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提升铜陵城市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2012-11-29

铜陵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铜陵竞争力

方 元

(中共铜陵市委政策研究室,安徽 铜陵 244000)

现代城市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综合竞争力上,尤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增强城市竞争力已成为全球性热点。在安徽区域经济发展中,皖江城市带三分巢湖之后的重新洗牌,使铜陵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面对挑战,努力建设“四个之城”,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已成为“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要课题,这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通过对铜陵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能更清楚地了解到铜陵与周边先进城市之间的各种差距;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铜陵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更清楚地了解到铜陵的优势与劣势,找出问题,有利于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城市竞争力的涵义

目前,学术界对城市竞争力的观点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认为城市竞争力就是比竞争对手生产更多财富的能力。即一个城市在国内外市场上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自身创造财富和推动地区、国家或世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能力。城市竞争力综合反映了城市的生产能力、生活质量、社会全面进步及对外影响。

(2)认为城市竞争力是不同城市竞争者之间竞争相同资源的能力。即要生产财富,首先必须占有资源和要素,并且占有更多的优势资源和要素,才能在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其总的看法是,认为城市综合竞争力优势与配置、占有生产要素和资源的能力成正比。

(3)认为城市经济占有、配置、利用生产要素和资源主要是凭借着城市经济实力。就城市经济来说,竞争力就体现为市场化占有、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权利的大小。竞争力弱,市场化配置资源要素的权利就小;竞争力强,市场化配置资源要素的权利就大。同样,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权利大,也反映了竞争力的优势。

(4)认为城市综合竞争力是集聚和扩散功能的比较。即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是指该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散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是城市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

(5)综合以上观点认为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中国社科院倪鹏飞博士)

通过研究,我们赞同中国社科院倪鹏飞博士的观点。我们在本课题中所研究的城市竞争力,就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也就是一个城市与其它城市比较所具有的多快好省地创造财富或价值收益的能力。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城市竞争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城市竞争力本质上是一个城市的综合发展能力,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和层次。因此,城市竞争力不是环节或局部的能力,而是一种系统合力,其中包括与区域内其它城市分工合作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区域竞争力的能力。中国社科院的倪鹏飞博士在研究国外理论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城市竞争力的弓弦模型(城市竞争力主要通过城市产业竞争和增长的绩效表现出来。如果把硬分力比弓,把软分力比作弦,把城市产业比作箭,它们相互作用,弓弦质量越好,搭配越恰当,所形成的力越大,产业箭射得越远,获得的价值越大)。因此,城市竞争力主要包括硬竞争力和软竞争力两部分。“硬”竞争力=人才竞争力+资本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结构竞争力+区位竞争力+设施竞争力+环境竞争力;“软”竞争力=秩序竞争力+制度竞争力+文化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开放竞争力。

(二)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同一城市的竞争力随研究评价范围不同而表现不一,城市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城市自身,还取决于竞争对手的强弱,城市竞争力源于城市间的横向比较。此外,随选取时点的不同及作用因素的不断改变,同一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竞争力也有所不同。

(三)城市竞争力具有动态性

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竞争力的内涵会不断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也处在动态的变化中,今天竞争力强并不预示着明天一定强,今天的落后也并不意味着永远落后,每个城市都必须为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而不断进取。

二、铜陵城市竞争力分析

城市竞争力是个复杂而具有抽象性的概念,想要通过准确的数据、方法来计算或判断城市竞争力是无法达到的。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有竞争力,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选择一些有代表性指标进行量化比较,科学地分析和评价不同城市或同一城市在不同时期和阶段的竞争力变化情况,从而直观地反映城市竞争力强弱或大小,为城市决策层提供依据。根据中国社科院倪鹏飞博士的研究成果并结合铜陵实际,我们建立了八大类29个指标体系,作为评判铜陵城市竞争力的依据(具体见下表1)。

表1 铜陵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

科技创新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实现高新技术产值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年专利授权量年发电量基础设施邮电业务量人均道路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对外开放度外贸进出口总额及增长率实际利用外资及增长率国际旅客数及旅游外汇收入拥有普通高等院校数市民素质每十万人中大专以上文化人口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每千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政府效能单位GDP财政收入单位GDP财政支出单位GDP能耗商务成本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工业用地出让价最低标准物价指数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我们采取比较分析法,以2011年为例,将铜陵与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的城市竞争力作一比较(以下数据均来自2011统计公报)。

