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曲《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音乐分析与诗意想象

2012-12-21何冰

关键词:禅院连音山寺

何冰

(黄石理工学院艺术学院,湖北黄石435003)

钢琴曲《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音乐分析与诗意想象

何冰

(黄石理工学院艺术学院,湖北黄石435003)

钢琴曲《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徐振民先生于1998年创作的钢琴曲《唐人诗意两首》中的第二首。这首钢琴曲根据唐诗的内容谱写,作曲者极力在钢琴曲中融入中国文化,运用了中国散板节奏、传统文学留白等手法,用至简至静的乐音表现出隽永、余音绕梁的中国韵味。该作品为钢琴音乐的本土化开拓了新的钢琴语境。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诗;自由散板节奏;钢琴语境

钢琴艺术起源于欧洲,由于其无与伦比的优越性能,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人已开始利用现代钢琴展现更多的中华古韵。1998年,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徐振民先生根据两首唐诗《登幽州台歌》、《题破山寺后禅院》谱写了钢琴曲《唐人诗意两首》,该曲继承中国文化,运用了中国散板节奏、传统文学留白等手法,以至简至静的乐音表现出清新隽永、余音绕梁的中国韵味。

钢琴曲《唐人诗意两首》是徐振民先生应美国著名钢琴家、依斯曼音乐学院教授 Barry Snyder之约创作的,该曲于1999年3月在Kilbourn音乐厅首演。钢琴曲中所表达的内涵皆是作者对两首唐诗的理解和领悟,第一首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第二首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国音乐历来与文学结合紧密,如:《诗经》、楚辞、乐府诗。其后的唐诗、宋词也是集诗、乐一体[1]。这首钢琴作品使用的“诗之入乐”的形式,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角度而言,使音乐的形象由原本的抽象模糊变得具体而可捉摸。

比起《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哲理性阐述,《题破山寺后禅院》则更像是对诗句的绘画描写。这首作品中,作曲家在和声、调性、钢琴织体上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发挥了钢琴音域宽广、音色表现力丰富的优势。乐曲不仅表达出原作的内涵,同时运用抽象的乐音与松弛有度的节奏,带给演奏者与听众更为广泛的遐想空间。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磐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古寺风貌,实际上诗人在写景之中融入了自己的理想追求。他渴望摆脱世俗羁束,向往自由的山林生活[2]。诗人通过对幽深、旷远的古寺风貌的描绘,创造出一种与俗世截然不同的超然、宁静、深邃之美,使诗歌充溢着虚静玄远、委婉清幽的情趣。

钢琴曲《题破山寺后禅院》乐曲结构是简单的加尾声的四段式,每一段都与诗句中每一联相对应。曲式结构为:

全曲50个小节,共出现7个不同的速度标记,调式变化17次。全曲用中国民族五声调式写成。其中用“rit”“a tempo”“meno mosso”、“poco stretto”等松弛有度的节奏标记勾勒出丝丝禅意。作曲家通过有意模糊的调性、弹性的节奏,传统调式、曲式规则的淡化,来强调对诗句意境的描绘。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人开门见山写清晨前往破山寺拜访。因此,乐曲开始是连续四、五度叠置的和声,运用中国民乐的五声调式平稳进行,音响空灵、安谧。踏板标记“una corda”表明用弱音踏板,制造出神秘、朦胧的音响效果。第5小节二度、四度叠置音的快速下移,好似装饰音一般,去模仿林间的鸟叫,让人体味到那份超然于方外、无争于世事的宁静与逍遥。第3小节调性转向上方小二度,标示“tre corda”——停用弱音踏板,力度逐渐至mp,如谱例1所示。音乐色彩的变化表现出太阳初升,缕缕晨光透过枝叶洒进古寺,展现出一派晨光熹微的古寺风貌。此曲充满了中国山水画式的诗情画意。

谱例1

在第10小节,右手平行八度级进舒缓上行,节奏由八分音符至三连音,有一丝加紧,马上音乐放慢下来,仿佛诗人一脚迈入后禅院,其后的减慢为后禅院中的另一片天地作铺垫。

在乐曲第12小节,忽然画面一展,为我们掀开了一个柳暗花明的世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在这里诗人的目光仿佛看向迤逦曲折的小径,它通向寺院中更加深邃的地方。这里乐曲速度陡然加快至每拍104的“Allegro”。前面舒缓的和弦进行,这里变为连续轻快的五声音阶的六连音织体。六连音中第五个音是纯四度音程在高音区轻点,表现诗人沿着迤逦曲折的小径,轻快前行,如谱例2所示。

