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备忘录中的图书馆——读《图书馆:不落幕的智慧盛宴》

2013-02-22刘时容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图书馆

新世纪图书馆 2013年7期
关键词:书籍图书馆

刘时容(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图书馆)

从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泥板文书到日益繁荣的电子图书,从古巴比伦石刻的楔形文字到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从公元前7 世纪的亚述巴尼拔国王图书馆到波士顿公共图书馆,从亚里士多德的私人图书馆到法国的巴黎大学图书馆,从莫高窟藏经洞到美国古文物收藏家协会,从大英博物馆的圆形阅览室到美国史密森学会庞大的图书馆系统,从古亚历山大图书馆到今亚历山大图书馆,从书吏到信息导航员,从为极少数社会精英服务到为普通大众公平服务……图书馆的发展轨迹,是一次精彩的知识探秘之旅。美国文人斯图亚特·A.P.默里的专著《图书馆:不落幕的智慧盛宴》(以下简称《图书馆》)以生动的语言、详实的史料讲述了图书馆从最初的雏形到今天的发展脉络。下面,从图书馆的功能延伸、图书馆的智慧漫步、图书馆的插图审美三个方面谈谈笔者的阅读感受,与业界各位同仁共享。

1 图书馆的功能延伸

图书馆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光荣使命。正如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先生所说:“无论是大学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无论是古代图书馆还是现代图书馆,它们的基本使命都没有变化,那就是保存人类文化记录,而且保存人类文化记录始终是第一使命。”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图书馆被赋予了教育功能呢?图书馆从封闭走向流通又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是什么原因促使着单一功能的古代图书馆逐渐发展到现代集文献保护、信息搜集、学术研究、科学教育、休闲娱乐为一身的多功能复合型图书馆呢?《图书馆》给出了答案。

1.1 繁荣的古希腊文化赋予了图书馆教育功能

公元前6 世纪,古希腊的图书和档案事业进入繁荣期。此时,除了寺庙藏书之外,富有的市民和医生学者等专业人士也纷纷修建优雅的建筑,以作藏书之用。如古希腊学者柏拉图、欧里庇得斯、修西底德斯、希罗多德、亚里士多德等都拥有大型的私人图书馆。这些伟大的先知们不仅自己读书,而且也允许他们的学生和同行入馆读书,从而使得图书馆成为了当时希腊文化和教育的中心。图书馆的教育功能也由此诞生,以致于后来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在征服希腊后,因全盘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的教育传统,才有了人类古代文明创建的典范——古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辉煌。

1.2 教会主导的修道院图书馆开始从封闭走向流通

在西方图书馆的发展史上,修道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元6 世纪本笃会建立的修道院图书馆可谓影响深远。本笃会规告诫本笃会修士不可虚度光阴,要合理制定时间进行体力劳动和虔诚的阅读,并且明文规定每一位修士必须坚持每天阅读和写作。他们大都被雇佣为抄写员,或是抄写书籍,或是把希腊文作品翻译成拉丁文。因此,当时的本笃会抄写室成了中世纪书籍的最大生产地,而翻译工作也使书籍得以面向更广泛的读者群。随着人们对书籍的需求与日俱增,书本逐渐在修道院之间自由流通,不仅可以互相借抄,还可以以书换书。在一些修道院里,甚至开始提供对外租借图书的服务,借书人只须留下与书籍等价的物品就可以把书借走。于是,书籍使用的对象和范围向平民阶层大幅扩散,图书的流通功能开始具备,图书馆的“公共性”初现端倪。

