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来党的文化建设的基本历程

2012-12-21唐玉洁

党史文苑 2012年1期
关键词:民族建设文化

唐玉洁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紧密结合,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

一、近十年来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历程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学界到民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突出文化的重要性,文化软实力和精神家园的概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广泛地使用和普及,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关注,文化建设呈现出积极蓬勃的发展态势。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2000年,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他指出:“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和立国之本”。[1]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并统一在一起,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首次,具有新的时代意义。它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来说,是一个新的升华,突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伟大历史作用,体现了先进文化对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这一概括,把文化问题直接与党的先进性相联系,使之成为关系到党的性质、宗旨、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的大问题。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一个伟大创新。体现了我党文化自觉和与时俱进的意识。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首次提出了“文化产业”,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2]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和保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正式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了党章,并确立了小康社会的文化建设目标,同时强调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言,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市场体制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3]至此,党已经认识到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促使社会更加和谐。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中心议题定在研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上,从文化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4]同时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5],并“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6]这些关于中华文化及如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论述,揭示了我党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创造的新思路,兴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2010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党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讲话,对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刻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的战略思想。讲话特别强调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并指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突出强调了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彰显了一种清醒、一种理性、一种成熟、一种智慧,展示了我党在文化认识上的新飞跃和在文化建设上的战略眼光,也更彰显了文化自觉的重要性。只有在更加自觉、主动、理性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并积极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融合交流,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2011年10月13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近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文化建设走上了一条科学化、以人为本的道路。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性

“只有文化自觉的民族才是有主见的民族,也就是有前途的民族。”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深刻的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 ‘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和形成过程,它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文化自觉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持传统’。自知之明可以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7]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立足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日益繁荣,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体制改革也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现了大跨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着眼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提出的。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有了显著提高,迫切需要我们增强文化力量,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强国。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趋旺盛,迫切需要进一步凝聚各方智慧,激发奋进力量,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基于提高国家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而提出的。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个国家各种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对我国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另外,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在尊重世界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同时,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有效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挑战,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就是中国自身的需要,也是世界未来的需要。进入近代以后,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对自己几千年文化传统研究得不深,更由于禁锢过久,面对西方的文化我们没有经过选择性这个过程,于是造成了文化肌体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在社会层面上表现为对科学技术的迷信,对物质享受的崇拜,对倒退文化的赞赏;在思想领域充斥着二元对立、工具理性、机械论。现在,我们所遇到的种种社会、环境、心理问题,弥漫在各个领域的“三浮”(浮躁、浮夸、浮浅),无不与这种“亚健康”的肌体有关。人类未来的出路,在于各个民族和国家恢复自身传统,以多元文化交融代替一元独大。这一点已经成为西方思想界许多学者的共识。因此,中国制定和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既是我们自身的需要,也是世界未来的需要。

文化是“灵魂”,集中体现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品格。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兴衰成败,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根脉始终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繁衍发展的精神沃土;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化,对一个国家发展进程的影响,比经济和政治更为深刻和久远。

文化是“动力”,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传承的精神纽带。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道德的力量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民族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文化是“价值”,蕴含着深邃的人文价值,彰显着厚重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优秀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既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受益时间长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着力点。

三、从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

文化是民族生存繁衍和国家繁荣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之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领会和掌握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这一指导性文件,落实全会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举措,对于我国整个现代化大局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1.在准确把握新要求、新趋势、新期待中深化改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所以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历史性的重要决定,是因为在当前,我们要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当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所以,我们要准确反映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天下大势,不失时机地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创造性运用,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如果动摇或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只能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和前进方向,整个社会就会出现思想混乱,文化建设就会归于失败。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文化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局面,我们党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我们党反复强调要有阵地意识、政治意识和风险意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旗帜鲜明的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要贯彻“双百”方针,在弘扬主旋律的基础上,提倡多样化,使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动活泼。

3.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

4.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为了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迈出关键步伐,我们要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新期待。改革使得中国人民在物质生活上富裕起来,人民希望改革能够使我们在精神生活上也富足起来。我们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期待。据有关部门介绍,在过去五年改革实践中,为了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我国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并已经取得初步进展。但是怎么样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怎么样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怎么样让人民群众看到更多的文化精品和传世力作,怎么样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需要进一步解决。

5.文化必须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地提高和创新,并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在向前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文化建设就不能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必须沿着正确的方向去提高和创新,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提高和创新是为了普及,普及之后又需要提高和创新。2006年,胡锦涛在第八次文代会上发表讲话强调,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发推进文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进文艺题材、体裁、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文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我们开展文化建设应该紧扣时代特征,紧扣时代主题,反映时代和人民的需要。

6.必须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文化需要引进,同时又需要对外传播,展示国家形象,表达国家文化。过去我们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引进西方文化,但是对于中国文化出口、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这些方面就比较淡薄。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传承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离开传承讲创新就会陷入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将民族精神纳入文化建设的范畴,同时又以文化建设的成果丰富着民族精神,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坚持吸纳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我们永葆文化先进性的重要条件。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近年来,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以及在国外兴办孔子学院……一系列新政策和新举措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逐步走向成熟。

7.必须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知识分子是文化的载体,在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邓小平对知识分子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有过很多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的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8]这样,邓小平就把知识分子提升到了关系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上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人才强国战略对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阐述,他说,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知识分子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于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注意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事业就能前进、就能发展;反之,就必然遭受挫折。

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能否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始终成为一种先进文化,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承担起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时俱进、与世俱进,不断增强文化自觉,自觉地立于文化的潮头、担当文化的先锋,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构筑精神文化高地,不断创造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总趋势的文化成果。

总之,我们要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新期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1]江泽民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2.

[2]李河,张晓明.当代中国文化政策十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5):8.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36.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7.

[7]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

[8]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民族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多元民族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