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罕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术后并发腰椎间盘囊肿1例

2012-09-19刘刚任先军吴波蒋涛

中国医学创新 2012年27期
关键词:摘除术双下肢椎管

刘刚 任先军 吴波 蒋涛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0岁,24年前出现腰背部疼痛不适,腰背部活动稍受限,曾经予以理疗、按摩、牵引等治疗,症状时好时坏。近两年来,腰背部间隙性疼痛加剧,活动明显受限,双下肢疼痛、麻木、跛行明显,行走500 m或长时间站立双下肢疼痛、麻木较明显,需下蹲或平卧休息30 min左右才能继续行走。查体:腰部活动受限,以后伸较明显,腰部无明显后凸侧弯畸形改变,无明显色素沉着,无明显瘘道形成,棘突无明显压痛、叩痛,棘旁肌无明显压痛,双下肢放射性疼痛不明显。左侧小腿外侧皮肤感觉减退,左侧翘拇趾肌力约为3级。双侧膝反射均减弱,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阴性,但腘绳肌较紧张。双侧巴氏征阴性。CT提示:腰3/4、4/5椎间盘突出,骶管囊肿。腰椎管狭窄。MRI提示:腰3/4、4/5椎间盘突出,囊肿,腰椎管狭窄。完善相关检查和术前准备,于2008年6月6日在全麻下行经后路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见:腰3/4、4/5椎间盘突出明显,突出的腰3/4、4/5椎间盘髓核组织压迫左侧腰4、5神经根,腰4、5神经根充血水肿较明显。腰4/5小关节突明显肥厚、增生、内聚,椎管较狭窄。术中行腰3/4椎间盘髓核摘除,腰4/5椎间盘切除、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腰腿痛明显缓解,左侧翘拇趾肌力为4级强,左侧小腿外侧皮肤感觉改善明显。两月后,该患者在支具的保护下行走,感觉双下肢的症状明显好转,肌力较以前明显改善。于10月来,患者述腰背部症状有所加重,再次来本院复查。予以MRI检查:腰3/4椎间隙内出现一囊肿,如灯泡样向椎管内突出。见图1。

图1 手术前后MRI图

2 讨论

该患者术后腰腿疼痛复发的原因分析:(1)囊肿突出物压迫神经根,引起静脉淤血,或动脉缺血。无论淤血还是缺血,均可造成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纤维组织增生。这是致痛原因之一[1]。(2)椎间盘残余的髓核和手术时已损伤的椎间组织内有前列腺素E1、E2、磷脂酶等多种致炎物质,具有刺激和致痛作用,引起腰痛及坐骨神经痛。另外,神经根受到刺激后,也产生炎性反应,渗出液中有许多炎性介质,如乳酸、缓激肽、IL-1、IL-6、白三稀等,这些炎性介质也有很强的致痛作用[2-3]。因此,目前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症状复发的主要原因是炎性刺激。

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并发囊肿是一种罕见的病变。椎间盘内囊肿成因尚未明确,无相关的文献报道。分析有以下因素可能的原因:(1)由于髓核摘除术后,致滑膜层损伤,加上术后卧床,椎间渗出不能完全吸收;(2)胶原组织粘液样改变并形成囊肿;(3)术后成纤维细胞增生,透明质酸增多,继发囊肿形成;(4)多能非特异性间质细胞增生,脊柱手术和创伤是这类囊肿形成的诱因。

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症状缓解,腰痛症状再次复发的患者,在分析其原因时,有必要行MRI检查。

[1] 任先军,梅芳瑞,钟嫦娥.一例罕见腰椎间盘囊肿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7,14(2):159-160.

[2] 张伯勋,卢世壁,朱盛修.腰椎间盘术后疗效欠佳的原因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1981,1(1):83-85.

[3] 周人厚,高德彰.腰椎间盘的诊断和手术疗效[J].中华骨科杂志,1981,1(1):72-75.

猜你喜欢

摘除术双下肢椎管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股骨颈截骨时保留残端的长度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MRI图像结合JOA评分对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评估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椎管内外节细胞神经瘤CT与MRI诊断
椎管内大范围囊虫病1例
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胆囊摘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结直肠息肉经内镜摘除术后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