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2012-10-16童兴梅

浙江医学教育 2012年1期
关键词:凝血酶纤溶血小板

童兴梅

(淳安县妇幼保健院,浙江淳安311700)

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童兴梅

(淳安县妇幼保健院,浙江淳安311700)

目的:探讨检测临产孕妇各项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200例临产孕妇(实验组)与20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正常对照组)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分析2组间凝血指标差异。结果:PLT、PT、APTT和TT检测结果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IB值实验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妊娠后期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因此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FIB对预防产后出血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临产孕妇,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

妊娠过程中妊娠妇女体内的血液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妊娠晚期的变化更为明显。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等5项凝血指标是临床诊断出血性疾病的主要指标[1]。因此及时对临产孕妇进行测定,动态监测其功能变化,对预防产后出血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实验组为200例我院住院待产的妇女,孕期38~40周,心、肝、肾功能正常,无其他合并症,年龄20~40岁,平均26.8岁。对照组为200例门诊就诊女性,选择心、肝、肾功能正常,无凝血机制异常及血液系统疾病,未怀孕女性(口服避孕药及月经期者除外),年龄19~40岁,平均28.2岁。

1.2 仪器与试剂

仪器为日本SysmeCA-5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美国雅培CD-17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随机配套试剂,浙江省检验中心提供的标准质控品。

1.3 检测方法

受检者空腹坐位静脉采血1.8mL与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按9:1的比例混合,立即颠倒混匀,充分抗凝后以3000r/min,离心30分钟,取血浆测定(血浆无脂血、溶血及黄疸,采血后2小时内检测完毕)。质控品随检测标本一同测定,批间CV值<3%。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3.1为统计软件,2组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LT、PT、APTT、TT 均有不同程度变化,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 FI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 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SD)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SD)

组别 N PLT(109/L) PT(s) TT(s) APTT(s) FIB(g/L)实验组 200 181±94 14.8±1.5 16.3±1.4 38.6±3.7 10.2±2.4对照组 200 204±75 10.2±1.3 16.6±1.6 41.7±3.8 3.1±0.8 t-4.55 3.36 -0.412 -2.55 27.21 p 0.06 0.15 0.695 0.43 0.00

3 讨论

在正常妊娠过程中,机体能够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其中包括凝血功能的变化[2]。妊娠3个月左右起,孕妇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发生一系列变化,主要表现为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逐渐增加,大部分凝血因子如Ⅱ、Ⅴ、Ⅶ、Ⅷ、Ⅸ、Ⅹ、Ⅺ、Ⅻ增加,血小板增多,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含量增加,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下降而其抑制物水平升高,血液呈高凝状态。这种变化随着孕周数的增加而加剧,是一种保护性生理变化,有利于胎盘剥离面形成血栓,减少产后出血。在凝血同时,可继发纤溶活动,以清除子宫螺旋动脉和静脉窦内的血栓,加速子宫内膜的再生和修复。

凝血指标是判断出血性疾病类型的主要诊断指标,PT主要反映了血浆中凝血因子Ⅰ、Ⅱ、Ⅳ、Ⅶ、Ⅹ的水平,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指标;APTT能够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的水平,是内源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指标;TT主要反映凝血的共同途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有纤维蛋白原的异常,以及是否发生纤溶亢进,或者存在抗凝物的情况[3]。本次研究检测结果实验组PLT、PT、TT、APTT值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盛玉君等报道结果相似[4],但与国内多家医院研究数据有差异,可能与研究对象数量、标本获取时间、检测方法的差异等相关。陕西杨秀荣等报道[5]妊娠早期、中期和晚期上述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不同,说明血浆标本获取时间极为关键,我们将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研究妊娠早期、中期和晚期述指标变化。

FIB是一种糖蛋白,FIB含量与凝血酶活性有关,可以在凝血酶的水解下形成肽A和肽B,最后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参与止血过程,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FIB在血小板的聚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血小板被激活时,其膜上形成纤维蛋白原受体GPIb/IIIa,通过纤维蛋白原的连接作用形成血小板聚集体,最终成为血栓[6]。正常妊娠晚期纤溶活性有代偿性增高趋势,产后纤溶活性增高。在本组实验中大部分临产妇女FIB值均明显升高(P<0.01),说明在妊娠晚期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可能是由纤维蛋白增加及纤溶性代偿性增强、纤维蛋白原降解增多引起。因此检测妊娠晚期妇女血浆FIB含量,对FIB升高的产妇鼓励其尽早下床活动以避免静脉血栓的发生有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进行常规产前凝血功能的动态检测,及时发现产妇凝血系统功能障碍,及时掌握产妇凝血纤溶功能及状态,可防止异常出血和避免静脉血栓等产科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邱平,卢鸿,卢振.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华中医学杂志,2007,31(4):332,334.

[2]田亚玲.528例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分析[J].中外医疗,2010,29(15):6-7.

[3]李基明,林健,黄革玲,等.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实用临床医学,2006,7(1):88-89.

[4]盛玉君,胡文艳,等.临床孕妇凝血功能检测临床意义[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7(23):2131.

[5]杨秀荣.妇娠期孕妇凝血项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医药实践,2010,5:391-392.

[6]唐万兵,蔡洁丹,韦深,等.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指标及血细胞参数变化的研究[J].血栓与止血学,2010,16(3):121-123.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etecting the function of blood coagulation for parturient women

TONG Xingmei
(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Institute of Chunan,Zhejiang 311700,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etecting the function of blood coagulation among the parturient women.MethodsWe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of blood coagulation functions between 200 parturient women(experiment group)and 200 normal women without pregnant(control group).We detected the level of platelet(PLT),prothrombin time(P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thrombin time(TT)and plasma fibrinogen(FIB)in two groups respectively.Results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level of PLT、PT、APTT and TT between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P>0.05).But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level of FIB between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P <0.05).ConclusionThere was a hypercoagulabale state during the late pregnant,and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postpartum hemorrhage,thrombosis or other complication,it is important to detect the level of FIB for parturient women in time.

parturient women;PLT;PT;APTT;TT;FIB

R714.12

B

1672-0024(2012)01-0062-02

童兴梅(1972-),女,浙江淳安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临床妇产科学

猜你喜欢

凝血酶纤溶血小板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磁珠固定化凝血酶的制备及其在槐米中活性化合物筛选中的应用
活血化瘀类中药抗血小板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骨折患者术前凝血及纤溶功能对术后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预测
肌动蛋白清除系统与凝血—纤溶系统在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
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在妊娠高血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分娩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多肽自组装膜用于凝血酶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