好提升

一是提升 “村转居”社区的党组织设置。在有条件的社区设置社区综合党委。社区党委尽可能吸收业委会、物业公司、属地 “两新”组织中符合条件的党员,以便发挥党委的桥梁纽带作用,共同处理社区事务,真正实现 “五位一体”管理模式。在下属党组织设置上,要打破原有村的概念,以楼栋、年龄、爱好、服务等特征,组建便于活动、易于凝聚的党支部和党小组。

二是选优配强社区干部队伍。党组织书记选用,按 “三高”(政治素质高、文化水平高、群众威信高)、“三强”(发展能力强、服务能力强、协调能力强)选任标准衡量候选人,对其展开重点培养。一般社区干部选用,要勇于破除宗族、姓氏的羁绊,打破地域、行业的界限,实现 “局部化”向 “社会化”转变。即除在本辖区原党员中选拔外,还可从辖区企业能人、优秀大学生村官、退休党员、有党务经验的党员中选派,把热心社区工作、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党员推荐到支部书记或委员岗位上来,破解干部队伍老化、素质不高的难题。后备力量培育,每个社区可分步骤、分批次选择若干35周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社区人员来培养锻炼;也可在居委会非党干部、居民小组长和热心社区工作、素质好、年纪轻的居民以及有发展前途的待业青年中,选择培养对象,为 “村转居”社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

此外,筹建一支专兼结合、经验丰富、素质过硬的党建专家队伍,专门为党建工作任务重或新建待建的社区加人支招,迅速提升社区党建工作能力。[3]

(三)完善党建规范,健全制度机制,为提升“村转居”社区党建工作建立规范体系

一要增强社区党建的综合协调机制。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有待进一步强化。联席会议由社区党委 (总支)牵头,主要成员为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属地单位有关负责同志;每季度召开一次,听取各联席单位情况,研究部署整个社区内的党建工作。强化与社区内各单位及 “两新”组织的沟通联系,形成便捷高效的综合协调机制,在整合辖区单位资源、协调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各方力量参与社区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

二要建立社区党建的民主管理机制。社区党组织必须坚持在社区事务决策中的领导地位,同时注意发扬民主,改进工作方式。如深化 “两务”公开和 “居民议事会”制度,健全党员民主评议制度,使居民在参与社区事务决策及管理的过程中得到服务,从游离转为融入社区建设中来。

三要建立社区党建的广泛参与机制。壮大社区志愿者和工作者队伍,安排社区党员进入家政、医疗、法律咨询等志愿者服务队伍。关心关爱老党员、流动党员,使之自发为社区党建工作出力。

四要建立社区党建的责任落实机制。建立街道党工委抓社区党建工作责任制,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社区党建工作目标分解督办制度和社区党建工作考核制度,切实把 “村转居”社区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4]在考评制度方面,要赋予社区居委会相应权限,各部门及其党组织开展评先评优时,应当充分征询社区居委会的意见。

五要建立社区党建激励机制。拓宽 “能进”渠道,打通 “能上”瓶颈,充分调动社区干部积极性。定期拿出一些街道领导班子、公务员 (事业编制)名额通过公开选拔、公开考录等方式面向实绩突出的社区干部定向考录,或推选优秀社区干部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切实解决社区干部的政治发展问题。设法解决社区干部的待遇问题,以社区干部的才干实绩为考量,实现社区干部工作报酬与地区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四)加强教育管理,创新服务载体,切实提高 “村转居”社区党建工作水平

一是抓实党员管理手段。每年定期对辖区内党员进行摸底,重点理顺外来务工经商党员、社区常住党员、无固定职业党员和下岗职工党员的组织关系,根据情况纳入组织管理。完善党组织工作职责、“三会一课”等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使 “村转居”社区党员处于党组织的严格教育管理之下。

二是加大党员教育培训力度。积极组织社区干部开展异地培训交流,邀请专家和领导讲授党课,加深对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的理解,提高引领发展、服务群众、化解矛盾、推进城市化的能力。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平台,丰富播放内容,预告播放篇目,扩大播放范围,方便党员群众集中观看,形成 “村转居”社区党员教育新形式。

三是完善社区整体服务功能。针对社区党建任务繁重与物质条件不足的矛盾,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培训中心、求助中心等[5],使其成为社区党建的新平台,将社区服务功能拓展至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为老人、儿童、低收入者等各类社区群体提供服务。再以社区党组织中心工作、阶段性重点工作为导向,细化实化社区服务的具体内容。

“村转居”社区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转变为完全适应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城市社区。各项工作尤其是党建工作,既要立足现实,保持基本稳定有效,又要适度超前,顺应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趋势,实现现实诉求与长远利益的平衡统一。

[1]刘文罗.村改居后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以济南市历下区为例 [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9(1):122.

[2]熊太纯,吴建军.常州市社群文化建设的思考 [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52—54.

[3]孙向阳,车德志,邱华德.加强村改居社区党的建设对策研究——以崂山区为例 [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学报,2012(1):68—71.

[4]王国生.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新模式 [J].求是,2007(1):30—34.

[5]王永利.苏南新市民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研究 [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0—53.

Research on the Party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Changed from Countryside——Based on Qinglong Street,Tianning District,Changzhou,Jiangsu

GU Min-qi
(The Party School of Changzhou Committee of the CPC,Changzhou 213016,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ide into city,the villagers into residents,social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structure have changed a lot.Primary Party organization is facing some problems,such as organization,staffing,activities and other new problems.We need to explore amore effective workingmode and workingmethod.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nform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improve community organization form,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party organizations of basic level,and consolidate the ruling foundation of the party.

the community changed from countryside;primary Party construction;community Party construction

D267.7

A

2095—042X(2013)04-0051-05

10.3969/j.issn.2095—042X.2013.04.012

(责任编辑:刘志新)

2013-04-07

顾敏琪 (1981—),女,江苏江阴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党组织党员社区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清华党组织公开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