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2012-09-19张俊飚

食药用菌 2012年3期
关键词:食用菌湖北生产

张俊飚 李 鹏 李 平

(1.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0;2.食用菌产业经济研究室,湖北 武汉 43007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湖北省政府和省农、林部门的重视、推动下,湖北省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挥比较优势,推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使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最近课题组就湖北食用菌产业情况在新洲、随州、房县等地展开广泛调研,形成了如下认识。

1 湖北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征

湖北虽是我国食用菌生产大省之一,但并不是食用菌产业强省,与发达省市相比,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分析湖北省食用菌产业现状及特征,探索破解制约食用菌产业发展瓶颈的方法,提出科学合理的创新发展构想,对于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提高产业科技含量,挖掘产业发展潜力,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1 食用菌量值基本状况

据相关部门资料统计,2001~2010年,湖北食用菌产业产量和产值规模呈现快速稳定增长趋势,年均增长幅度分别高达14.62%、20.56%。2010年湖北省食用菌总产量达到109.29万吨,总产值达到68.92亿元,均实现历史突破。目前,食用菌生产遍布全省约58个县 (市、区),成为部分地区的农业支柱产业。远安县以香菇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规模突破1亿袋,产值超过5亿元;武汉新洲区以双孢蘑菇为主的草腐菌生产面积接近1 000万平方米,白灵菇、杏鲍菇、香菇等木腐菌达到2 000万袋,总产量达到11万吨,产值达7.6亿元。大批食用菌专业乡镇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全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1.2 食用菌品种结构及特征

从品种结构来看,湖北食用菌品种资源丰富,共计20余种,不仅盛产香菇、平菇、双孢蘑菇、金针菇、木耳等大宗品种,还产有茶树菇、秀珍菇、姬松茸、白灵菇等珍稀品种。此外,灵芝、天麻、茯苓等为代表的药用菌品种,及以牛肝菌、羊肚菌等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品种也有产出。其中,大宗品种产量占全省食用菌总产量的99.22%;而珍稀品种、药用菌及野生食用菌品种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产量较少,还未形成规模化经营。此外,食用菌品种结构呈现 “木腐菌为主,草腐菌为辅”的特征,导致食用菌产业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矛盾日益突出。据测算,每生产1吨椴木香菇约消耗70立方米阔叶林,1吨代料香菇需消耗43立方米阔叶林。随州现有林地50.28万公顷,其中阔叶林资源面积为16.15万公顷,林木蓄积总量1 206万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不足5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随州市食用菌最佳生产规模应控制在2 000万袋。然而,据统计,2009年随州市食用菌生产量为9 500万袋,远远超过了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可以承受的范围。

1.3 食用菌产业区域布局及特征

湖北食用菌产业历经30年的发展,随着食用菌品种结构调整和栽培资源结构变化,食用菌产业新兴产区不断发展,三大特色板块基地初现雏形。香菇、木耳等木腐菌传统产区,地处鄂西北,主要包括随州、钟祥、京山、南漳、宝康、房县、荆门、宜城、谷城、英山等地,以随州的香菇、房县的木耳最具代表性;武汉周边及平原湖区的草腐菌新型产区,双孢蘑菇产量大幅度上升,以白灵菇、姬菇、杏鲍菇、草菇为代表,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栽培原料的种植格局基本形成,借助于地理交通、信息和加工技术的优势,遂成为湖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亮点;鄂西南食用菌反季节栽培产区以宜昌市远安县为主,在严格控制椴木栽培,继续扩大代料栽培,不断拓宽栽培种类的基本原则下,逐步走向利用鄂西南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发展茶树菇、香菇反季节代料栽培。上述三大特色板块基地集食用菌菌种选育、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保鲜加工、物流、销售于一体,食用菌量值规模占全省的90%以上,出口额占全省的95%以上,已成为当地的农业支柱产业。

1.4 湖北食用菌产业国内位次及出口贸易状况

湖北食用菌是我国食用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国内地位不容忽视。2001—2010年,湖北食用菌产业总产量稳居全国前十名。从品种来看,湖北香菇产量居全国首位,占同类产品的 18.24%;其次是茯苓、黑木耳,分别居第二、第七位,占同类产品的36.20%、0.95%;此外,银耳、滑菇、秀珍菇、灵芝的产量也居全国前十位。

近年来湖北食用菌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大省,食用菌产品在湖北省出口创汇农产品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据统计资料,2010年湖北食用菌出口量达3.58万吨,出口创汇金额5亿美元,较2009年增加236.97%,占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30%以上。2010年随州香菇出口创汇同比增长近一倍,创汇额达2.6亿美元,占全省食用菌出口创汇总额的52%,占全国出口创汇总额的20%。

