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域理论框架下CMC语言特征刍议

2012-09-21

关键词:语域语境交际

刘 欣

(大连外国语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辽宁 大连 116044)

一、语域理论概述

所谓语域指的是不同情境下所使用的不同语言类型,包括措辞、句式、文法等,以及其在该语境下体现的功能。狭义上的语域指的是某一领域或专业的行话(jargon)或称为术语,例如计算机科学中的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遗传学中的基因(gene)、商务领域中的谈判(negotiating)、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而广义上的语域指的是语言本身包含的社会性特征,在这个意义上语域常被等同于社会方言(sociolect),例如电视、报纸和广播中的新闻语言[1]。

语域理论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语境主义”思想,该思想强调语言最重要的功能是其所具备的语用功能,也就是说语言是一种行为方式,语言的意义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它被使用在何种情境下。系统功能理论的代表人物Halliday认为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必然要在自身的语言网络系统中找寻对应的语言来构建意义。意义建构基于情景语境,即参与此次交际事件的人物、时间、地点、交流内容及方式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又反映了该交际情境所处的文化语境,包括社会文化习俗、观点和语篇类型[2]。图1显示了语言不同层面具有不同的体现关系。

图1 语言不同层面的体现关系

情景语境在整个语言使用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Halliday进一步指出任何一个情景语境都会包含三个变量,其后来将这三个变量称为语域变体,即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语场由活动场所(言语事件发生的环境)、参与者(尤指其种族、性别、职业等)和语用区域(交际事件的主题)组成,语旨指的是参与者以及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角色之间的关系,语式是语言交际所使用的渠道和媒介以及修辞。作为链条中的核心,措辞反映了该语境的特色,同时也使得语域本身具备两大基本属性——预测性和封闭性。根据语篇当中的具体词汇、语法或者术语独有的特征,听者或者读者便会推断出话语发生在何种语境。胡壮麟教授进一步指出,一般情况下语域封闭性越强,其预测性越强;封闭性越弱,其预测性越弱。这是因为较开放的语域中提供选择的意义范围比较封闭的语域要广泛得多[3]。

二、CMC语言

1.定义

CMC(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网络交际)是个人或者群体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多种方式信息传递的人机交际模式[4]。自20世纪中叶,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以及网络的全球风靡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实现跨时空、跨地域的沟通。在这一过程中,网络语言也随之产生,并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自成体系。在网络时代早期,人们对于网络语言的定义基本锁定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领域的专业词汇。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的使用者不再局限在该领域的专业人士,普通民众也渐渐地开始热衷于网络的使用。到今天,对网络语言的定义已经相对宽泛,通常指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交流沟通时所使用的自然语言[5]。

2.研究现状

自网络语言出现之日起,相关研究也应运而生,主要围绕着如下几个方面:(1)关于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研究。观点主要分成两大派。一派认为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其独特的构成模式和文化特色就决定了它必然与传统意义上的口语语体和写作语体大相径庭[6];另一派认为网络信息虽然是以文本形式呈现出来的,但是无论从交际领域还是语体风格都与书面语体差别较大,相反更凸显口语语体的基本属性[7]。(2)关于网络词汇的专项研究。较有特色的是陈光明以批判性的思维分析网络用词反传统的音译现象。他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网络文化本身带有“后现代”色彩,即开放性、非中心性、怀疑性等。作为网络文化的载体,网络语言也就必然有了“后现代”的特征[8]。(3)将网络会话与自然会话进行比较。孙毅兵等从话轮转换的角度对英语自然会话和网络聊天室会话进行比较后发现两者风格基本一致,都是口语化的话轮。聊天室会话被认为是信息时代口语交际的新形式。此外,虽然网络营造的是一个虚拟的交流平台,真实性往往有时无从考证,但是,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了解程度的加深,聊天内容常常会渐趋真实,信息量也会逐渐增加[9]。

三、CMC中的语域变体

1.CMC模式下的语场

CMC模式下的语场包括网络交流中谈论的话题及进行该话题交流的交际模式。这种交际模式的建立是基于参与者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网络交际的内容包罗万象,从政治、经济、军事、商贸到饮食、外语学习、游戏等话题,种类涵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网络交际模式可以依托网络聊天工具,如QQ、MSN实现同步交流,也可以利用E-mails或者BBS实现异步交流。网络交际模式可以是以浏览网页等为形式的单向交流,也可以以博客、微博或者论坛为平台实现双向交流。因此,网络交际平台的搭建打破了传统地域、语言和文化等因素对于语言交际的限制,依托网络这个强大的交流平台,建立了新型的、虚拟的人际交往模式。

2.CMC模式下的语旨

Poynton(1985)将语旨精辟地概括为情感投入(affective involvement)、接触(contact)以及权力(power)。权力关注的是参与者扮演的角色之间是否存在平等关系,接触指的是参与者扮演的角色之间的交往是否频繁,情感投入指的是参与者扮演的角色体现的是高情感投入还是低情感投入[10]。如果参与者之间存在的是正式关系,如老板与员工、医生与病人,参与者之间往往存在不平等的等级关系,接触不是特别频繁,情感投入较少;如果参与者之间是非正式的关系,如朋友、同学,权力通常被认为是平等的,接触是频繁的,情感投入也较多。

