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56例临床观察

2012-12-10邓庆华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2年9期
关键词:病证主症天麻

邓庆华

(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云南 昆明 650224)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自觉头晕、视物旋转、如立舟车之上,站立不稳,汗出手抖,恶心,严重者剧烈呕吐。常突然发作,痛苦不堪,影响患者生活、工作和学习。笔者自1999年1月~2011年12月运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5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6例患者中,住院病例18例,门诊病例38例;男12例,女44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最短者2h,最长者3d。

1.2 诊断标准 头晕目眩,头重昏蒙或头痛,胸闷脘痞,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耳鸣,舌苔白腻,脉濡滑或弦滑。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痰浊型眩晕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采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组成:姜半夏15g,白术15g,天麻15g,陈皮10g,茯苓25g,泽泻15g,佩兰10g,白蔻仁10g,砂仁15g,蔓荆子15g,川厚朴15g,大腹皮10g,竹茹10g,生姜10g,甘草6g。若呕吐较重,痰涎较多,可酌加吴茱萸、肉桂、代赭石、旋复花;见耳鸣较重者加郁金、石菖蒲;若兼见口苦,舌红苔黄腻,酌加黄芩、栀子、菊花等。2日1剂,冷水浸泡30min后,煮沸15min,取汁600mL,分3次服,次日复煎,2剂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头晕目眩、胸闷、呕吐、出汗等主症消失,耳鸣减轻,纳增;好转:头晕目眩、胸闷、呕吐、出汗等主症减轻;未愈:头晕目眩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治愈32例,好转20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为92.8%。

4 体会

痰浊中阻型眩晕,以体形偏胖者、女性患者居多。盖因平素劳倦太过,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身被雨淋,涉水受凉,或汗出湿衣等内外因素,致使脾受湿困,其运化功能发生障碍,酿湿生痰,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病。辨证要点为痰浊蒙蔽清窍,风痰上扰清空所致之头重如裹或痛、脾失健运所致之胸闷脘痞、胃失和降所致之泛恶欲吐或剧吐、痰浊内蕴之苔白腻,脉濡滑。因此,使用具有健脾和胃,燥湿化痰的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该病,收效甚好。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化痰熄风止头眩;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白术健脾,茯苓、泽泻利水渗湿;佩兰、厚朴化湿;白蔻仁、砂仁化浊开胃;大腹皮行气导滞、宽中利气;蔓荆子疏散头面之郁邪;竹茹、生姜止呕。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化痰、健脾和胃、升清降浊之功,是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的良方。临证时,重点观察舌脉象之变化,因湿阻中焦,即使病程较短,亦极易化热。发现有化热之征,及时酌加黄芩、栀子、菊花等以清化痰热、清利头目,阻止疾病传变,甚为重要。

[1]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猜你喜欢

病证主症天麻
寻常型银屑病主症量表反应度测评研究
传统及中西医“病证结合”的同与异*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中医分型辨治脂肪肝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治幽螺,中医分三型
天麻蜂蜜膏,头痛失眠都能用
天麻蜂蜜膏,头痛失眠都能用
吃天麻后别开车
辨证治疗内伤发热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