(一)综合经济实力。众所周知,综合经济实力是一个地方在一定时期所显示出来的经济领域的整体力量,它是考量一个地方发展水平最重要的尺度之一。在综合经济实力5项指标9个内容中,铜陵的人均GDP、财政收入增长率、人均居民储蓄余额、固定资产投资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额六项指标在皖江城市带城市中比较靠前,而GDP总量及增长率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三项指标靠后,总量小而人均数大是铜陵城市的最大特征。我们必须要清醒地看到:铜陵经济总量少、地域面积小,长期以来始终是一个“追赶者”的角色,尤其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分割巢湖之后,在经济总量、地域面积上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审时度势,科学研究我们城市的发展定位和竞争制高点(具体见下表2)。

表2 综合经济实力

(二)产业结构。所谓科学的产业结构,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在产业结构两项指标三个内容中,铜陵的二产占GDP比重高,工业品销售率也比较靠前,产业竞争力较强,但二产产业层次不高,三产占GDP比重明显偏低,二、三产业比例失调问题比较突出。而且近几年来,三产总量占全市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03年的37.1%下降到2011年23.4%。目前,铜陵服务业发展水平,大致相当于世界低收入水平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现代服务业应有的服务、延伸、增加附加值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具体见下表3)。

表3 产业结构

(三)科技创新。波特(MichaelPorter)提出,要将现实比较优势与新技术优势和跨越式发展思路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本地区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培育创新机制推动本地区产业竞争力的迅速提高。因此,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科技创新四项指标中,铜陵除了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和实现高新技术产值略占优势外,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和年专利授权量上远不及合肥、芜湖和马鞍山,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尤其是铜陵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少,无正规的工科类高校和省部级以上的直属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机构、研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数量和服务能力明显落后于其他先进城市(具体见下表4)。

表4 科技创新

(四)基础设施。实践证明,城市的基础设施构成是城市规模的基础保障,对城市规模有制约作用。如果城市规模与城市基础设施不相匹配,或超过城市的容量,那么将出现所谓的“城市病”并会削弱城市集聚经济效益。在基础设施5项指标中,铜陵除了年发电量、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领先外,其它三项指标都不具备优势,特别是邮电业务量和人均道路面积相差甚远,说明城市规模小,人口少是我们的软肋。尤其是市区道路总体规模不足,道路层次偏低,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长度比例为 16:6:3,而合理的比例应为 1:2:4,城市交通设施相对落后。而且近几年来,铜陵人口增长相当缓慢,2008年,铜陵人口增加了2300人左右,2009年为1000人,2010年仅为216人(具体见下表5)。

(五)对外开放度。一般而言,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将对城市的开放和发展规模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地理位置首先决定了城市规模扩大获取资源的可行性,同时,地位位置决定了城市所能达到的开放性和交通条件,处于有利位置的城市(如处于陆地或海上、河流交通交汇处)规模一般都能持续增长。铜陵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地处上海与武汉、南京与九江的正中心,是国家东西交通大动脉和安徽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十”字交汇点,已初步构建起了水陆空立体式的交通网路,具备了参与长三角分工的便捷交通条件,全市GDP总量中有一半来自与长三角的经济联系,70%以上的铜产品、60%以上的电子产品、95%以上的水泥、70%以上的纺织品均销往长三角地区或通过该地区销往全国各地。但在对外开放度3项指标6个内容中,铜陵除了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率略占优势外,其它四项指标均靠后,对外开放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远不及合肥、芜湖和马鞍山的开放水平(具体见下表6)。

表6 对外开放度

(六)市民素质。市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市民素质四项指标中,铜陵除了普通高等院校数外,其它三项指标都占有绝对优势,说明铜陵市民整体素质比较高。但也须清醒地看到,铜陵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大多集中在传统产业,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占比不到1%,学科带头人和重大项目领军人才十分稀缺,特别是在新兴产业和跨行业的高级人才缺乏尤为明显(具体见下表7)。

