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皇岛地域文化开发的思考*

2012-10-16李强华

关键词:秦皇岛景区旅游

李强华,王 芳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在历史发展变迁的过程中,秦皇岛融汇了众多的文化精神和历史印迹,文化底蕴深厚、特征驳杂。在秦皇岛旅游业发展中,虽然也在不断地强调文化旅游,但文化项目建设多显零散,缺乏系统性和深度。文化资源的开发无疑是促进秦皇岛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秦皇岛地域文化特征

(一)秦皇岛地理特征

秦皇岛文化资源丰富、自然禀赋优越,汇集了山、海、关、城、湖、温泉、湿地等自然资源,具有多样性、质优性和独占性等特点。拥有162.7km海岸线,自滦河口以东,经昌黎县南七里海,抚宁县南洋河口,北戴河区戴河口、联峰山、老虎石、金山嘴、赤土山,海港区汤河口、东南山新开河、沙河口,山海关区南海口、老龙头,至关门外的黑山头、姜女坟、止锚湾止,沿岸曲折,多天然港湾,并有滩涂地约1 330 hm2,管理海域总面积约170 000 hm2。

秦皇岛襟燕山、傍渤海,拥有雄伟的“天下第一关”、风景秀丽的避暑胜地北戴河、天子巡游驻跸的古碣石以及不淤不冻的天然良港,是我国历代北方边陲要隘和重要的通海门户。

(二)秦皇岛传统文化特征

秦皇岛独特的地理特征,给秦皇岛带来了优质的自然风光,同样吸引了古今中外名人到此造访,留下了很多优美诗词。由于秦皇岛的特殊地理位置,曾经是北方重要的出入门户,因此在这里也留下了很多的古战场的历史遗迹和民间传说。《尚书·禹贡》:“夹右碣石入于河”,所记简略或者只为传说,但境内有贡道入河之标,众山入海之识——碣石(山),故被视为碣石之地。因此,“冀州碣石”当为秦皇岛沿海地带最古老的名称。据董说的《七国考》,战国时代燕国有“燕塞碣石”,燕昭王当年的“入海求仙处”。秦始皇父子先后“巡幸”碣石,对后来皇帝的巡幸之路影响深远,比如汉武帝、魏武帝和唐太宗等先后登临碣石观海,其中,魏武帝发出“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的感叹。1954年夏,毛泽东作《浪淘沙·北戴河》。展现了秦皇岛这片土地上曾经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据《竹书纪年》所载:夏帝芒“东狩于海,获大鱼”,说明新石器晚期,渤海两岸的人们就靠海而生,进行了海上的活动。当时渤海北岸的唐山市、秦皇岛市和辽西走廊一带,都发现了众多受龙山文化影响的文化遗址,明显地反映了源出山东省章邱县龙山镇的龙山文化及山东省城子崖的黑陶文化已经通过渤海湾,抑或由辽东湾传入渤海北岸各地。

孤竹国是商周的方国,在周代时期,曾经与令支、山戎联合攻打燕国,而齐国依靠海上的力量帮助燕国打败了这些少数民族的入侵,实现了民族的融合。孤竹国的两个著名人物伯夷、叔齐的历史故事所带来的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德”的精神的体现,商周文化深深影响了这片土地[1]。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秦皇岛经历了民族融合、文化融合、南北融合等历史变迁,也曾经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民国初期,秦皇岛属直隶省渤海道,外国军队、牧师开始进入秦皇岛,西方文化的因素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秦皇岛。秦皇岛所呈现出来的传统文化特征,从历史发展的进程而言,既受到了龙山文化和黑陶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孤竹文化、燕文化的浸润。在近代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文化的发展状态。

(三)秦皇岛民族文化特征

秦皇岛有汉、满、回、朝鲜、蒙古、壮等33个民族,不同的民族都独具特征,这种特征在生活习俗、节庆活动、婚丧嫁娶以及宗教信仰中得以呈现。

秦皇岛值得关注的是满族和朝鲜族,这两个民族依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青龙满族自治县被命名为“中国奚族文化之乡”、“中国奚族文化研究中心”。奚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半牧半农、历史悠久的民族,是原女真族的前身,唐朝就有所记载[2]。满、汉长期杂居共处,关内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只有少数聚居在偏僻乡村的满族,仍使用满语,保留着满族的一些固有习俗。北戴河新区西河南村一直保持着朝鲜族风俗,全村140户、460口人,耕地面积74.07hm2。朝鲜族的礼俗很多,如祭祖方式中的忌日祭、生日祭、春节祭在家中举行,称为家祭;而清明祭、端午祭、寒食祭、中秋祭则在墓地举行,称为墓祭。这些礼俗都保留了朝鲜族独具的特色[3]。

秦皇岛融汇了众多的文化要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史脉赋予了它丰厚的文化积淀,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多元的传统文化、独特的民族特征都是不可复制的文化旅游资源,可提升城市整体的旅游质量,打破季节局限性。

