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2012-12-23梁志平曹开云

党史文苑 2012年5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笔者

梁志平 曹开云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201620)

作为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理工科院校作为培养祖国未来工程师、科学家的摇篮,更应当讲授好这门课程。不过,要想讲授好这门课程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理工科院校生源绝大部分为理科生,他们绝大多数历史知识比较欠缺。二是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纲要》虽然作为必修课程,但被大多数学生认为没有实用价值,很难提起兴趣。结合教学体验,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教学内容:选择与创新

虽然《纲要》课程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明了“三个选择”“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在时间跨度150多年,内容上包含中国近现代史诸多方面,完全按照大纲要求,要想在规定的32个课时内讲授得面面俱到很难做到,即使讲授完毕,也只能蜻蜓点水,对知识的概括性讲解并不深入,与中学的历史课也就大同小异了。同时,这样教学很难让青年大学生有新鲜感,难以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因而也就很难完成大纲要求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对《纲要》课程的内容重新加以组织和管理。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所选择和侧重。在有限的课时内,选择每一章的“精髓”,进行重点讲述。对于学生已经熟悉的基本历史知识可以一带而过,甚至不讲。讲授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现有知识层次难以接触到的、让他们感觉耳目一新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材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需求。

为此,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要不断创新,挖掘新史料、介绍新成果。将符合课程大纲要求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带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推荐学生去阅读,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历史观。当然,强调史料之“新”,并不是去“猎奇”,更不是用“野史”或者当前网络流行所谓的历史观点来娱乐学生。相反,教师按照课程要求去查阅和搜集资料,认识研究,去粗取精,向学生展示丰富的而客观的史实史料,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鲜度。

在教学内容上,将地方“红色历史资源”引入课堂,并推荐同学们课后参观调查,也会极大的增强学生的历史现场感,激发学生上课的热情。地方“红色历史资源”与《纲要》课程的内容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将地方“红色历史资源”引入课堂,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真实度。

结合教师的研究,对《纲要》课程的内容重新加以组织和管理,有重点的进行详细讲授。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体现自己的创造性,使教学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风格,摆脱了“照本宣科”式教学,也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也容易激发学生上课的热情。

需要注意的是,理工科院校的学生虽然在大学之前对中国近现代的基本历史知识有所了解,但整体说来还是比较欠缺。因此,在讲述时需要保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以便于他们理解历史发展的逻辑脉络。同时,在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上也要适度把握,以便于他们的理解与接受。

二、教学艺术:引导与激励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教学相长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把教师授课与学生讨论、演讲、辩论、重点发言相结合,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教学效果。

调动学生的热情,把学生引导到课堂教学具体内容中来是问题的关键。创设历史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是方法之一。结合教材内容,因地制宜,选好情感交往的突破口,对师生间的情感交往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例如《纲要》上篇“综述”,笔者把总结为“辉煌与衰落”,在讲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等辉煌的科技成就后,笔者讲到近代中国的衰落,为了学生更好理解鸦片战争时,与西方相比,中国到底落后到什么程度,笔者让同学们讨论一下“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大清与列强之间军队伤亡比”。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反映强烈,课堂气氛一下活跃了很多。在让几个同学瞎猜了一番过后,笔者拿出具体史料,告诉同学们,伤亡比是“40比 1”到“50比 1”,同学都震惊了。最后,笔者用“技术和文明比军队的数量更加重要”加以总结,如此,同学们对晚清的腐朽与落后有了深刻的印象。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积极与时事热点相结合,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例如,在讲到列强侵略瓜分中国,在中国各地建立租界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拿出网络热议的上海“法租界披萨店”事件,让同学们谈谈为什么披萨店不能取名“法租界”,激起学生的极大热情。在学生的讨论发言之后,笔者在指出“租界”是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是中国领土主权完整丧失的标志。甲午战败后,大清王朝签订《马关条约》。为了让同学们更进一步理解这个条约是如何丧权辱国,笔者在课堂让同学们讨论“钓鱼岛问题的由来”。最近几年,中日围绕钓鱼岛问题摩擦不断,这个是许多大学生都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很能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通过讨论,加上教师的讲解,同学们明白了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今天中日钓鱼岛的争端就是甲午战争的产物。在讲到日本全面侵华,制造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时,为让同学们明记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战争罪行,课堂上,笔者让同学们讨论日本“新修历史教科书”事件和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特别是最近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这一话题也激发了同学们极大的热情,都积极发言。通过讨论,同学们知道日本“新修历史教科书”事件和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是日本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行为,当然,我国在保存日本“南京大屠杀”历史证据时还存在一些不足。

