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择医与任医

2013-01-22河南中医学院张鸣钟教授

中医研究 2013年7期
关键词:证者李氏医家

( 河南中医学院 张鸣钟教授)

明末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里,记述了他未成名前的两则医案,读之,颇耐寻味。案一 阴证似阳

休宁吴文哉,伤寒,烦躁面赤,混乱闷绝,时索冷水,其弟日休乞余决死期。手扬足掷,难以候脉,五六人制之,方得就诊,洪大无伦,按之如丝。余曰:浮大沉小,阴证似阳也,与附子理中汤,当有生理。日休骇曰:医者十辈至,不曰柴胡承气,则曰竹叶石膏。今反与热剂,乌乎敢?余曰:温剂犹生,凉剂立毙矣!日休卜之吉,遂用理中汤加人参四钱,附子二钱,煎成入井水冷与饮。甫及一时,狂躁定矣,再剂而神爽。

评析 患者伤寒,迭经“医者十”,治不得法,一误再误,渐至“烦躁面赤,昏乱闷绝”、“手扬足掷,难以候脉,五六人制之,方得就诊,洪大无伦,按之如丝”。此案“属内有真寒,外现假热,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阳将离决的危重证候,病情险急,瞬息万变”(陈大舜《历代名医医案选讲》)。李中梓独具慧眼,明察秋毫,根据脉象“浮大沉小”,不为假象所惑,断为“阴证似阳也”。即以理中汤(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加附子,补火回阳。中寒去,脾阳健,则为寒所迫浮越将脱之阳可回,“当有生理”。然患者之弟日休,见李氏之剂,与众医迥异,寒热相反,骇曰:“乌乎敢?”虽是良方,亦不敢服。无奈,问天“卜之吉”,方信之。李氏嘱其“煎成入井水冷与饮”(热药冷服,以防格拒)。服后,“甫及一时,狂躁定矣;再剂,而神爽”。

医圣张仲景云:“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阳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从古至今,这样的患者并不少见。就吴文哉伤寒案看,其弟若卜之“不吉”,而未服李氏之药,则其兄之命休矣!

案二 阳证似阴

社友韩茂远,伤寒,九日以来,口不能言,目不能视,体不能动,四肢俱冷,皆曰阴证。比余诊之,六脉皆无,以手按腹,两手护之,眉皱作楚,按其趺阳,大而有力,乃知腹有燥屎也。欲与大承气汤,病家惶惧不敢进。余曰:吾郡能辨是证者,惟施笠泽耳。延至诊之,与余言若合符节,遂下之,得燥屎六七枚,口能言,体能动矣。故按手不及足者,何以救此垂绝之证耶?

评析 李中梓云:“夫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虽在庸浅,当不大缪。至如至实有羸状,误补益疾;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阴证似乎阳,清之必毙;阳证似乎阴,温之转伤。当斯时也,非察于天地阴阳之故,气运经脉之微,鲜不误者”(《医宗必读·疑似之症须辨论》)。此证伤寒九日,迁延失治,寒邪入里化热,与肠中秽垢相结,郁遏阳气,致“口不能言,目不能视,体不能动,四肢俱冷”、“六脉皆无”等一派阴证假象,众医莫辨,皆曰“阴证”。李氏根据“以手按腹,两手护之,眉皱作楚,按其趺阳(足背动脉,可候胃气)大而有力,”断为阳明腑实,腹有燥屎。“至实有羸状”,“阳证似乎阴”也。须用承气泻之,然韩、李虽是“社友”,“病家惶惧”,亦“不敢进”。李氏无奈,只好荐请“吾郡能辨是证者施笠泽”(施笠泽,名沛,字沛然,笠泽乃其号,明末华亭人,著有《脉征》等书)。施至诊之,言与李合,“遂下之”病解。

明代医家张景岳云:“医不贵于能医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延医,而贵于能延真医……又若病家之要,虽在择医,然而择医非难也,而难于任医;任医非难也,而难于临事不惑,确有主持,而不致朱紫混淆者之为更难也”(《景岳全书·传忠录下》)。张氏之说,振聋发聩,醒世恒言。上案真寒假热,阴证似阳,病家有真医而不信真言,“问天”获救;此案真热假寒,阳证似阴,病家亦不信真医之言,“问人”病愈。由是观之,医家、病家,择医、任医,不亦难乎!

猜你喜欢

证者李氏医家
新生儿异常Hb Q的家系分析*
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的家系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6 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Ⅹ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型诊断
论李氏朝鲜王朝末期文人李建昌对杜甫诗歌的接受
文言文练习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一个两次多囊肾胎儿孕育史家系的临床分析及遗传咨询
浅谈我对“李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