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影响的临床研究

2012-11-10韩玉亭孙正凯赵美荣卢世明高明殿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年3期
关键词:前列腺素丹红神经病

韩玉亭,孙正凯,赵美荣,卢世明,高明殿

糖尿病是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疾病群,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乃至功能缺陷和衰竭。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的主要死因,据统计约75.67%的糖尿病患者死于慢性并发症[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iabetes mellitus peripheral neuopathy disease,DPN)是糖尿病最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足发病的病理基础,也是糖尿病致残的主要原因。鉴于DPN的发病特点,本研究选取2型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腺素E1的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DPN,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2010年3月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丹红注射液和前列腺素E1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前列腺素E1治疗。

1.1.1 糖尿病诊断标准 参考1999年WHO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人群糖尿病诊断标准:(1)糖尿病症状+任何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0mg/dl)。(3)0GTT试验中2h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1.1.2 DPN诊断标准 参考1993年上海全国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专题会议制定标准:(1)糖尿病病史,(2)两肢呈对称性感觉障碍、麻木刺痛、烧灼痛、腿痉挛、痛温觉减弱、触觉异常、触反射减退等,(3)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手、足肌肉麻痹乏力,甚至骨骼肌萎缩,(4)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N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NCV)均显著减慢。

1.1.3 纳入标准 (1)符合以上糖尿病及DPN诊断标准,(2)年龄介于35~70岁,(3)接受糖尿病综合疗法,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或接近正常水平,(4)能坚持治疗者。

1.1.4 排除标准 (1)伴有严重肝、肾、心功能不全者,(2)有急性并发症者,如严重感染、下肢皮肤破溃、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3)合并非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如干燥综合征神经病变、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病等,(4)合并糖尿病足1级以上或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 (如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等),(5)排除其他原因如药物、苯、铅、汽油等有机溶剂、营养障碍等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6)过敏体质或对治疗用药、对照药过敏者。

1.1.5 剔除、脱落标准及处理 纳入试验后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者给予剔除。因依从性差、出院失访、不良事件等原因退出试验者为脱离,脱落后研究者尽可能与患者联系并完成评估项目,对因不良反应脱落者,则对其进行适当治疗和随访,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

1.2 治疗方法

1.2.1 基础治疗 为获得均衡一致的试验前基线和治疗依从性,对所纳入患者给予糖尿病健康教育、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及药物等综合疗法,每周监测FPG和餐后2h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控制 FPG <7.0mmol/L,餐后血糖(PBG)<8.0mmol/L,糖化血红蛋白 (HbA1c)<7.0%,并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药物使血压、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血糖、血压、血脂指标稳定2周后接受本试验治疗。患者如已使用治疗DPN的药物,则先停用2周后纳入试验,整个试验阶段不用其他治疗DPN的药物。在此基础上分组进行本研究方案的干预治疗。

1.2.2 观察组 给予丹红注射液和前列腺素E1联合治疗4周。丹红注射液 (倍通,山东济南步长医药有限公司生产,10ml/支)40ml加入5%葡萄糖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前列腺素E1(凯时,北京泰德制药有限公司)10μ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为4周。

1.2.3 对照组 前列腺素E1(凯时,北京泰德制药有限公司)10μ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为4周。

1.3 观察指标和方法

1.3.1 一般指标和安全性指标 (1)一般指标:血压、血糖、血脂、HbA1c。(2)安全指标: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以及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3)于第1次治疗前1天和最后1次治疗后1天对患者进行一般指标和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监测,用药期间随时监测不良反应。

1.3.2 神经传导速度 (1)对所有患者进行下肢周围神经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检测。应用上海海神医疗电子仪器厂生产的NDI-200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时室温控制在25~28℃,受检者平卧清醒下电刺激两侧腓总神经,记录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 (SCV)传导速度、波幅和运动神经 (MCV)传导速度、波幅。(2)分别于第次1治疗前1天和最后1次治疗后1天对患者检查1次。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指标 两组患者均完成试验,脱失率和剔除率为0。治疗前两组患者在病例数、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神经病变病程以及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控制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

2.2 神经电生理指标结果 腓总神经电生理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的MNCV和SN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MNCV和SNCV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的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3 安全性指标 试验过程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2例患者出现血管刺激的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消失,继续完成试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差异无显著性。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3 讨论

DPN常累及单侧或双侧肢体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自主神经,尤以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最为常见,且下肢症状较上肢为著,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感染及坏疽而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2]。DPN多起病隐袭且发病率较高,文献报道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10%已存在DPN[3],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半数以上的患者会并发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4]。DNP包括多神经病变、单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等,临床上常表现为肢端袜套样感觉异常、肢体麻木、疼痛,后期甚至出现肌萎缩及瘫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

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的机制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代谢异常和血管损害在DPN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5]。糖尿病在中医学属于“消渴”,“痹证”范畴,DPN的中医发病机制被认为是瘀血阻滞、脉络不通,气血不能通过四肢末梢,肌肉筋脉失于濡养,脉络受阻,不通则痛,以致出现麻木、疼痛[6]。

丹红注射液由丹参和红花组成,其中主要有效成分为丹参酮、丹参酚酸和红花黄色素等[7-8]。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丹参可改善微循环、调节免疫功能和清除氧自由基等,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红花可降低血黏度、抗血小板凝集和促进神经传导等,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的功能。丹参和红花二者共同作用可改善神经细胞的缺血缺氧状态,促进病变神经的恢复,提高神经细胞血氧及营养供应,进而使受损的神经得以修复。

目前对于DPN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尚无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腓总神经传导速度 (nerve conduction studies,NCS)测定是目前公认的检测周围神经功能最客观、敏感、可靠的方法,被认为是诊断DPN的“金标准”[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均得到改善,组间比较显示,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腺素E1较单纯使用前列腺素E1治疗,NCS改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安全指标显示,两组治疗方案无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建立于基础治疗之上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优于单纯应用前列腺素E1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临床治疗DPN最终目标是防止糖病足发生、阻止神经损害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纳入的疗效判定指标是以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为主的替代指标,而非与临床相关的长期随访结局即终点指标 (如糖尿病足发生率、截肢率、致残率等),且研究对象仅为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以后的研究中,将有待于继续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并随访观察与生存质量相关的终点指标,对丹红注射液的作用机制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 张志利.糖尿病的现代诊断与治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172-173.

2 Lavery LA,Wunderlich RP,Tredwell.Disease management for the diabetic foot:effectiveness of a diabetic foot prevention program to reduce amputations and hospitalizations [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5,70:3l-37.

3 李益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程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30-1032.

4 Fetdman EL.Oxidative stress and diabetic neuropathy:a new understanding of an old problem [J].Clin Nvest,2003,111(4):431-433.

5 张国华,廖晓凌,林杰,等.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03,18(21):1247-1248.

6 李小粤,张芸.从脾胃论治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刍议[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l):44-45.

7 杨勤,赵朝伟.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现状[J].中国药业,2003,12(10):78-79.

8 时明.红花注射液的临床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5):2077-2079.

9 翦凡,潘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电生理检查[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6,12(5):197-199.

猜你喜欢

前列腺素丹红神经病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评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前列腺素联合舒洛地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系统评价
前列腺素并非男性特有
前列腺素并非男性特有
糖尿病人应重视神经病变
前列腺素药物知多少
越测越开心
42例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丹红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52例
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颈椎病脑供血不足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