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灌注人文情怀,提高语文素养

2012-12-04黄梅

课外语文·下 2012年9期
关键词:人文情怀语文素养教育

黄梅

【摘要】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对人的灵魂与精神的关怀,严格地讲,就不能称其为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灌注人文精神,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过程中,逐渐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教育;人文情怀;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以前我们对语文的工具性方面把握得很好,却往往忽略了它的人文性。为此,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加强语文人文性的灌注,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历史发展到今天,所谓人文性,在中西碰撞的基础上,就是人道主义和文化性的合称。人道主义就是爱自己,爱别人,爱世界,爱社会,关心人类命运,体现人文关怀。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存在形态、行为方法、思维特征、情感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心理素质等,一切有价值的、有精神的、物质的民族积淀。文化性就是呈现民族所有积淀的特征。

二、教育的宗旨与目标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不为过去,不为现在,而为将来。”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也秉承了这一观点: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学科优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情感与道德,尊重和发展个性,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培养健全人格,使之充满人文关怀。同时,深入挖掘祖国语言中的文化底蕴和本民族的价值体系。注重体验感悟,注重熏陶渐染。不再让语文教学成为语言学和文学论的附庸,更不让它成为教学论和方法论的附庸。让语文学习成为人文情怀的培养过程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过程。

三、语文教学在教育整体格局中的作用

笔者认为语文课应该是学生通过品读文学作品认识世界、感悟世界,以及表达对世界认识与感悟的文化课。作家余华曾说:“阅读是通过作品能唤起你的想象力、感受和情感,在别人的作品里读到你自己。”所以学生关心的不是字词句段篇的解读与分析,他们最关注的是从中对世界认识与感悟。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分,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分,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些正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习首先是认识世间百态,而后才是如何提高自己,改造世界。例如,《孔乙己》显示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不幸与辛酸;《套中人》表明了沙皇专制统治下人性的扭曲与压抑;《变形记》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压力对人的物化与异化。在《杨修之死》中我们看到了性格的悲剧;在《项链》里我们读到了虚荣的危害;在《我与地坛》中我们感受了母爱的无私和直面残疾的勇气。在《致橡树》和《我愿是急流》里我们了解了两种不同的爱情观,在《我有一个梦想》中我们读到了一种关心黑人反对种族歧视的大爱的伟大……这些内容丰富着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感悟。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所以语文课堂不仅应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应是人性养育的圣殿。现代的中学生尽管比较叛逆比较玩世不恭,其实他们内心特别渴求他们的父母、老师给予他们心灵的关注与教育,而不是一味地溺爱、迁就抑或抱怨、责骂。他们需要更多正面的教育和引导。而语文课本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素材,可以信手拈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意志教育。从而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文化品质。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与自信;苏轼“竹杖芒鞋轻胜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与淡然;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韧与执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襟与气度;陶渊明“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傲骨无不让学生为之震撼;“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情怀;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同样,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其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史铁生直面残疾,走向成功;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烛之武深明大义,临危授命;勾践卧薪尝胆,东山再起;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都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出一定的文化品格。语文课灌注人文情怀,让思想不再缺席,从而让学生不再“发育”不良。所以我认为古人对学生的教育是从读背《三字经》、《弟子规》和《孝经》开始很有道理。因为学会做人比学习知识更重要。我们在教学中只有更多地灌注人文情怀,方能把枯燥的知识积累变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从而真正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满足国家现代化生产的基本要求,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

如果说品读鉴赏课文是对世界的认识和生命的参悟,那么,独立写作便是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和生命的摆渡。如何唤醒学生内在的生命写作,让写作成为一种生命的内在需要,这便是新课标下语文老师需注意和应该追求的。所以作文训练的选题很重要,要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一要切近学生的生活,如我最熟悉的一个人、我与高中生活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十六岁的故事没有主题、妈妈,我想对你说;××,我想握住你的手;中学生与网络、长大……二要接近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如面对挫折、心灵的选择、相信自己与相信他人、美与距离、大与小、轻与重、残缺的美、生活的本质……除了选题外,教学生如何选材和组织材料,尤为重要。平时学生对素材的积累与对生活的观察非常必要。同时,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成为自觉。

四、结语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的确如此。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与精神,严格来说,就不成其为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一定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灌注人文精神,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过程中,逐渐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龙大为)

猜你喜欢

人文情怀语文素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