在网络世界这个虚拟的交流平台上,人们都被赋予了平等的话语权,现实世界交流的种种限制在这里几乎都不存在。利用语言建立起来的网络身份使人们可以尽情地抒发个人的想法和观点。语言不需要如书面用语般精雕细琢,与此同时,也正是这种平等的话语权使一些网民的言语为人所诟病。随着网络社区不断的建设以及相关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网络社区居民的言行将被合理地约束,网络社区将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也是CMC中权力的体现。

3.CMC模式下的语式

CMC模式下的语式特色体现在媒介和渠道的特殊性。媒介指人们以何种措辞模式进行交流,通常分为口语和书面两种形式。渠道是话语参与者以声音或文字方式进行信息的传递[11]。网络语言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它往往不是单一的文字符号,而是包含了多样的语意表达形式,如图片、视频、音频、符号等。一些专门的新闻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在发布新闻和消息时,多采用正式的书面语体;日常商务电子信函往来或八卦新闻所使用的语体通常介于口语体和书面体之间;而一般的网上聊天多采用口语体。这其中,网络口语体最引人关注,因为较于日常口语体,网络口语体其语言符号简化并产生变异。为了实现和面对面交流一样的速度和快速的信息反馈,很多人便会在网络沟通时采用如下的语言输出方式:(1)用拼音代替文字,如mm=妹妹、dd=弟弟;(2)用英文字母代表完整英文单词,如c u=see you(回见)、bf=boy friend(男朋友);(3)用数字谐音代替文字,如88=Bye bye(再见);(4)采用汉字谐音,如神马=什么、童鞋=同学;(5)用符号组合代表文字,如(^o^)/是高兴得手舞足蹈、(*^_^*)是害羞的微笑。

四、CMC话语特点分析

1.话码输出自由性与话语规范性的矛盾

与传统的报纸、期刊等语言载体相比,CMC交际中主体可以更加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大胆地对语言进行创新,尽情展现个人的特点与个性。然而,人们对网络语言的创新性评价不一。有人认为它丰富了汉语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灵活性,语言的目的就在于建立沟通、传递讯息,只要沟通能够建立起来,语言本身无所谓对与错。但是,一些学者,如张德鑫教授、郑远汉教授却指出网络语言与汉语格格不入,不应被广泛使用,尤其对青少年影响较大。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部分,频繁出现学生使用网络用语,如有木有、粉丝等。很多专家担心这将严重影响正统汉语的继承和延续。

2.CMC交际的开放性与话语输出低效性之间的矛盾

CMC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使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然而,与现实世界的面对面交流相比,CMC语码输出输入低效率的缺陷显露无遗[12]。面对面交流是一种复合式的交流方式,融合了听觉、视觉、语言功能,交流过程中传递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非语言因素,如表情、肢体语言、情绪。CMC通常只能依靠单一的文本传递方式。虽然网络聊天工具也配有表情图示,但是远没有面对面交流那般生动与鲜活。

3.CMC交际中的话语失范

公众在网络匿名化和虚拟性的“掩护”下,现实世界交流过程中言语的谨慎在网络世界里似乎已经荡然无存。在注册QQ、MSN、博客或者网站时,个人信息几乎可以随意填写。一方面是交际主体不想暴露个人信息,另一方面当出现言行不当时,很难被追求法律责任。公共话语权的释放使得交际主体在发表个人主张与观点时,时常肆无忌惮。被称为“数字时代的女先知”的埃瑟·戴森指出:“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既可以释放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者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13]因此,网民对话语权的合理利用还有待商榷。

五、结 语

网络语境和日常语境的差别决定了网络交际语言必然存在其独有的语言特征。本文从语域理论角度对网络语言进行了深入分析。该项研究在揭示网络交际语言特征的同时,将有助于深刻地理解语境和语言行为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1]严 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EGGINSS.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M].London:Printer,1994.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李旭平.语域理论模式下的网络交际和网络语言[J].外语电化教学,2005(10):37-40.

[5]曾 丹,吉 晖.网络语言研究现状与展望[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03-106.

[6]吕明臣.网络交际中自然语言的属性[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48-53.

[7]孙鲁痕.网络语言——谈话语体的网上功能变体[J].贵州社会科学,2007(8):93-96.

[8]陈光明.对网络语言中“新兴音译”的后现代解读——兼谈网络语言的规范[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70-73.

[9]孙毅兵,何瑞华.从话轮和话轮转换的角度对英语自然会话和网络聊天室会话的比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13-16.

[10]POYNTON C.Language and gender[M].Geelong,Vic: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11]吴洪兰,李华东.从语域视角看网络语言[J].科技信息,2009(7):45-46.

[12]韩志刚.网络语境与网络语言的特点[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1 -33.

[13]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语域语境交际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情景交际
交际羊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跟踪导练(三)2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浅析语域的特性及教学模式探讨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思想新解*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