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苹果的另一种启示

2012-11-14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范璐璐邓韵雪

中国工人 2012年2期
关键词:富士康主义供应商

香港理工大学 潘 毅 (副教授、博士) 范璐璐 邓韵雪

苹果的另一种启示

香港理工大学 潘 毅 (副教授、博士) 范璐璐 邓韵雪

如果说福特主义是20世纪的传奇,那么苹果主义就是21世纪的神话。从iPhone4到iPad,苹果一次又一次地带给我们全新的科技体验,实现了人类对未来生活更多的想象。但这只是苹果的表象,苹果光鲜、卓尔不群的品牌形象之下隐匿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真相。我们需要反思——到底什么是“苹果主义”?

40%的利润 VS 2%的利润

苹果2011年首个交易日市值首破3000亿美元,成为全球科技行业世界第一。

一直以来,苹果保持着约40%的毛利率,而其它电子品牌公司要求的利润一般在20%-40%。这皆由苹果庞大的利益生态链所供给,苹果依赖于一整条极长的供应链。富士康就是苹果最大的供应商,苹果最畅销的电子产品如iPhone4、iPad都是由中国的富士康工人生产的。可以说,苹果主义的辉煌背后是90万富士康工人的辛苦付出。

2010年,iSuppli调查公司分析制造一部iPad的生产成本仅为9美元,只相当于一部售价499美元的iPad的1.8%。与苹果40%的利润率相比,富士康的利润率不到2%。由于苹果把产品供应商的利润率压得过低,导致富士康工人的工资更加微薄。在2010年5月以前,富士康支付给深圳两家工厂45万生产线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资只有900元。如此低的工资不足以满足工人的生活需求,于是工人不得不加班多达每月100多小时,接近《劳动法》(第41条)所规定的每月最高加班36小时的3倍。马向前(2010年1月跳楼去世,被称为“第一跳”)的姐姐马丽群向中央电视台谈到自己在富士康观澜厂的工作经历:“在扣掉社保费用以后,我们每个月只剩下800多块。好像也没有人逼我们,但是我们除了加班以外没有别的办法。”在现有的苹果供应链中,富士康工人位于最底层,他们正在为苹果的高额利润付出沉重的代价。

创造全新的人和机器之间的关系?

苹果的重要理念之一是“致力创造全新的人和机器之间的关系”。 正如iPad的发布短片中苹果的创意领导人Jony Ive所说的:“I don’t have to change myself to fit the product,it fits me.”(我并不需要调整自己去适应产品,它会主动适应我。)苹果主义体现了一种新的人机关系,技术和产品本身必须以人的需求和使用体验为出发点,使得用户真正成为机器的主人。

但是,苹果在使消费者成为机器的主人的同时,也在让另一群人成为机器的奴隶。富士康是苹果的主要供应商,在那里,工人被当做机器来严格控制。富士康普遍实行泰勒制的管理方式,把工人的全部操作、一直到最细小的动作,都加以概念化、设计、测量,所有的员工都被作为一个标准化的机器“零件”整合到生产体系中。工人们不需要思考,只需严格地执行管理部门的指示,机械地重复几个简单的操作。“我们就是一部机器”“我们比机器还快”“我们是用来给机器磨损的”“我们连机器都不如”“把人当机器,活着没意思”,制造出iPad,iPhone的工人如是说。在生产线上,苹果并没有给年轻的工人们带来快乐和梦想,只有被机器奴役的压抑与煎熬。

不断创新,不断追求新知识VS不断剥夺学生的学习机会

有人说,创新是苹果的灵魂。就像iphone 4的广告语:“再一次改变一切”,苹果一直走在科技尖端,不断激发人们对电子产品的期待和欲望。“苹果教”的教徒在翘首企盼着苹果公司创造更轻、更薄的产品,更快速、更舒适的操作界面来使他们走在科技的前沿,让科技改变他们的生活体验。