谱例2

第18小节速度标记为“lento”,诗文提示到:曲径原是通幽处。像第一段结尾处一样,四、五度叠置的和弦缓缓上行,暗示诗人悄然进入被掩映在一片浓密的花木之中的后禅院。第21小节又在降D调上出现了轻快的六连音织体。曲中提示“leggiero”——轻快活泼的,显然是古寺里的郁郁草木让诗人目不暇接。第24小节变为双手的复调织体,同为六连音,但两手音响各不相同,各自独立。加上调性的不停转变,描写了禅房周围花木既繁且茂的优雅美景,如谱例3所示。

谱例3

第28小节节奏加快,织体由六连音变为七连音,伴随着琶音的不断上行,音乐情绪推进至第30小节,以一串琶音为装饰音,以清淡明秀的曲调描绘出诗文中翔鸟鸣啼于丛林的景象。这就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与颔联的巧妙构思相比,颈联显得更简洁,描绘飞鸟因美好的湖光山色而欣喜雀跃不已,表达出万物欣欣向荣的情境。下一句描写平静的潭水映出山的倒影,用潭水之静来映衬人心之静。第31小节皆为装饰音,与音符上的跳音记号一起描写山林中鸟儿清脆的叫声。其间的八分休止符与第32小节前的长休止符又是音乐上的“留白”。以休止符的“静”,衬托鸟儿啼叫声的“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更显韵味与禅意,如谱例4所示。

谱例4

第32小节速度放慢,低音区出现浓厚的13和弦,这里所采用的也是复调织体,中声部六或七连音的快速五声音阶,像食指轻轻拨弄琴弦,象征安静的潭水上阳光折射下偶尔的波光粼粼,这是用潭水之静来映衬人心之静。作曲家在此时也似乎从自然中超悟了,心静如水,与世无争。

第40小节织体又发生变化,这是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磐音”。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却传来了一阵袅袅的钟磬之声。清润悠扬的钟声在空寂的寺院中回荡,余音缭绕,给人以警醒,为全诗增添了无穷的韵味。乐曲又回到第一段的四、五度叠置和弦平稳而安静的进行。第40、41小节后出现的三拍长时值休止,仿佛时间、空间都静止不动,其空白又让人产生无限联想与感悟,如谱例5所示。

谱例5

第42小节低音区二度叠置的和弦,与高音区带装饰音的和弦象征古寺中阵阵钟磬之声。力度上是逐渐减弱,钟磬声之后的两拍休止及音乐的减慢,留下了空白,让听者去想像余音绕梁的意境,音乐在阵阵钟磬之声中渐远,余音阵阵,如谱例6所示。

谱例6

最后的尾声:第45小节回到首段的升 F调,音型以及节奏再现,首尾呼应。笔者认为,直到最后的尾声才真正感觉到人与自然成为完全和谐的一体。尾声中左手持续的低音升F,象征着曲作者已随着那袅袅的钟声进入到了内心深处,发现了宇宙间深沉的境地。

如此,徐振民先生通过乐音、节奏,双手织体,对唐诗中的诗境、禅境作了音乐上的描绘。

在笔者演奏这首钢琴作品时,能体会到一种超然、宁静、深邃之美,还有一丝禅意。宗白华先生认为:“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3]禅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生命的本原。通过对这首钢琴曲的分析,可看出徐振民先生在钢琴上很好地完成了对中国古代文化——古诗、古韵的继承。他所写的钢琴曲《题破山寺后禅院》,尽管运用的是现代的创作手段,也借鉴了西方的创作模式,诠释的却是他自己对中国传统艺术和哲学的审美追求。这首作品为钢琴的本土化开拓了新的钢琴语境。

[1]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述[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郝竹梅.论《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2006(4).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The Music Analysis and Poetry Imagination to the Piano Music"Title upon Po Shan Temple"

HE Bing

(School of Art,Huangsh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ngshi Hubei 435003)

"Title upon Po Shan Temple"is the second piano music in"Two Poems of Chinese"composed by Mr.Xu Zhenmin in 1998.This piano music was composed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of a Tang poem.Mr.Xu tried to blend Chinese culture into the music by using the Chinese rubato rhythm,traditional literature blank,etc.to display Chinese pleasant and lingering charm by the most simple and peaceful melody.This piano music opens up a new piano context for the local piano composition.

"Title upon Po Shan Temple";Tang Poetry;free rubato rhythm;piano context

J642.5

A

1671-7422(2012)01-0063-03

10.3969/j.ISSN.1671-7422.2012.01.015

2011-11-07

何冰(1982— ),女,湖北黄石人,助教,硕士。

(责任编辑尹春霞)

猜你喜欢

禅院连音山寺
六连音手脚配合练习
爵士鼓演奏技巧六连音的应用
情牵铁山寺 养心新圣地
在山顶
连音社济南最火的乐队
在办公室打电话有多危险
《辛弃疾『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书法
浅谈声乐演唱中连音训练的重要性
遍能法师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峨眉山大佛禅院纪念馆雨中揭幕
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