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心静脉穿刺口敷贴护理与感染相关性研究

2012-11-23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19期
关键词:机械性静脉炎进针

刘 丹

(吉林省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长春130100)

深静脉穿刺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采取有效的方式对穿刺部位进行护理能够有效控制穿刺点感染的发生。为了解中心静脉穿刺后穿刺口敷贴更换时间对感染发生情况的影响,笔者进行了以下研究,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7月30日至2011年7月30日期间我辖区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病人41例,女性病人49例;年龄分布在29~63岁,平均(42.94±9.02)岁。其中,失血性休克31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19例,急性脑梗死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3例,重度肺部感染伴呼吸衰竭16例。所有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均不平稳,收缩压平均(87.27±8.32)mmHg,舒张压平均(54.23±6.73)mmHg,呼吸平均(21.94±3.05)次/分,心率平均(129.38±10.94)次/分,立即给予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其中颈内静脉置管28例,锁骨下静脉置管39例,股静脉置管23例。

1.2 穿刺及分组方法 根据穿刺点敷贴更换时间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30例每天更换敷贴,B组30例每3天更换敷贴,C组30例每5天更换敷贴。三组患者性别、年龄、全身情况等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颈内静脉置管: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穿刺对侧,穿刺点消毒铺巾局麻后,在喉结上方偏外侧触摸到颈内动脉搏动后在其搏动外侧0.5 cm处朝向锁骨中内侧1/3处以45°角进针,深度约为3~4cm;见回血后置入引导钢丝,退出穿刺针,并沿钢丝置入静脉导管,深度约为14~16 cm。

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取平卧位,肩部略微垫高,穿刺点消毒铺巾局麻后从锁骨内中1/3正下方约1.0 cm处朝向喉结与胸骨切迹中点方向进针,进针时贴紧锁骨,角度尽量小;见回血后置入引导钢丝,退出穿刺针,并沿钢丝置入静脉导管,深度约为14~16 cm。

股静脉置管方法:患者取平卧位,穿刺侧腿外展,穿刺点消毒铺巾局麻后,在股动脉内侧0.5cm处进针,见回血后置入引导钢丝,退出穿刺针,并沿钢丝置入静脉导管,深度约为14~16 cm。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患者的穿刺点情况 观察在治疗过程中深静脉置管移位、脱出情况,导管位置移动<0.3 cm判断为在位,移动在0.3~0.6 cm判断为移位,移动>0.6 cm判断为脱位。同时观察患者是否并发穿刺点感染、机械性静脉炎。

1.3.2 细菌学分析 对于发生穿刺点感染的患者,由穿刺部位采集外周血,培养后采用购买于Thermo公司的菌株鉴定卡进行细菌种类的鉴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均按照P<0.05作为判断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穿刺点情况 A组患者穿刺管移位8例,脱位5例,均明显多于B、C两组(P<0.05);B组穿刺点感染2例,机械性静脉炎1例,均明显少于A、C两组(P<0.05)。见表1。

表1 三组穿刺点情况比较 (n)

2.2 病原菌的种类及构成 通过菌株鉴定在17名穿刺点感染患者中检测出致病菌22株,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表皮葡萄球菌5株,酵母样真菌2株,阴沟肠杆菌1株。见表2。

表2 穿刺点感染患者病原菌的种类及构成 (n ,%)

3 讨论

深静脉穿刺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能够满足短时间内大量输液、高频率持续输液的需求,还能减少药物对外周血管的刺激及反复穿刺的痛苦,同时也能为监测中心静脉压提供便利条件,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长期输液[1]。根据置管位置不同,可以分为颈内静脉置管术、锁骨下静脉置管术以及股静脉置管术。由于患者全身机能较差,穿刺管长期存在容易诱发穿刺部位的细菌感染,进而影响疾病的治疗过程[2]。因此,采取有效的方式对穿刺部位进行护理能够有效地控制穿刺点感染的发生[3]。

穿刺点常用敷贴来固定和预防感染[4],通过上述研究,笔者旨在比较穿刺口敷贴更换频率对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从结果中可以看出,A组患者穿刺管移位8例,脱位5例,均明显多于B、C两组;B组穿刺点感染2例,机械性静脉炎1例,均明显少于A、C两组。对于每天更换敷贴的患者,由于过于频繁对穿刺管进行操作,容易引起穿刺管的移位和脱位,进而导致穿刺口感染和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对于每5天更换敷贴的患者,由于更换频率过低,容易导致细菌在穿刺点处滋生进而引起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为了防止穿刺点感染的发生,应当保持合适的敷贴更换频率,以每3天更换1次为宜。

[1]雷渊秀,黄丽云,何春丽.锁骨下静脉穿刺口敷贴更换间隔时间的探讨[J].当代护士,2010,(2):4-5.

[2]孙静,顾颖,张淑梅.静脉输液拔针后应用输液贴按压止血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8,1(2):129-130.

[3]熊剑秋,冯波,沈翰.中心静脉穿刺部位敷贴护理与感染率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12):2129-2130.

[4]徐美瑛,翁华.无菌敷贴用于真空负压静脉穿刺采血后按压效果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0(4):80-81.

猜你喜欢

机械性静脉炎进针
清热凉血散结方外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机械性眼球外伤100例临床分析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含金量
妇产科血栓性静脉炎临床护理
多磺酸黏多糖乳膏联合超声电导仪治疗静脉炎30例
浅议随咳进针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