二、秦皇岛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秦皇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笔者调研了秦皇岛市2001~2011年十年来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见图1。并对秦皇岛市周边环渤海城市2011年旅游经济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见表1。

图1 2001~2011年秦皇岛市旅游业占三产、GDP百分比

表1 2011年度环渤海城市旅游经济比较

数据显示:除2003、2008年外,秦皇岛的旅游业在第三产业及GDP中所占比例平均达到27.8%和13.7%,明显高于周边其他城市,已成为秦皇岛的主导产业。因此,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不能满足于现状,文化资源的开发对于提升秦皇岛的旅游品质而言是一个可以尝试和挖掘的角度。只有全面梳理这些文化旅游资源,才能真正凸显城市的文化特征,提升秦皇岛的旅游品质,打造真正的文化旅游名城。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

目前,秦皇岛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项、省级26项、市级51项,整合各种文化遗产,是秦皇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在此条件下,可以更深入地进行探讨,提升包含这些旅游实体的文化因素,从而提升旅游品质。秦皇岛市对此也进行了各种探讨和落实,相关项目也在建设中,对于秦皇岛的名人文化,在北戴河的鸽子窝公园和碣石山的旅游景点都有体现。青龙县作为奚族文化之乡的命名仪式呈现了把民族文化延伸、发展成地方品牌的意识;朝鲜族居住村落的调研、开发,意在突出民族特色,充分体现民族团结、民族进步精神,都体现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意识。

2.文化创意类项目“才露尖尖角”

《海上生明月》、《海誓南戴河》、《天下·山海关》、《孤竹浩歌》等大型演出,采用国内首创的裸眼3D技术,或歌舞、或实景,演绎秦皇岛这座滨海城市的人文风情和时代风貌,展示其巨大的文化魅力。这样的演出把现代技术和传统的文化资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很好地展现秦皇岛的人文精髓,体现秦皇岛的文化特征。创意性演出项目作为推广城市文化的一个品牌,可提升城市文化旅游影响力。

3.注重景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再开发

秦皇岛的物质文化遗产分散在各个景点,因为过于突出自然风光的呈现,历史遗迹的文化内涵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漠视,在文化旅游的大背景下,各景区也在探讨如何重新开发的问题。探讨如何运用相关的文化资源,提升这些景点的知名度,重新创造其效益。虽然一个景区的收益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文化资源的开发却可以起到催化的作用。当前市、区两级政府和文化、旅游管理部门正在探讨如何把“孟姜女的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的融合到“孟姜女庙”景区的建设中,使景区重现昔日辉煌;借鉴平遥、丽江的成功经验,着力打造“山海关古城”,以期再现红红火火的明清市井风情,成为名副其实的古城。

(二)秦皇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1.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系统性

秦皇岛共有5A景区1家(3处)、4A景区15家、3A景区6家、2A景区10家(见表2)。景区更多以娱乐观光为主,文化资源的内涵还没有完全发掘出来。特别是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很多处于开发的初始阶段,资源没有得到系统利用。从秦皇岛地域文化旅游整体来看,目前的文化旅游产品存在着散、弱、小的现象,景区零星点状分布、规模小、档次不高,产品缺少优化组合,重复建设严重,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旅游文化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从而丧失了部分旅游市场。

表2 秦皇岛A级景区名录(截至2011年)

2.文化资源开发不到位,旅游品质提升不足

一些旅游产品的开发缺乏创意和吸引力,存在盲目模仿、产品同质化等现象,没有凸现自己深厚的文化竞争优势,造成大量的文化资源浪费。已开发的文化旅游产品定位比较模糊,核心价值不突出,尚停留在观光游览和娱乐购物层次,缺少文化底蕴和与文化相关的度假、会展、宗教朝拜、科学考察、文化民俗、体育竞技等项目,经济效率比较低。没能根据自己的文化资源优势、历史背景和民俗文化特色打造能够代表地方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品牌。

比如海上游艇——公主号与王子号(是秦皇岛近两年新增的旅游项目),周围的设施并没有相应地建设起来,只是站在游轮上观海,缺乏文化的厚重感。它既没有在上海黄浦江上观上海夜景的城市景观,也没有在千岛湖上观每个小岛的历史建筑的底蕴,同时也没有在游轮上观赏自由女神像的文化精神。总之,这种简单初级阶段的开发如果不能尽快升级,势必会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3.各种节庆活动的举办缺乏品牌效应,尚未提升旅游热度

每年举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山海关长城节、孟姜女庙会、孤竹文化节、昌黎干红葡萄酒节等节庆活动,昌黎、青龙两县和山海关区分别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葡萄之乡”、“中国苹果之乡”和“中国大樱桃之乡”的称号,除此之外,还有名人演出,但是并没有带来旅游的直接效应,缺乏足够的力度。最重要的是没有很好地结合文化内涵,缺乏创新、鲜活的表演和成功营销的手段,甚至于在河北省的媒体上都难得看到相关的报道,更不用说能够利用新媒体的各种平台,结果使得良好的愿望落空,成了本地人自娱自乐的项目。