2 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湖北食用菌产业成效显著,但从进一步做大做强这个产业的角度看,还存在以下诸多问题:一是生产经营分散,产业集约效益无法实现。据在湖北省香菇生产基地随州市的调查,户均种植段木香菇4 000棒、代料香菇3 000袋;双孢蘑菇生产大多也以小规模为主,在新洲区的生产者中,户均种植规模为280平方米,基本上都属于作坊式的农户生产。这种分散化的生产方式给产品质量控制、市场风险防御、产业稳定发展等带来较大困难,农户效益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产业集约效益无法实现。二是生产方式较为粗放,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现象较为严重。三是食用菌市场流通体系不够健全。虽然基本形成了以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为载体,以农民经纪人、运销商贩、中介组织、加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集散、现货交易为食用菌产品的基本流通模式,以原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营销客体的流通格局。但是,食用菌市场流通规则尚未建立和完善,市场主体行为混乱无序,加之缺乏准确、快速覆盖全国的市场信息网络以及相关的市场预警系统,隐藏了较大的市场风险。四是食用菌加工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目前,湖北食用菌初加工产品比重高于85%,主要是鲜销 (如平菇、草菇、金针菇等)、干制 (如香菇、木耳等)、盐渍 (如双孢蘑菇等)、速冻等方式。深加工产品极少,特别是许多具有重要保健作用的食用菌加工产品的开发更是严重滞后,加工增值占食用菌总产值不足10%,而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一般是30%~40%。五是生产成本加速上升,利润空间被压缩。调查数据显示,2008—2010年主要生产要素成本迅速上升,2010年优质麦麸价格较2009年同期上涨15%左右,较2008年同期上涨超过25%,达到1 700~1 800元/吨;2011年木屑颗粒较上年同期上涨10%左右,每立方米达到130元。玉米芯、棉籽壳等价格也大幅度上涨。加上国内流动性过剩 (过多的货币投放量)带来的劳动力、菌种价格的上涨,食用菌生产成本增加,投入产出比由1∶3下降到1∶2,菇农利润空间受到压缩,生产积极性降低。

表1 2001—2010年湖北省食用菌量值规模全国排名

3 做大做强湖北食用菌产业的对策

湖北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立足资源环境特点和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食用菌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业科技为支撑,不断延伸菌业的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完善食用菌市场流通体系,全力打造具有湖北特色的现代食用菌产业,加快食用菌生产从大省向强省的转变,力争在 “十二五”期间实现:“打造并完善具有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的食用菌优势产业区域,促使食用菌综合生产能力较大幅度提高,使得优势产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优质食用菌产品供应的重要基地,建成包括食用菌品种创制、良种繁育、标准栽培、高效物流、精深加工和技术服务,以及菌糠利用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形成对全国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湖北现代食用菌产业生产体系的目标。

3.1 提高认识,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首先,在思想上要提高认识,加强产业发展的规划。湖北省各有关政府部门要从积极稳妥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角度出发,科学论证,统一规划,实行有序发展的行业管理与指导体系,在构建产业经营良性利益机制的同时,积极调动有关部门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创造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其次,强化食用菌产业政策扶持与财政支持。要实现湖北食用菌产业在一个时期内大规模、高质量地快速发展,必须加大政策扶持。一是实施食用菌良种和农机补贴政策。应依据惠农政策精神,将食用菌生产纳入到农业生产政策体系的范畴之内,制定和实施食用菌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政策,进而向栽培设施补贴延伸,扩大食用菌补贴的规模和范围,提高补贴标准;二是实施食用菌龙头企业专项补贴政策。对带动食用菌良种繁育、专业化生产、工厂化生产和采用资源节约型技术的食用菌龙头企业,应给予财政专项扶持;三是实施食用菌技术推广支持政策。加大食用菌新型栽培技术推广资金的支持力度,重点用于对配套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以及对菇农的科技培训工作,促使良种良法配套,进一步提高配套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强化新技术、新品种的集成创新。四是建立食用菌产业风险补偿基金。联合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等金融机构,面向菇农发放贴息贷款或低息贷款,有条件的地区可向菇农发放生产补助或实施食用菌种植保险制度等,降低菇农经营风险。

3.2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改进,注重资源的集约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在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必须正确处理产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内在机制,以实现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食用菌产业发展需立足省区自然条件和资源情况,考察论证国内外食用菌产业情况,提出实现湖北食用菌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是加强科学研发和技术改进,实现食用菌优质高产。通过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增加对食用菌科研工作的投入,重视食用菌新品种技术与专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食用菌科研的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与完善优质高产的食用菌技术体系。

二是培育新型替代原料,扩大生产资源及其循环利用。对此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努力提高当前食用菌栽培过程中林木与农作物秸秆等原料的利用效率,提高食用菌的生物转化率,降低材耗;第二,加强对食用菌栽培后产生的废弃物再分解与再利用的研究,推进食用菌产业向 “清洁生产”方式转变,减少环境污染;第三,加强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以 “造用结合,动态平衡”为原则,建立确保资源增长的总量调控机制,严格按照新增林木保有量审批用材指标,以真正实现造林与用林挂钩,森林生态社会功能获得不断提高,为木腐食用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是加大先进技术的集成示范与推广力度,提高质量和产量。食用菌优势区域内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把此产业的技术培训纳入到日常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加强对先进技术的集成示范与推广,运用发放宣传材料,举办培训班,开办田间学校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促使菇农掌握食用菌生产技术,提升栽培技术水平,为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充分利用有线电视网络的宣传作用,经常播出一些食用菌开发的专题新闻,把食用菌生产中的新办法、新路子、典型经验因地制宜的向全省推广,引导食用菌产业向纵深发展。

