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2012-12-21刘怡然

党史文苑 2012年1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大众化价值观

刘怡然

(徐州医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4)

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作用,归根结底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它,践行它,使它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为群众所掌握用以指导社会主义实践。所以大众化是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之意。

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并且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优秀传统文化自然是发展它的深厚基础,也是建设它的重要支撑。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必须完成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双向转化过程。一方面,从理论向心理转化,这是价值内化的过程,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基本前提和心理基础;另一方面,价值认同向价值行为转化,这是理论践行的过程,自觉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实现和结果。积淀于民族心理之中的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过程中的内化和践行都可以提供丰富的资源依托和借鉴。

一、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过程中的价值内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过程中的内化即实现其价值意识被人民群众主动接受和自觉认同的过程。意识,特别是价值意识最大的特点是主体性。人们接受一种价值观,其实质和关键在于认同这种价值观,而这个认同过程的发生受个体原有的认知水平和价值观制约。我们遵循这一原理发现,深深熔铸在每一个社会成员心里,有着厚重历史积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供天然的帮助。为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就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利用民族化的内容、积淀的社会心理基础、大众化的载体为价值认同提供科学的路径,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情感、意志和信念,实现价值内化。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民族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民族化,即寻求与民族文化相适应的契合点,将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我们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对马克思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进行批判整合的必然结果,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进行吸收和创新的理论结晶 。例如,传统文化中明礼、知耻等基本道德规范,为新时期以 “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基础。其他如重义轻利、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法割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蕴含着民族化的内容,并且这些民族化的内容已深深熔铸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已经获得了普遍价值认同。把这些本已获得价值认同的民族化内容用传统文化的经典语录代替艰深晦涩的理论文字表述出来,用大众耳熟能详的平民话语代替逻辑的思辨表述出来,摒弃居高临下式的说教口吻、深奥晦涩的理论文字,采取民间话语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更好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体现的精神深刻感染群众,所凝聚的价值理念渗透到人民群众实际生活之中,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可依托的社会心理基础。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相互影响的主体反应”,主要表现为情感、风俗、习惯、愿望、自发的信仰和信念等,体现在人们普遍的生活情绪、态度、言论和行为之中,是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社会心理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很强的诱发和导向作用”。千百年来积淀在社会心理中的社会意识蕴含着鲜明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评判的标准,能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文化思潮等成为大众行动的指令,对社会风气的形成、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大众的社会意识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升华,这种升华不是对大众的社会意识否定,而是在其基础上加以整合之后的升华,并反过来引领大众。这种整合过程包含并依赖现存的社会心理基础。例如,可以依托大众对儒家“和”文化的心理认同,引导“和谐社会”的共同理想获得认同;依托以群体为本位的爱国主义传统价值观引导以国家利益为重、为社会作奉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深入民心;依托“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传统道德规范修养之道引导民众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同践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濡染着民众的思想与心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可依托的社会心理基础。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载体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进程不仅取决于内容和社会心理基础,还取决于其传播载体是否具有大众性。这就需要充分考虑群众的群体差异和接受方式,贴近他们的生活与情感。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形式例如歌舞、绘画、戏曲、文学、评书、相声等是最受群众欢迎、最易于被群众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形式。丰富的民间艺术以其易于接受性、易于推广性、易于操作性成为大众化的传播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就要积极运用这一大众化的载体,将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渗透进去,融入到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中,让群众在享有审美愉悦的同时接受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实现“情”与“理”的统一,化被动于主动,获得大众的价值认同。这一观点在现实中已经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例如,重庆市广泛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就是充分利用传统说、唱、讲、读等传统艺术形式,以群众为主体,以互动为特征,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普遍的参与性,充分激发了群众的热情,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二、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过程中的价值践行

中国传统社会形成过被大众自觉认可并广泛践行的核心价值观,“这就是主导中华民族文化史、思想史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理想。”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并被历代统治者宣扬、借鉴,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维护其政治统治,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正统思想教育,作为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发挥其作为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价值践行路径,对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首先,行政保障制度化。构建有效的保障机制,以制度化的形式保障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古代促进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行政保障机制之一,就是借助政权的力量,通过行政制度来褒善惩恶、激扬风化,敦率人伦、上行下效、醇化民风,形成一整套的运行和保障机制敦促道德认同走向道德践行。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落实到具体制度和政策规定之中,纳入测评标准,通过建立与完善各类评优和奖惩制度,使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的行为得到鼓励,使各种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的行为受到抵制。“言传身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规律。作为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更要成为实践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带头人。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仅靠学习教育是不够的,必须作出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即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规范和考核机制,并且与政绩考核挂钩。通过制度促使党员干部带头学习践行核心价值观,为群众作出表率。

其次,典型示范榜样化。“旌其门闾”是历代王朝经常采用的一种榜样示范手段。赐匾额、树牌坊以示“旌表”,以起到典型示范、彰善扬德的目的。榜样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无穷的力量,榜样示范的功能在于:能把抽象的思想准则道德模范具体化、形象化,使其鲜明可感,易懂可信;能使受教育者获得言行上的楷模,矫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能以鲜明的思想性和优良的个性品质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当前,要增强各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的示范来营造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践行氛围。例如,全国和地方举行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和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及各类标兵、模范的评选,加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的宣传,树立了多层次的榜样示范,带动了整个社会价值观践行的健康发展。

再次,道德践行生活化。“一种价值体系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近些年来,国家将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日。传统节日植根于大众,是人民所喜爱的文化形态。要紧紧围绕传统文化的主题,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信息进行有效的过滤和筛选,剔除传统节日中陈旧腐朽的内容或形式,有效地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有机结合,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纪念和庆典活动。在传播中华传统美德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内化于心,践行于生活。譬如,春节以贴对联、放烟火、守岁等年节习俗,营造出隆重、欢庆、祥和的节日氛围,表达了民众对安定富足生活的理想和追求;重阳节期间,则可突出敬老孝亲的主题,大力开展为孤寡老人送温暖、送祝福、献爱心活动,大力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与其社会文化相互创生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实现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及践行,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子并从中汲取精神养分和心理支持是十分有必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能更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

[3]余信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加强对社会心理的引导[J].理论视野,2007,(12).

[4]公方彬.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J].决策探索,2008,(10).

[5]刘云山.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J].党建,2008,(5).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大众化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