4.文化娱乐活动缺乏持续性和品牌化

秦皇岛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并不缺乏可以打造品牌的项目。景点很多,但单体的规模较大,一些景点有文化娱乐活动也显得零散和缺乏力度,对旅游产品文化特征的呈现,在景区建设中缺乏持续性思考。艺术表演与旅游结合,场所的布置、工作人员的服饰都要具有地方特色。环境布置、节目质量、演员表演、观众参与性等方面还有许多待完善之处。

三、秦皇岛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开发文化资源,要用一种文化产品来体现。旅游是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文化类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注重将文化内涵外化的途径和方式,实现文化传播和旅游发展的共赢。

1.整合资源,突出特色

充分发掘秦皇岛域内历史、民俗、民族等特色文化,设计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具有民族风格、传统意蕴、地方特征的文化产品组合。打破三区四县的行政区划界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区域间的良好合作,消除重复建设、无特点建设。根据旅游资源的内在关联性和各自特色,在资源开发、产品线路、市场营销、管理机制、基础设施等方面整合设计、相互协调,实现“资源共享”和“特色互补”,增强区域文化旅游整体的吸引力。

2.引进时尚,满足旅游者的猎奇心理

给传统文化注入现代的活力元素,并通过高水平的创意组合,结合本地的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创造出独特创意的旅游产品,用全球性眼光、高科技手段、现代性标准来打造能够代表秦皇岛形象、富有吸引力的品牌,给消费者以视觉上和心灵上的完美享受[4]。如在桂林漓江江面上推出的《印象·刘三姐》大型歌舞表演、在防城港推出的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梦幻北部湾》大型海上实景演出等把现代的声、光、电高科技手法都融合进去,气势恢弘、脍炙人口。秦皇岛2012年推出的大型史诗音画歌舞剧《幽燕秦皇》,通过声乐、舞蹈、吟诵等艺术表现方式,演绎秦始皇、孟姜女、戚继光等标志性历史人物,展现了秦皇岛千年历史风情,是成功的文化创新尝试。

3.挖掘休闲旅游文化资源,变静态为动态

努力发掘整理出秦皇岛文化内在的、隐形的、意识形态层面的民俗风情、民间艺术、民间文学等珍贵的文化遗存,将固态、静态、平面的文化元素打造成动态的、活的、演进的、充满生活情趣的、与游客互动的休闲文化旅游产品。把孟姜女传说、肖显写匾、扣马谏伐、李广射虎、求仙入海等历史故事,以影视、评书、戏剧等易于传播的方式编排,创新文化的存在形式,让文化“活”起来。如电影《少林寺》演红了河南嵩山少林文化[5],电视剧《乔家大院》演绎了晋商文化,大型演艺节目《丽水金沙》传热了云南丽江的民族文化等。

4.区域联动,实行集团化的旅游开发管理

区域间实行文化旅游开发的集团化管理,有利于优势互补,促进文化旅游产品的策划、生产和营销,达到真正地用文化渗透旅游,奠定旅游业坚实的文化基础。依托秦皇岛长城文化、山海关古城文化、孤竹文化、北戴河名人别墅及翡翠岛、仙螺岛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创建集产品研发与设计、生产与加工、经纪与交易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服饰、饮食、工艺品等,制作带有景区特征的纪念品、纪念章、纪念邮票及印有景区风景的小挂饰、杯子、T恤等,在满足消费者的旅游纪念心理的同时,为景区进行免费的宣传。

5.加大宣传力度,进行成功的营销策划,提升文化知名度

秦皇岛并不缺乏国际性的赛事、名人演出及各种风俗节庆等独特的文化旅游活动,缺乏的是文化旅游产品的影响力。依托广播电视、报纸、影视作品、网络、手机等现代媒体,实现全媒体营销,打造城市品牌,利用节日、节事、会展等活动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形成独特文化市场[6],从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吸引游客,将城市的核心文化资源进行营销,带动文化旅游的发展。

秦皇岛丰厚的自然禀赋和人文资源给城市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条件,在如今强调文化旅游的大背景下,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中的旅游元素,打造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以旅游带动文化传播,使之成为真正的、独具特征的文化旅游城市。

[1]苗威.关于孤竹的探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7-80.

[2]纪楠楠.金朝对奚族政策探微[J].史学集刊,2012(6):109-112.

[3]廉松心.朝鲜族的祭祖礼仪及其变迁[J].北方文物,2012(1):75-73.

[4]吴树波.宜居城市与休闲文化建设[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9.

[5]刘昱.旅游网络营销助推作用的实证分析——以少林寺景区为例[J].中国商贸,2012(21):142-143.

[6]姜扬.影视作品提升相关文化产业探析——影视旅游综述[J].艺术评论,2012(8):96-100.

猜你喜欢

秦皇岛景区旅游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秦皇岛煤炭价格行情
秦皇岛煤炭价格行情
『摘牌』
2019《中华诗词》第16届秦皇岛·金秋笔会在秦皇岛举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孙婷婷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