1.3 私家藏书遗赠大学的做法使得图书馆的休闲娱乐功能开始显现

1450年,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这一创举彻底改变了欧洲的书籍、出版业和图书馆,极大地推动了阅读的普及和学术的繁荣。教会学校的创办与大学的兴起进一步强化了图书馆的教育功能。许多藏书家把私人藏书遗赠给大学的做法不仅丰富了图书馆的馆藏,还使得有些没有图书馆的大学因接受遗赠而建立图书馆。藏书家在把藏书捐赠给大学的同时,也把他们的藏书偏好、藏书思想、藏书管理方法传授给了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的博德利图书馆便是外交家和藏书家托马斯·博德利(1545-1613年)的心血之作。和当时所有献身于图书馆建设的人一样,博得利非常认真地记录了每一本书的购买和捐赠情况,在印刷的书目中详细地说明如何建立整套藏书系统,并且规定图书馆每天开放6 小时(周日除外),所有牛津人可以自由使用图书馆。博得利在为图书馆挑选藏书的时候不再执着于宗教和神学,而是抱着开明的态度,以致于当时的许多作家,都以自己的作品能够被博得利图书馆收藏为荣。许多诗歌、小说以及探险家的回忆录被博得利图书馆收藏,学子们来图书馆不仅仅是为了学术研究,同时也是为了休闲、放松,甚至还为了享受图书馆的环境和氛围。博得利图书馆因此而变得地位显赫,后来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有权获得所有新版书“呈缴本”的图书馆。

1.4 咖啡馆精神催生了会员图书馆,卡内基捐助极大地推动着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的功能不断丰富

流行于17 世纪中叶的欧洲咖啡馆,是人们思考问题、辩论时政、放飞梦想的大舞台。咖啡馆本着对所有人开放的理念,无论是车夫、农民、机械师、大学教授还是政府职员、军官,亦或是经常在宫廷走动的食客,都能在咖啡馆里平等自由地议论交流。从战争、政治、经济、科学、社会发展到国家地位等,都能够在一杯价值一便士的咖啡中得到思考和分析,咖啡馆因此而成为了各种精神思想的集散地。一些志趣相投的学者和爱书之人甚至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会员图书馆。美国的第一所会员图书馆就是在波士顿印刷商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带动下建立的。在咖啡馆精神的有力推动下,许多活跃的读者纷纷加入会员图书馆,图书馆为了迎合会员们的爱好和特殊口味,书目选择的种类不断拓宽,藏书内容不断丰富,从而也推动了出版业的发展,为新书的洪流提供了一个出口,使得下层社会的人们有了“读书”和“被别人阅读”的机会。

从1886年起,安德鲁·卡内基对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捐献使得图书馆的发展走上了免费的道路,同时也被纳入了各个社区政府必须维持的公共设施范畴。而开放式书库的卡内基图书管理哲学则赋予了图书馆更多的功能:保存、外借、阅读、浏览、参观、研究、学习、交友……正如约翰·科顿·丹纳于1899年在其撰写的《图书馆入门》一书中所述:“图书馆应该成为孩子们的学校,成年人的大学和教育活动的中心。”

1.5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引发了图书馆的转型与超越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彻底改变了图书馆的工作环境,也给图书馆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图书馆正在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公共空间。图书馆作为“场所”的功能正在不断地被人们发掘利用,作为“城市第三空间”的价值也在不断彰显。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推进虚拟与实体空间的高度融合,力图将图书馆打造成为温馨亲和、信息通畅的知识交流空间。未来图书馆将是一个无所不在、无边界的知识共享空间。

2 图书馆的智慧漫步

图书馆是收藏、记录知识的地方,是人类的集体记忆库。打开这座记忆库的大门,前人的许多睿智哲思便迎面扑来。早在公元前1304—前1237年,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在首都底比斯建立了一所图书馆,并在入口处立了一块石碑,碑上刻有“拯救灵魂之处”几个大字。可见,早在古代,人们就认为圣贤的智慧具有慰藉灵魂之功效,也就不难理解一部诋毁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电影会给美国驻利比亚使馆的工作人员带来杀身之祸了。

“公共图书馆能把作者的智慧变成公共财富”的群体意识使得古罗马帝国的图书馆在当时已知的世界范围内生根发芽,甚至连公共浴池也不放过。也正是有这些智慧的古罗马人发明了书籍的侧装订形式,不仅方便了阅读,而且双面使用的书页大大降低了书籍的成本。

中国古代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亚洲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莫高窟藏经洞的稀世珍宝记录下了丝绸之路曾经的繁荣兴旺。始建于1150年的法国巴黎大学、1163年的英国牛津大学、1366年的德国查理学院成了大学图书馆建设的先驱。1737年建立的德国哥廷根大学图书馆因其做到了“自由地、不使人为难地使用馆藏”而成了早期大学图书馆的楷模。哈佛大学校长伊里亚德的名言“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直到今天仍然是大学图书馆建设的指南。