表7 市民素质

(七)政府效能。政府效能,包括社会效能与组织效能两个层面。政府的社会效能是从政府对社会产生的效益来确定的,主要取决于政府目标与政策的正确性;而政府的组织效能是指政府内部组织以较低的行政成本快速实现职能目标。在政府效能三项指标中,铜陵除了单位GDP能耗较高外,其它两项指标优势明显,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较强,行政成本相对较低,说明政务环境较好。但随着皖能电厂扩建、国电建设项目、亚星焦化、富鑫钢铁等产能扩张,加上有色“双闪”和铜化大合成氨陆续上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铜陵污染总体排放量仍呈上升趋势,环境容量将达到极限(具体见下表8)。

表8 政府效能

(八)商务成本。城市的商务成本有两大类,一类是硬性成本,即劳动力成本等,还有一类是软性成本,即行政收费,政府办事效率等。从硬性成本看,铜陵在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上无论是即期或预期上都处于都处于增长态势,铜陵现有的各类工业园区土地供给容量越来越小,几乎处于饱和状态,入园门槛越来越高,已与芜湖差距不大。尤其是铜陵工业化率高,农业发展相对不足,农副产品供给长期依赖外地市场,居民消费价格较高,生活成本较大,明显高于周边城市(具体见下表9)。

表9 商务成本

(九)总体分析。全面辨证地分析,应该说,铜陵城市竞争力纵向比提升较快。近几年来,围绕提升城市竞争力,我们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城市发展理念,无论是综合实力,还是对外形象都得到大幅度跃升。2011年,实现GDP580亿元,财政收入11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50元,人均指标位居全省前列,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率先突破,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铜陵模式”已在全省推广,循环经济的“铜陵模式”也在全国具有较强的典型示范意义。目前,铜陵已成为全省第二个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市、全省唯一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铜陵的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但横向比差距明显。从GDP总量看,2011年,在全省16个地市中,我们仅比淮北、黄山、池州略高,排在第13位。全省GDP总量超1000亿元的有四个,除了省会合肥3636亿外,有三个都集中在皖江城市带,其中芜湖1568亿、安庆1215亿、马鞍山1144亿,GDP超800亿元还有4个。从区域竞争看,更是咄咄逼人,合肥作为省会城市,拥有丰富的科教和人文资源,近年来通过城市大建设大发展,城市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张,全省首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芜湖作为次中心,通过大力发展汽车装备制造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城市聚集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马鞍山作为毗邻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拥有马钢、星马等一大批骨干企业,通过区划调整,发展的空间和腹地更为广阔;安庆作为皖西南历史文化名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发展后劲十足;池州作为一个生态旅游市,坐拥九华山旅游胜地,随着江南产业集中区体制调整,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相比较而言,铜陵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由于受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我们的优势正逐步丧失,特别是三分巢湖之后,皖江发展格局已出现了新的变化,面临着周边城市新的挑战。

总的来看,铜陵城市竞争力处在五个城市中下位置,比安庆、池洲要强,跟马鞍山大体相当。铜陵的综合经济实力、市民素质、政府效能三大指标位置靠前,特别是在人均指标、卫生资源和政务环境上占有优势;但在商务成本上已不具有优势,在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方面,与合肥、芜湖相比,差距较大,特别是在现代服务业、国家高新企业数、旅游外汇收入、人均道路面积上差距明显,而且在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和发展空间上,更处于劣势。

根据中国社科院近几年来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排名情况,可以看出,铜陵城市竞争力提升较快,由2009年91名前移到2011年的78名,进步了13位。而同期芜湖进步了20位,合肥进步了4位,马鞍山倒退了5位,安庆倒退了33位。最近,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透露,比较294个城市10年综合竞争力指数变化情况(2002-2012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提升情况),合肥竞争力指数提升较快,超过北京等城市,位居全国第16位,中部排名第一。芜湖、铜陵、马鞍山竞争力指数提升也不逊色,分列第28、29和44位,进入前50强。因此,铜陵的城市竞争力优势,比安庆、池洲要强,但比合肥、芜湖要弱,跟马鞍山大体相当。这也充分证明了我们上述分析结论的正确。(具体见下表10)。

表10 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国社科院发布)