苹果不断压低供应商的利润空间,为了获得订单,以富士康为代表的供应商逐底竞争,并把不断下降的利润率的压力以及赶工的压力转移给一线工人。为了获得廉价又驯服的劳动力,大量职校学生被“绑架”到苹果的流水线上,从事几个月到两年不等的“实习”,而这些实习与他们的专业毫不相关:学习数控的小辉被安排在苹果电脑的生产线上做手机外壳的加工;学汽修的小于被安排去给苹果电脑风扇贴标签;学车床专业并热爱这一专业的小唐却被安排在流水线上生产苹果电脑的“开始”键。十六七岁的他们,带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揣着父母打工辛苦赚的学费,却发现自己被赶出了教室,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在制造苹果产品的流水线上,科技与他们无关,创新也与他们无缘。

销售的是梦想,不仅仅是产品 VS制造的是幻象,消耗的是工人的生命

苹果一直致力于打造他们的“苹果梦”,苹果已经不再是一部手机、一台电脑,而是一种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接受无数消费者的追捧与膜拜。

有一名富士康男工,不懂得上网,工作累得经常在厂车上睡着,底薪才1690元,但“很想买iPhone”;说苹果是“大品牌、性能好、功能多”,但“买不起”。对于每月才一二千人民币的富士康普工,也许每天加班两小时,周末上班,连续两三个月不吃不喝不开销,才能买得起一部5000多元的iPhone。苹果产品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并制造着与产品相联系的某种生活的幻象与身份的象征。为了追求这种幻象,十几、二十岁的工人每天重复四五千个机械的动作,加班加点来赚钱,省吃俭用的攒钱;甚至有人为了买苹果产品,出卖自己的器官。在追求幻象的过程中,许多人耗尽了青春,也耗尽了生命的意义。

Fordism VS Appleism

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在90多年前说过一句经典口号:“让造车的人都买得起车”。为实现这一承诺,老福特将工人的日薪提高到5美元,而当时美国绝大多数工人的日薪收入连5美元的一半都不到。这在当时,被称为“工业世界中迄今最伟大的有关工人报酬的改革”。福特公司这种善待员工的理念也是一种高超的商业谋略,因为这也造就了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保证了福特公司持续的发展,并且使得福特公司有着持续、稳定的工人供给。这也是福特主义为人称道的精髓所在。

反观苹果主义,现在的状况却是制造苹果产品的人却买不起苹果。不仅买不起苹果,连基本的作为人的生活都享受不起。苹果公司并没有履行其公司的行为守则,没有像其承诺的那样确保供应链工厂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工人得到尊重,而且在制造过程中承担环境责任。苹果公司在2011年2月15日发布2010年的供应链管理报告,首次公开承认中国供应链致残员工:137名苹果中国供应商员工,因暴露在正己烷环境中致残,健康遭受不利影响。作为苹果供应商的成都富士康,在2011年的5月20日发生爆炸,致使工人伤亡惨重。在无助、空虚、痛苦各种无望中,苹果的制造者们一个又一个从工厂的楼上跳下,用这样无声又绝望的方式控诉着工厂和生活给他们的重压。同时,苹果的主要制造商——富士康,也面临着招工难的问题。面对如流水般进出的工人,富士康要靠和职业学校的交易来团购“学生工”,要靠和地方政府的“默契”来保证这种交易的持续进行。长久看来,这也制约苹果的发展,因为技术的进步并没有普世性地带给人们幸福,苹果的辉煌背后是中国工人的血汗,这批人没有一个合理的、体面的、满足生活需要的工资,也不成为苹果的潜在消费者,这是苹果的失败与阴暗。

猜你喜欢

富士康主义供应商
供应商和客户是否可以抑制企业在职消费?
新写意主义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汽车备件供应商选择
近光灯主义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2016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
冬日 新碰撞主义
富士康50亿美元印度建厂
推荐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