图书馆的智慧就是人的智慧。英国法理学家、政治家、科学家、作家和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爵士(1561-1626年)的经典语录“知识就是力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而他的知识分类思想与体系“人类的知识与人类认知的三个方面相呼应:记忆力归于历史,想象力归于诗歌,理解力归于哲学”曾经被许多图书馆使用,因为分类愈宽,书受到的约束就愈小。

德国著名的数学家、科学家、哲学家、法理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兹(1646-1716年)撰写的书籍涉及20 多门学科,曾经的图书管理员身份使他不仅参与了欧洲最早的专门的图书馆建筑设计,还设计了一套被其他图书馆广泛采用的图书编目系统。更值得人称道的是他声称自己更喜欢“小型的、选择精良的图书馆,而不是用一大堆书籍作为摆设的图书馆”。这种思想对当前国内“大而全、小而全”的图书馆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名言“秩序是记忆之光”则道出了图书管理员工作的实质就是“序化知识”。依靠私人图书馆自学成才的墨西哥著名作家胡安娜·伊内斯·拉·克鲁兹修女因对科学知识的不懈追求与对“女性受教育权利”的伸张而被人们誉为“墨西哥凤凰”,是北美殖民地时期优秀女性的代表。

美国杰出的图书馆学家麦维尔·杜威创立的杜威十进分类法开创了文献分类法的新纪元,而他在纽约市创立的哥伦比亚图书馆管理学校,不仅是美国第一所教育图书管理员的学习机构,也开了世界图书馆学教育之先河,从此,图书管理员走上了职业化的发展道路。

英国哲学家、传记作家和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1795-1881年)震耳发聩之问:“为什么每个小镇没有皇家图书馆,全国上下有的只是皇家监狱和绞刑架?”推动着英国在1850年颁布了《公共图书馆法案》。相比之下,《中国图书馆法》时至今日也迟迟不能出台,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差距令人深思!

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安斯沃斯·兰德·史波福(1825-1908年)在其撰写的《致所有读者书》中,明确指出图书管理员必须拥有“对书籍的广泛知识”、“了解古今文学”、“熟知多国语言”、“拥有坚实的教育基础”以及“要熟悉图书馆书籍的分类,了解装订修补程序,以便能够修复书籍,供读者使用”。史波福对图书管理员的职业素质要求在百余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 图书馆的插图审美

斯图亚特的《图书馆》,共为人们提供了150 幅精美的插图,内容大多与文字、书籍、图书馆、人物、阅读有关。囿于文章篇幅,在此选取其中四幅,借以阐述笔者的审美感受。

这是一幅《图书馆》的封面插图(见图1),也是该书目录页后的一幅单页插图,虽然图旁未附任何说明性文字,文中也找不到任何与此图有关的介绍,但是,久久凝视,会有穿透灵魂之力,亦有“疗伤”之效。

图1 智慧之光

一束强光从屋顶斜射进来,照在有八层搁板的古典式书柜上。书柜里满满的书籍大小不一,有的竖放,有的平放,有的斜放,有的装帧精美,有的装订普通,看上去整齐中透出些许凌乱。一位身穿长袍、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五层书梯的顶端,正在从书柜顶部寻找他想要的书籍。他的两腿间夹着书,左手腋窝下夹着书,右手拿着一本翻开的书,左手举着一本书正在阅读。从他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可以看出老者的视力并不太好,可他仍然看得那么入神,完全忘记了自己正站在窄窄的书梯高处,稍不注意就有摔下的危险。从他手脚并用一次想取4 本书的姿态可知这是一位兴趣广泛、饱读诗书的老学者。书柜贴墙而放,房间里没有灯光,除了自然光束斜射到的一小块地方呈现光明外,四周略显阴暗,也不见有阳光从窗户射进来,想必这是一个密闭而幽深的书库吧,亦或是一个古老修道院的藏书室,老者也许是一位资深的修士。尽管藏书室里设备简陋,然而正是因为有了成千上万如老者般不辞劳苦、虔诚耕耘的智者,才有了图书馆永照后人的“智慧之光”。