三、提升铜陵城市竞争力对策建议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使铜陵由自然之城走向理性之城,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把铜陵建设成为现代产业之城、创新创业之城、精致大气之城、平安幸福之城的宏伟构想。依据上述对铜陵城市竞争力状况的分析,我们认为必须要正视铜陵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差距,高度重视铜陵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和发展空间上的“短板”制约,不断提升铜陵的城市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四个之城”建设的针对性。

(一)培育产业集群,提升以产业为支撑的核心竞争力

从国内外的实践看,以产业链完备和产业集中度较高为特征的集群式发展,已成为当今国内外产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此,建设现代产业之城,提升城市竞争力,关键是要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努力从参与产业低端竞争向参与产业中、高端竞争转变,加快产业要素的集聚,实现集群化发展。

一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努力形成“一区二带”产业布局。要积极引导资源、技术、人才、市场、品牌等要素在园区内整合、调整、优化,着力形成“一区二带”产业布局(“一区”即由老城区、新城区(市经济开发区和西湖新区)组成的产业区,“二带”即由大桥经济开发区、横港工业区、扫把沟工业区组成的南部城区产业带,由狮子山经济开发区、金桥工业园、承接产业园组成的东部城区产业带);要积极引导老城区内工业实施“退二进三”,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创意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要积极支持西湖新区内台湾产业园和台湾城的打造;要高度重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铜精深加工、电子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链条中核心企业的作用,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要积极依托东部和南部城区的现有工业园区,以产业链为纽带,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动技术、资金、人才、装备等生产要素的高度集聚和有效整合,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土地节约使用、资源集约利用和污染集中治理;要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光电、PCB、铜拆解园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突出谋划一批牵动性强、科技含量高的重大项目,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提升产业竞争力;要进一步加大对土地精细化管理力度,制定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控制指标,破除企业粗放用地模式。对闲置土地,要根据不同情况予以分类处理,包括收回、下发督办通知、限期开工,努力促使全市工业土地闲置率保持较低水平。

二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特色性新兴产业。要以大力发展战略性特色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优化铜陵产业结构,通过形成铜陵特色的产业集群来塑造与众不同的个性城市。一方面,要着力探索形成铜陵新型城市化的国际坐标。铜陵要坚持产业特色化发展,形成铜陵新型城市化的国际坐标,关键就在于抓住铜产业链延伸这个重点,积极引进铜产业战略投资者,促进资源、冶炼、加工、贸易、研发各环节的协调发展,形成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新型铜产业,努力把铜陵打造成世界铜产业中心、世界铜标准基地、世界铜交易中心,全力构筑集铜冶炼、加工、贸易和研发于一体的世界铜都。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铜陵的战略性特色性新兴产业。铜基新材料产业是依托铜陵有色金属采选炼的雄厚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铜加工产业的衍生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是铜陵充分利用矿冶重化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衍生产业,也是与铜陵循环经济完全对应的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也是铜陵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发展较快的产业。这三个产业是铜陵目前发展基础较好、比较优势明显的战略性特色性新兴产业,最有可能发展成为铜陵未来支柱产业。因此,要突出发展铜基新材料、电子基础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把铜陵建设成为国家级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支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备、环保在线监测技术与设备、新型高效脱硫脱硝及除尘设备、水处理设备和过滤分离设备等项目建设,加快形成节能环保产业;通过加快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大型矿冶装备及安全专用设备、电子专用设备及阀门等产业,着力壮大装备制造业。与此同时,要突出发展支撑铜陵工业升级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靠近老城区的结合部,重点推进现代服务业中居于生产环节上游的科研、信息咨询、设计、金融保险以及居于下游的新兴的营销、物流、展销等行业的发展,进而形成对工业增长强有力的支撑。

三要增强配套能力,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发展的社会化服务平台。一方面,要加快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平台。尤其要推动政银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重点支持产业集群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项目,积极支持产业集群内的上市公司通过增发新股和发行债券等形式拓宽融资渠道。对融资平台的发展,我们要加强长远谋划,其发展方向就是依托政府信用,加快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专业化经营公司。另一方面,要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大力发展法律、会计、仲裁、信息、研发、营销、广告等方面的中介服务业,打造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努力提供完善的产业配套环境,不断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现代工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

