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静脉留置针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体会

2012-11-21刘祥见姜兆余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7期
关键词:肌间臂丛动静脉

刘祥见 姜兆余

臂丛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应用较广,其操作方便,简单易学,深受基层医务人员的喜爱。但是随着外科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舒适医疗要求的提高,临床对臂丛神经阻滞的要求越来越高,单次臂丛神经阻滞出现了许多不足的地方。我科自2010年起,就地取材采用动静脉留置针用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以达到延长麻醉时间,满足较长时间手术需求,提高术后镇痛舒适度,现将动静脉留置针用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阻滞、镇痛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0例上肢手术,男48例,女12例,年龄13~68岁,ASAⅠ~Ⅱ级。所有患者均于术30 min肌内注射鲁米那钠0.1 g阿托品0.5 mg。手术种类:锁骨骨折内固定12例,肱骨和/或尺桡骨骨折内固定32例,上肢离断伤断肢再植1例;不完全离断伤清创修复手术4例;绞窄挤压伤后肌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清理手术2例;神经损伤探查修复手术9例。手术时间4~6 h 12例,6 h以上4例。

1.2 操作方法 本组均选用肌间沟法,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常规监测患者的ECG、NBP、HR和SpO2。令患者去枕仰卧,头转向对侧,患肢尽量内收,充分暴露患侧颈部,选择肌间沟法的穿刺点做好记号,常规消毒。先用局麻药在穿刺点做皮丘麻醉,持22 g动静脉留置针,自穿刺点垂直进针,再向尾侧沿肌间沟方向与皮肤呈45°角推进,当出现异感或感觉突破鞘膜后,固定好留置针的前端,按静脉留置针操作步骤,一边退针芯一边稍势进针,针芯拔出后,用贴膜固定留置针(固定一定要稳不能移动)。回抽证实无血液和气泡后,连接注射器,注入5 ml局麻药。局麻药为0.375%布比卡因10 ml和2%利多卡因10 ml的混合液,常规监测BP、HR、SpO2,5 min后无异常追加剩余剂量。对于时间长的手术,追加剂量控制在首次剂量的1/3~1/2。至手术后随机分为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Ⅰ组)和静脉自控镇痛(Ⅱ组)两组,各30例。术毕即开始镇痛,两组均采用一次性持续镇痛泵(持续速度2 ml/h,PCA单次剂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镇痛时间48 h)。Ⅰ组配方:盐酸布比卡因(37.5 mg/支)2支,格拉司琼3 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Ⅱ组配方:盐酸吗啡2 mg,枸橼酸舒芬太尼0.1 mg,格拉司琼3 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

1.3 观察指标 除常规监测BP、HR、SpO2外,主要观察阻滞效果、时间和术后镇痛效果。阻滞效果评定标准如下:优,阻滞范围满意,患者完全无痛;良,阻滞范围基本达手术要求,患者有不适感;差,阻滞范围不全,疼痛较明显,需辅以基础麻醉或局麻;失败,阻滞范围几乎或完全没有(排除因肌间沟阻滞法所固有的尺神经阻滞作用不全的影响)。镇痛效果评分标准如下:疼痛评分采用VAS评分,0分-10分,0分:无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4分~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分~10分: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1]。镇痛效果:<3分为优,3~5分为良,>5分为差;记录两组术后8 h、12的VAS评分、镇痛效果。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记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类型、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全部手术中,优40例,良12例,差8例,失败0例。所有患者BP、HR、SpO2均无明显变化(排除应用基础麻醉对BP、HR、SpO2的影响),未见患者出现声嘶和呼吸困难。镇痛48 h后拔除外套管后,局部未见血肿。

麻醉起效时间、效果和单次臂丛神经阻滞几无差别,首次剂量作用时间(2.5±0.5)h。追加剂量所起到的麻醉时间、效果和单次臂丛神经阻滞几无差别。

术后8 h、12 hⅠ组镇痛效果为优的例数明显多于Ⅱ组。术后8 h两组间VAS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Ⅰ、Ⅱ组镇痛效果比较(例)

3 讨论

3.1 单次臂丛神经阻滞受时间的限制,不能满足复杂手术的要求,变相的给患者增加了经济负担。我们采用肌间沟入路法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由于有动静脉留置针置于臂丛神经鞘内,可以间断给药,能用于时间较长手术的麻醉,而且对全身情况较差的患者,可以先给实验剂量,再给补充剂量,直到达到满意的阻滞效果。此法使得部分手术在基层医院就可以做,最大化的利用了医疗资源,减轻了上级医院的医疗强度,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3.2 就上肢术后镇痛而言,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VAS评分、镇痛效果、均明显优于静脉自控镇痛;而且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对生理功能干扰小,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3 动静脉留置针用于臂丛神经肌间沟入路法阻滞也有些不足。

一是肌间沟阻滞往往尺侧阻滞效果欠佳,可压迫穿刺点上方,使局麻药向下扩散,提高尺侧阻滞效果。

二是动静脉留置针外套管在留置过程中,由于针头较粗,可能损伤周围血管,因此我们强调在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给药前必须回抽以证实无血液和气泡,以避免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

三是套管针存在壁薄、韧性差、难于固定等缺点,术后因套管针扭曲梗阻或脱出导致镇痛失败的发生率较高[2]。

本法麻醉阻滞效果优良率达86.7%(52/60);臂丛神经镇痛效果明显优于静脉自控镇痛。我们认为用动静脉留置针施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材料简单,操作简便,麻醉、镇痛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更适合上肢长时间手术,值得在基层推广。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54.

[2]段宝霖.套管针在肌间沟阻滞法中应用体会.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0,7:1365-1366.

猜你喜欢

肌间臂丛动静脉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作为臂丛神经阻滞添加剂的临床疗效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草鱼肌间骨形态学观察与分析研究
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的护理体会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
宫颈妊娠合并子宫动静脉瘘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