4 层搁板的厚重书柜赫然屹立在《图书馆》的衬页里(见图2)。书柜里装满了书籍,每一本都被系上了铁链,书口朝外,整整齐齐地竖立在搁板上,这就是欧洲中世纪流行的锁藏书柜。这种用链拴书的做法带有防盗的目的。书籍在装帧时,在封面上钉上铆钉,并且用铁链拴住,然后固定在书柜的铁棍上。因为书必须在链条的长度内才能阅读,所以在书柜的合适高度安装了一块平放的木板,这就是“读书台”。读书台有坐式和站式、单面和双面之分。本图中呈现的是一个带有双面坐式读书台的锁藏书柜。一本带链的典籍从柜中取出,翻开平放在读书台上,像是刚刚被人阅读过,耳畔似乎还萦绕着铁链发出的“嗦嗦”声,这种嗦嗦声持续时间之久是一般人意想不到的。1742年曼彻斯特的谢哈姆大学和1751年的波德雷恩大学都有购买新链条的记录。牛津的马格德林大学直到1799年拴书的链条才被摘除。书籍的“自由之路”如此漫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典籍的昂贵与难求。

图2 锁藏书柜

当书籍一改往日严肃的面孔,人们不再把它当作是教育、宗教的神圣源泉,而是休闲娱乐的媒介时,便有了好书与坏书之分,有了书籍审查制度,有了焚书之人,图书的战争因此而起。这幅名为《书的战争》的木刻画(见图3)生动地展示了这样一个场景:古典书籍和现代书籍在国王的图书馆里大打出手,它们争论的核心在于“受理性和科学思维启发的现代思想是否优于古罗马和希腊的‘迷信’观念”。学者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观点,一部分人认为18 世纪是“理性的时代”,宣称当时的知识已经超过了古人;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现代知识只是站在诸如荷马和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巨人肩膀上发展而来的,而先哲的作品已经包含了人们所需要的一切。于是作家们纷纷化身为勇敢的骑士,头戴铁盔、手执长矛、骑着高头大马在图书馆里激烈地争抢着古典书籍和现代书籍,其场景丝毫也不亚于一场需要流血牺牲的军事战争。

图3 书的战争[4]

这是一张照片(见图4),灰暗的底色中透出一片明亮,只见一位艺术家身穿演出的燕尾服,左手握着大提琴,右手拉着琴弓,庄严地坐在一栋大楼的断壁残垣中,聚精会神地演奏着,周围没有任何观众,只有亡灵和废墟在倾听。如果不看背景材料,你或许以为这是一次强烈地震后的场景。然而,这并非是一次人力所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而是好战者们的血腥之作。1992年,南斯拉夫解体,新成立的塞尔维亚共和国派遣军队包围了波黑共和国最后的保垒萨拉热窝城。城内的图书馆无一幸免,馆藏成了灰烬,馆舍成了废墟。图中演奏的大提琴家名叫韦德兰·史麦洛维克,演奏的地点就在波黑国立图书馆的废墟上,据说这样的演奏这位音乐家一连持续了22 天。这一场景有幸被一位俄罗斯记者捕捉到了,于是,瞬间成为了永恒。史麦洛维克在用音乐控诉罪恶战争对人类文明的摧残,也在用音乐激发富有正义感的人们重拾人性的尊严与和平的生机。同时也让人们铭记,战争是图书馆最大的敌人。

图4 战火中的演奏[5]

人性是善的,于是,人们对书籍进行分类、整理、细心呵护,甚至不惜献出生命。人性是恶的,于是,人们对书籍进行审查、焚烧,甚至发动战争,使其彻底毁灭。斯图亚特讲述的一个个故事、一幅幅图画清晰地告诉人们:图书馆是人性的备忘录,是族群和传统的储藏库,是人类未来的奠基石。人类之于图书馆,既是朋友,又是敌人。

1、4、5 斯图亚特·A.P.默里.图书馆:不落幕的智慧盛宴[M].胡炜,译.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47,231

2、3 吴建中.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33,53~69

猜你喜欢

书籍图书馆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妙趣横生的伦敦书籍长椅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书籍与少年
气味图书馆
现代书籍包装设计的重要意义
去图书馆
会展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