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呼唤关爱生命意识的回归

2012-12-04秦海兵

课外语文·下 2012年9期
关键词:生命意识回归课堂教学

秦海兵

【摘要】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呼唤各种理念的同时,更应从教学的对象,这一个个生命个体和他们的生命意识来把握我们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我们语文教育者更应从生命意识出发,形成快乐的语文教学、成功的语文教学、生活的语文教学,用语文特有的文化特征,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生命之间的对话和尊重。

【关键词】生命意识;回归;课堂教学;爱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细节上,可能会感觉有点凌乱,但一言以蔽之,那是对孩子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有爱的教育,才是生命的教育。“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高震东德这句话深深地震撼我们。疼爱自己的孩子仅仅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动物本能,然而对学生之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严慈相济的无私之爱,这种爱才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师爱才是师魂。

一、尊重生命意识的语文教育

哈尔滨市的一个普通的家庭中,一位16岁的少年,因无法忍受母亲长期的冷漠、训斥和打骂,他举起了母亲每天为他做菜的菜刀,向养育他的母亲砍下了30多刀。这不仅仅是家庭教育,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在求学期间更重要的是学校和家庭。我们在这些事件的背后,更引起我们沉思的是我们的老师、家长太容易从我们的思维去看待孩子,而没有用平等、对话的姿态去尊重一个生命。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高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语文尽管是技能的传授,更是生命的对话。但何时我们只关注自己的个体价值,进入了“自言自语”的怪圈,而忽视了一大群的生命的存在。生命是人的根本,关注生命是人发展的根本要求。对于人的生命的关注自古至今始终是教育的主题。早在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国外从苏格拉底的对人的重视到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儿主张遵循自然的教育观,再至以柏格森和狄儿泰为代表的生命哲学,以及如今的主体性的教育、人文主义教育,都把教育研究的目光投注到人的存在与完善上,教育生命化的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领域。这就决定我们必须对学生有一种生命关爱意识。对学生生命的关爱,关注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可以说是教育的灵魂,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必须具有关爱生命的意识。特别是语文这一学科,它不像政治学科那样侧重与理论的传授,从而培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是一种耳濡目染,更需要与学生交流,进行灵魂的对话。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一种自我的存在与发展。

二、快乐教学产生思维的火花

周国平曾提出的是一个课堂有效的标准: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是白受了教育。

同样面对语文教育,我们的思考也应改变。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点,课外的语文学习是一个面。要想以点带面,必须要让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感兴趣,这样才能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自我的需要。学生在课堂中最需要什么?这是能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爱的需要和尊严的需要使得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关爱和平等。很多时候我们把成绩和纪律挂钩,这是有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的。要把成绩和纪律分开,并且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同学之间不存在好坏、看得起看不起之分。甚至老师和学生也是平等的,知识面前无大小。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人格上认同老师,并和老师产生亲和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做到幽默的语言和渊博的知识,构建对话的教学模式,要与学生同行、同乐、同苦, 学会微笑地对待每个同学,才能构建快乐课堂教学。

每个孩子都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都是平等的。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尊重,对学生的生命的关爱必然会赢得学生们的信赖和尊重,让你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亲和力,这是学习语文快乐的基础。我们对待学生的天平不能倾斜。当然除了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关注,更需要语言的幽默、知识的渊博、授课的技巧、形体的语言的配合。只要我们多思、多行,必然有助于推动语文进行新的发展阶段。

三、社会海洋熏染人性的关怀

语文的工具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之中和课堂之中,更应该走向生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我们看到辩论赛的选手们滔滔不绝时,而我们的学生有的站起来回答问题都结结巴巴的时候,你有什么感想。我们都知道一言可以兴邦,但贫乏的语言怎么能完成好的沟通?幽默、睿智的语言的背后的思维的训练单靠课堂是不行的。只有走向生活的语言才具有生命力,也才能提高语文的表达能力。

语文所培养出来的内在素养也要从关怀自己、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世界中体现出来。人文精神、家国之感、匹夫有责之念,不是死的东西。我还记得大学里听到我国大使馆被炸的时候那种义愤填膺的感觉。一个只在课堂里的学生哪怕有再多的这种素养,没有在生活中找到依附点,最终都只会是书呆子之气。当我们看过敦煌、去过圆明园,到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所受的感受是课堂讲一百遍也达不到的。我们还可以结合本土特点,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比如南通文人寻根、濠河生态调查、南通十年变化调查、故乡功臣录等,让他们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在活动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等。

新课程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思想,一种行动;我们要在不断反思中超越。我们要从原来的只注重结果的泥潭中走了出来,实现学生和老师的双重解负。让学生在人文的乐园中熏陶,在反思的过程中成长,在自控的过程中严己,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锤炼。如此,我们语文教育才能落到素质教育的实处,实现语文人文性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 青梅. 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育的几点思考[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6).

[2] 崔永慧.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育[J]. 神州,2011(3).

[3] 张玉荣.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育[J]. 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2009(2).

(责任编辑:龙大为)

猜你喜欢

生命意识回归课堂教学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