(二)拓展城市空间,增强以城市基础设施为依托的综合承载力

以城市基础设施为依托的承载力体现为城市的形象魅力和对外吸引力,构成了城市的基础竞争力,是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提升铜陵的城市承载力,关键在有效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完善城市的功能系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以城市魅力和吸引力的增强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一要拉开城市骨架,拓展发展空间。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论证,构建“大铜陵”已经成为共识,也是铜陵城市发展的需要。在西南,我们要与池州谋划铜池一体发展,加快铜陵南部城区和江南产业集中区的规划对接,进一步彰显铜陵“依山亲水、文化浓郁”的特色;在西北,我们要充分利用普济圩农场划归铜陵区域的机遇,加快与无为、枞阳的跨江联动发展,并积极争取适时将无为、枞阳的部分区域划归铜陵;在主城区,要重点提升综合服务配套能力,突出提升市经济开发区的产业集聚效应,着力以精品意识构建西湖新区,打造湖链城市;在东部,重点使金桥工业园、承接产业园与东部城区实现产城融合发展,进一步重视在一桥和二桥之间构建临港产业带,努力使顺安河变成未来“大铜陵”城市的内河,不断对铜陵空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进而使港口建设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努力以空间的紧凑与集约实现精明增长。

二要加强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要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重点搞好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加强住宅小区管理,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要不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加强能源系统建设,提高城市电能、气能供应能力。尤其要加强城市水源与给排水系统建设,推动生活污水管网、狼尾湖整治和西湖综合开发工程建设,建成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项目,着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要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改善路网结构布局,打通微循环,完善城市立体化交通体系,提高公交系统的承载能力;要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完善政务服务中心功能,规范和减少行政审批,积极探索开展审批权相对集中试点改革,实现从审批监管向便民服务转变。

三要强化环境保护,塑造城市形象。要以争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载体,以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为切入点,构建区域环境绿化体系,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要以工业污染防治、低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矿山植被恢复为重点,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按照把铜陵建成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要求,突出抓好循环经济节点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支持铜陵有色公司发展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努力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实现经济、生态良性发展;要重点加快铜矿采空区塌陷治理、棚户区(沉陷区)危房改造、生态环境恢复、大气污染及废渣废水治理、烟气脱硫等转型项目建设,着力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要进一步将铜陵的天井湖、百荡湖、钟鸣、董店、大通等区域作为生态保护区,切实抓好沿江、沿湖、沿路的绿色景观建设,大力推进青年生态园、农业生态园、生态村和生态镇建设,建立永久性绿地保护制度,加快使铜陵成为绿色生态家园;要推进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令人神往、让人留恋的生活环境,力争早日把铜陵建设成为最适宜人居的城市。

(三)创新铜陵文化,提升以铜文化为根基的城市凝聚力

以铜文化为根基的凝聚力体现为铜陵的发展活力和内在凝聚力,构成了铜陵的潜在竞争力。铜文化凝聚力包括铜陵的青铜文化积淀、铜文化传承、城市文明程度等,是相对于城市经济实力等硬实力的软实力,是相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硬环境的软环境,是铜陵气质、性格、精神风貌和文化品位的集中体现。我们必须要确定更高的文化坐标,创新铜陵文化,培育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品位,以城市软环境的不断改善,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一方面,要挖掘青铜文化积淀,进一步创新发展铜陵文化。铜陵是中国青铜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铜都”。青铜文化的浸染使千年铜都的文脉能够延续至今,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铜文化。因此,我们要创新铜陵文化,就必须从“整理青铜文化之精华,凸现铜文化之特征,融入长江中下游流域文化、皖南徽州文化、佛教文化等多元文化之精神”入手,着力塑造“自信开放、和美大气、明理敏行”的市民精神,努力形成铜陵特色的新文化,以更加准确地反映铜陵市域范围内自然资源和人文创造之精华,并以此统领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居民社区等,走出一条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新路;就必须要用铜陵文化的视角审视城市的规划、旧城的改造、城市的绿化、美化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等问题,积极努力寓铜陵文化内涵于城市建设之中,充分挖掘、全面整合悠久的冶铜历史资源和青铜文化内涵,更加自觉地把牡丹文化、生姜文化等农耕文化融入到铜陵文化之中,积极吸收长江文化、徽州文化、佛教文化的精华,塑造具有历史传承、与时俱进、个性鲜明、博采众长特色的城市之魂,实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即努力把老城区建成铜文化浓厚、依山亲水、精巧别致、满城皆景、现代服务业发达的核心区;把西湖新区打造成为融政务、居住、商业、文体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心城区,充分体现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铜陵元素;把东部城区建成生态环境优美、功能设施齐全、现代气息浓厚的魅力新城;把南部城区建成对接“两山一湖”,具有长江文化、徽州文化、佛教文化的气息,以商贸、物流、旅游等服务业为主的滨江新城。