总之,把学生引导到课堂教学具体内容中来、将社会时事热点引入课堂教学,级极大地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也解决学生一些困惑,有助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科学、辩证地分析相关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教学技术:多媒体与网络

在新媒体极度发达的当代,充分利用这些教学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新媒体中,以多媒体视频(音频)和网络技术手段最为有效,下面就这两个方面详加论述。

现代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一是种读图社会,多媒体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可以再现历史场景,渲染出事件氛围,烘托出人物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历史。直观丰富的视频,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发挥整体功能。

在多媒体内容的选材上,要注意突出思想理论教育的功能,加深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除了要选取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根本宗旨,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能够震撼人们心灵的纪录片和专题片,还要注意结合课堂内容给学生推荐一些当前或最近热播的电影或电视剧,以增强兴趣。下表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在讲授到相关内容知识时推荐给学生观看的电影。

当然,选择多媒体资料时,内容要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效衔接,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视频资料,宜精不宜多;同时,视频资料的使用要遵循适度的原则,每次播放的时间不应太长,以3至5分钟为易。归根到底,感性并不是教学的目的,对视频等感性材料要去粗取精,合理使用。

网络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息媒体。《纲要》教学应当建立网络化教学新模式,否则很难适应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阅读习惯。除了利用校园计算机教学局域网,建立师生教学交流讨论平台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青年学生经常浏览的一些网站上作文章。教学局域网的意义,容易理解,笔者在此不再赘述。笔者在《纲要》的第一次教学过程中就会学生推荐以下两类网站:

一是免费下载图书资料的网站,这包括学校的图书馆网站的超星数字图书馆、百度文库、新浪爱问资料等。作为理工科院校,一般来说,图书馆收藏的图书,历史书籍相对来说是比较少,学生想找到老师推荐的书籍,有时并不太容易。不过,在网络资料极度发到的当代,向学生推荐充分利用超星数字图书馆、百度文库、新浪爱问资料等电子资源,会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是主流网站的历史频道,如腾迅新闻网的历史频道(http://history.news.qq.com/)。腾迅 QQ,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会用到这个聊天工具。腾迅新闻网的历史频道有“转型中国”、“国史近代”、“国史当代”、“口述历史”等栏目,与《纲要》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联,且都是请专家学者精心编写,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可读性强。推荐学生上主流网站,可以避免学生道听途说,误入歧途。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多媒体和网络等只是教学技术手段,重要的还是教学内容与教学艺术,不能本末倒置。

四、结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国史、深刻领会“三个历史选择”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伟大民族精神的主阵地。《纲要》课程教学有自身规律性,要完成教学大纲要求和既定的教学目标,就理工科院校而言,需要在分析大学生心理与知识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在教学内容上加以选择与创新,在教学艺术上加以引导与激励,在教学技术上适当利用多媒体与网络,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纲要》课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

[1]王久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探析:以北京大学为例》,《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3期。

[2]郭智勇:《试论高校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现场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为例》,《文教资料》2009年10月上旬刊。

[3]耿化敏、汪云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1期。

[4]郭国祥:《“问题意识”培养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创新:武汉理工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学术论坛》2011年第3期。

[5]王宪明、华表:《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因材施教”教学模式探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6期。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笔者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