3.3 扶持龙头企业,提升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食用菌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偏小和精深加工水平低,以及加工转化率不高是当前影响湖北省食用菌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此:第一要加大资源整合,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食用菌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将散、小、弱的企业整合为大型企业 (集团),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经营,不断增强企业抗风险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第二要建立龙头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将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纳入中部崛起和湖北农业强省战略规划中,加大对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第三要按照 “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围绕食用菌优势农业产业,整合力量,突出重点,搞好企业与基地对接,不断壮大龙头企业。第四要利用新型科技成果和工业化装备来武装龙头企业,逐步改变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环节的技术和工艺薄弱的现状,不断提高食用菌产品加工转化率。第五要针对食用菌产品的深精加工和多层增值环节发展薄弱的状况,全方位、多层次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用外商的技术与资本优势,加快壮大食用菌产品加工业。

3.4 推进食用菌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促进食用菌产品的合理高效流通

培育、完善食用菌产品市场体系,是推动湖北食用菌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现代菌业的重要环节。应采取政府、集体、农户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地建设市场。要积极培育和完善食用菌产品物流主体,加强食用菌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食用菌重点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落实食用菌批发市场用地等扶持政策,搭建食用菌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发展食用菌产品大市场大流通。

一是建设食用菌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在食用菌主要产区和集散地,分层次抓好一批地方性、区域性的食用菌批发市场建设,打造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专业性批发市场,改造升级传统批发市场,重点培育一批综合性产品交易市场,优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布局,形成以武汉市和出省主干线周边大型综合批发市场为龙头、原产地批发市场为核心、专供出口食用菌产品交易市场为补充的多层次、多种所有制结构共同发展的食用菌产品批发市场体系。

二是加快食用菌产品的流通开放。加大农产品流通项目招商引资,着重引进跨国物流公司、世界知名食用菌产品加工企业和国内大型食用菌产品经营企业落户湖北,促进生产要素快速集聚,投资建设食用菌产品物流园区,或直接从事食用菌产品流通,改善产品交易和信息服务系统,提高产品流通能力,以进一步提升湖北食用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是健全食用菌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依托食用菌产品批发市场交易平台和商务网络平台,发布世界各国和我国重要食用菌产品生产与供应信息、科技成果信息、食用菌产品主产区的气象信息、主要经销商信息、主要食用菌产品产量信息、价格信息以及预测走向等,强化信息引导生产功能和沟通产销衔接功能,实现菇农增产增收。

四是发展食用菌产品现代流通业务。鼓励创新食用菌产品的交易方式,积极推行食用菌产品 “衔接基地、连锁配送、全程控制”模式,加快发展产品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拍卖交易等现代流通业务,引导和鼓励连锁经营企业直接从原产地采购,与食用菌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以农产品流通发展带动湖北食用菌产业的专业化、产业化和规模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五是加快食用菌产品流通队伍建设。引导多种经济组织和专业大户参与食用菌产品流通,大力发展食用菌产品购销大户、经纪人队伍,发展代理批发商和经纪人事务所,鼓励一部分农民从生产环节脱离出来,专职从事食用菌产品贩销,带动菇农进入市场。

3.5 加强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食用菌产品质量是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做大做强该产业的重要条件。建立完善的食用菌产业生态安全体系和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对于提升湖北食用菌产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增收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根据各类食用菌的特点,加快制定和发布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促使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可根据绿色产品的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制定食用菌产品的相关生产程序;湖北可以根据各地方特殊情况,发布地方性的生产和质量标准,尤其是在主要原辅材料和生产环境的标准上,要加大质量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力度。

第二,开展法规宣传,使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观念深入人心。通过开展 “农业下乡”、春季农业技术培训、农业法制宣传月等活动,采取办培训班、制作电视专题片、电台热线,举办现场咨询会等形式,广泛深入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办法》《湖北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努力使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进村入企,家喻户晓。

第三,实行全流程标准化生产。保障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是关键,在提高人们认识的同时,狠抓优质食用菌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大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力度,以现代农业展示中心为依托,在各地大力兴办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区,推动食用菌标准化生产。

第四,开展投入品专项整治。强化食用菌生产投入品监管,是实现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农药、菌种、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直接关系到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应当根据食用菌生产的季节特点,将常年监管与专项整治有机结合起来,组织从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技术培训,提高经营者的安全责任意识,积极开展农资打假和市场整治,严厉查处生产、销售和使用高毒农药行为,对农资经销实行许可证制度,引导经营户实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并建立购销台帐。

第五,实施食用菌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每个食用菌产品生产基地都要建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由有关部门统一发放认证卡,凭卡入市销售。所有农产品必须纳入信息数据库,并取得质量安全身份证,通过网络随时可查。同时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力度,扩大抽检范围和加大抽检频率,从农产品生产基地到城区各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抽检品种包括各种蔬菜和水产品。

第六,完善食用菌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立以市级食用菌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为中心,镇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为基础的覆盖全省范围的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点,建立健全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

食用菌湖北生产
The rise of China-Chic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