另一方面,要着眼构建未来“大铜陵”的需要,加快培育铜陵文化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铜陵文化产业,是构建未来“大铜陵”创造力的源泉和关键所在,文化产业强,未来“大铜陵”之城才立。因此,要构建未来“大铜陵”,加快幸福铜陵建设,就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铜陵特色的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业、演艺和艺术培训业等四大文化产业。在发展具有铜陵特色的文化产业方面,建议要深入挖掘铜陵三千年青铜文化的历史底蕴和丰厚内涵,努力在富含铜陵元素的(如大铜官山公园、非遗展示与体验、“青铜帝国”、“皖中南职教基地”等)现代文化产业项目上突破,努力打响铜陵文化产业品牌;在发展文化旅游业方面,建议要打造铜文化旅游景点,积极编制“南部生态旅游区”项目,鼓励铜陵南部城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业,并加快兴建“铜商品一条街”;在发展文化创意业方面,建议要充分利用铜陵的“两键钱码”智能汉字整句输入技术在中国和世界处在领先水平的优势,依托钱码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网络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网络游戏业,加快推进互联网服务配套产业的建设,努力打造“数字铜陵”;在发展艺术培训业方面,建议通过实施“皖中南职业教育基地”工程,以最优惠的政策,面向全国,吸引公办大学、民办大学等各类投资主体来铜兴办民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而带动文化艺术人才、文化管理人才及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的艺术培训业的发展。

(四)支持创新创造,培育以人才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力

培育以人才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力体现为城市的根本动力,构成了城市的终极竞争力,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要以人才的培育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增强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一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要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大胆起用眼界宽广、思路开阔、勇于创新的创新型人才。要拓宽视野吸引人才,改进人才吸引办法,大力引进各个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全国一流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培训、技术培训作为教育产业化的重头戏,率先在全国创办高级技术工人培训基地,努力把铜陵打造成皖中南职教中心,着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储备和支撑。

二要加快创新步伐,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要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努力在铜基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关键技术和核心领域取得突破,抢占话语权。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注重发挥铜产业和循环经济两个产学研合作联盟的作用,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打造铜基新材料产业、光电产业等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升科研院所成果转化能力,加快创新型企业培育。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努力培育地方特色品牌。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创新思维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发展路径,推进全面创新。尤其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为加速铜陵经济崛起提供强大动力。

三要建立激励机制,形成支持创新创造的良好局面。增强城市创新力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内在要求。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相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人才评价机制、选拔任用机制、合理流动机制和保障机制,充分激活人才成长潜力和创造潜能。要营造人才创新创造的发展环境,有爱才之心、识才之能、容才之量、用才之策,做到用产业聚集人才,用项目吸引人才,用事业留住人才,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舞台。要以制度化的方式让市委、市政府正确的发展战略与措施得以长期有效的贯彻执行,防止人走事变,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

总之,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实践过程。只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不断加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和实践,努力提高铜陵的核心竞争力、综合承载力、文化凝聚力和人才创新力,就一定能够实现培育“四个之城”、建设幸福铜陵的宏伟目标。

[1]何添锦.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05,(5).

[2]多元视角下的南京竞争力发展现状及态势研究[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2-05-03.

[3]天津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策略分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3).

[4]方元.关于铜陵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J].铜陵日报,2011,(8).

[5]方元.关于实施铜陵“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J].安徽科技,2011,(3).

猜你喜欢

铜陵竞争力
捡拾
亲亲的鸟
春风早知道
其实冬天不可怕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如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开拓进取 提升设计院核心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