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本土市民化的就业问题分析

2013-01-07龚晓丽华晶毛培

2012年14期
关键词:就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龚晓丽 华晶 毛培

摘要:本文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带来的对劳动力的需求从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以及作为产业主力军的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存量不高所造成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出发,得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成为他们定居东部城市的瓶颈,从而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向西部转移的可行性。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就业问题

一、引言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的“粉墨登场”,目前已形成了以西部欠发达地区为输出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输入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已成为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如何更快更好地推动这一进程就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现有部分研究成果的学习和梳理,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者潜意识中倾向于在农民工的打工所在地也即东部沿海城市内来推进市民化,考虑到工业和服务业产业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我国东西部之间战略大迁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仅将眼光聚焦于传统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做法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本文采用证伪的方法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在东部市民将不具备优势。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市民本土化指的是外出的新生代农民工返回西部市民。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的产生及对其市民化的影响

随着东部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必然改变企业原有的发展模式,对一些传统的生产要素如土地、资金等的投入比例不断下降,而对员工文化水平、职业技能、学习和创新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由于技术和资本对原有生产要素的替代,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并引起劳动力就业产生新的组合,对低素质的劳动力产生了排挤的作用,高素质的人才变得极为稀缺,企业所需的劳动力已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

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存量较低,对职业期望较高,有较强的城市融入意愿及高质量生活追求。新生代农民工普遍都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部分还接受了高中以及职业教育学习,因此,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有着相对高的文化基础教育经历和一些简单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知识。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当中有80%的人获得了初中及以上水平,但由于农村教育质量不高、到城市后只在技校接受一些较初级的职业培训,没有什么一技之长,和城市同龄人相比还不具备优势。

因此,从上可以看出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缺口,供给和需求方产生了矛盾。根源在于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和正处于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东部沿海所需的劳动力还尚存差距。这就造成了现实中一方面企业出现“用工荒”,到处挂牌招兵买马,但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却愁工作难找,自嘲为“无业游民”,因为他们根本不能满足东部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的低人力资本存量使得他们在劳动力市场处于弱势被动地位,职业岗位受极大的限制,具体表现在工作机会不平等稳定性差、职位等级低、工资低甚至拖欠和克扣、缺乏相关福利及工作条件差等。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缺乏处于被动地位,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不能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相关的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权益。

工作是获得收入的来源,只有稳定的收入才能城市立足。但新生代农民工目前的就业状况使得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较低,扣除实际的物价上涨增幅后更是微乎其微,大多只能满足最基础的生理需求。由于新生代农民工不能进入正规市场,大多只能在在非正规中小企业和工厂打工,管理不完善,当出现工资拖欠和克扣现象时,出现了得靠家里人寄钱来“救助”,甚至通过偷抢等不合法途径来维持日常生活的现象。

同时这种低收入水平进一步影响他们消费行为,据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按比例大小消费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的必要性生活开支,而教育和精神需求等方面消费较少,恩格尔系数较高,消费水平低。马斯洛理理论里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他们有着先后顺序和高低之分,每一个层次的满足将影响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和程度。因此,这种高恩格尔系数消费方式将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自我提高和进一步发展。这又使他们陷入刚开始工作的窘境,在劳动力市场处于弱势被动地位,如此以来形成恶性循环。

根据市民化的内涵,城市化的融入包括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呈一种递进的关系,经济融入是基础,社会、心理层面的融入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只有最终实现社会和心理的融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融入。在目前看来,新生代的农民工业问题及引发的“经济危机”使得他们就连最基础的经济层面都没法融入城市。低收入水平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社会中处于底层,这种现实与梦想的差距,使其心理上很难对城市产生认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的话可能导致城市新的经济结构的二元化,城市社会新的不和谐,这将不利于我国城市化的整体推进。因此就业问题及引发的“经济危机”导致无法实现从“游民”到市民身份的转换,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对东部发达城市非常向往,但由于东部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将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立足城东部市和进一步市民化的一大挚肘。

总的说来,新生代农民工在东部市民化将不具备优势,随着产业加速向西部地区转移将大大提升我国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这将为新生代农民工在西部市民化提供了历史机遇。因为本身已经在东部接受了一段时间的磨练,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能的新生代回到西部劳动力市场上将占有一定优势,能够找到一份满意工作的可能性更大,从而有稳定收入的来源,这将为定居城市奠定经济基础。因此,在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在西部城市实现市民化梦想将是一条经济现实之路。

三、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本土市民化的政策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向西部转移,是西部大开发和产业迁移的必然要求,长期来看,西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本土市民化不仅是推动西部欠发达地区进一步城市化的巨大动力,同时也是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当前阻滞西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本土市民化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既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也包括市场化改革所处阶段的制约。新一代农民工市民化所面临的问题既相似于上一代农民工(如社会资本的缺乏,社会资源的先天缺失等),又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当地政府应从新生代农民工特殊性出发,重点着力于解决社会保障、就业培训、住房和社会公共服务等问题,为新生代农民工向西部城市“进军”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接纳环境。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改善投资的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优化产业转移条件

这是基于为转移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就业保障的目标而出发的。这里的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分别指基础配套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相关政策及制度环境,西部地区政府应当进一步改善当地交通设施,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西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产业落户于当地,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丰裕的就业岗位将成为吸引新生代农民工本土市民化的磁铁。同时,政府应当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帮助和引导企业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实现政府、企业、农民工共赢的局面。

2,深化户籍制度及与之“捆绑”在一起的相关制度改革

推进户籍制度及相关制度的改革要求逐步把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社保、医疗卫生和失业保障体系。现有户籍制度有着过多的维护城市市民的利益而忽视农民工的利益的特色,成为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之一,而与之配套的城市公共福利制度和歧视性体制则进一步成为户籍制度的帮凶。户籍制度抬高了农民工进城门槛,并进一步将之拒之于诸多福利之外,成为农民工寻求机会公平、待遇平等和权益保障的障碍。对于把身份地位看的相当重要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如果只是提供就业岗位而没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就业培训、政治参与及子女入学等配套制度,将很难赢得他们的“喝彩”。

3,大力推进保障型住房的建设,切实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

政府应当把农民工住房问题纳入解决范围内,增加有效供给,如,适当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公共租赁用地供应,提高使用效率。同时,在购房时适当降低新生代农民工首付比例,鼓励新生代农民工集资购房、积极发挥住房公积金的保障作用。

4,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

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素质,是其谋得理想职业和更好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基础。当地政府应完善有关农民工职业培训机制,增加政府投入,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并根据市场需求来设置培训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同时着力培养农民工认识自我、关注社会的意识,强化他们的职业规划意识,帮助其逐步形成自我发展的远景规划,进而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参考文献:

[1]储桃红.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生存现状之浅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

[2]刘传江.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与市民化[J].人口研究,2010.

[3]刘传江.程建林.我国农民工的代际差异与市民化[J].经济纵横,2007.

[4]毕先萍.青年农民工就业流动的特征及影响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8.

[5]许传新.“落地未生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研究[J].南方人口,2007.

[6]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就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
关于职业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思路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
“回流式”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机制及其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