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新能源产业科学发展

2012-09-06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2年5期
关键词:生物质能风能产业链

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号召发展新能源产业,太阳能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产业链逐步趋向完善,形成了一批知名企业品牌,拥有了一批自主创新的专利技术,应用领域逐步扩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目前,各地发展新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错误的理念干扰新能源的健康发展。一是过分乐观,低估新能源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急功近利,心情浮躁,而不考虑现实的发展基础和产业体系内在的关联性;二是观望保守,低估新能源的未来战略意义。

2.一拥而上恐致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目前,很多地方将太阳能、风能作为支柱产业,大部分城市规划建设新能源基地,这样“一窝蜂”地遍地开花,势必造成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大跃进”,产生新一轮的结构失衡和资源浪费。

3.把减排目标和发展新能源产业错误捆绑。完成减排目标并非发展新能源一条道路可走,新能源产业链也并非是全程清洁的,如果不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也会造成新能源产业的产业链盲目集中于技术含量不高的个别环节。

4.缺乏核心技术,技术标准建设滞后。近年来,各地虽然初步建立了新能源的产业体系,但这种产业体系还比较脆弱,结构还很不均衡,其中的绝大部分核心技术还依赖进口,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也正在通过新能源的技术与标准构筑一个新的产业技术壁垒,我国新能源产业的今后发展将面临严峻考验。

新能源产业是促进经济增长,优化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占领未来产业发展高地的重要支柱。因此,我们要清晰认识新能源的特点,既要在战略上加以足够的重视,同时要充分估计发展新能源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进行统一筹划,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议:

1.在地区产业规划上因地制宜。鉴于目前很多地方将太阳能、风能作为支柱产业、很多城市规划建设新能源基地的实际情况,建议成立新能源监管机构,协调、监督各地的新能源研发、示范和推广工作。并尽快出台新能源战略规划,明确发展大规模风电场、大型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限制地区,鼓励发展中小型分布式风电场以及面向城乡的中小型热电联供式太阳能光伏系统。除此以外,对多晶硅生产厂商的最低产能设定准入要求,对太阳能光伏产业链、风能产业链的均衡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提倡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研发为重点,限制盲目上马制造业项目。在生物质能利用方面,也应该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与保障条件,因地制宜,发展非粮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项目。

2.在碳减排路径规划上统筹考虑。传统能源不仅是目前也是今后我国低碳发展的关键产业,一些地区针对传统化石能源的节能减排计划效果可能更为明显。因此各地区需要从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上综合论证能源发展路径与减排方案,实行有差别的减排目标和各有特色的能源发展路径,防止不切实际提出减排目标,反对不惜代价地落实减排目标,鼓励追求在减排目标实现路径上的总体最优。

3.在能源结构改善上循序渐进。能源结构的改善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世界能源发展史上,每一次能源转型,都经历了比较漫长的发展过程。尽管石油和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但世界对化石能源的长期依赖将是不争的事实,未来若干年新能源难以占据主导地位。另外,能源结构的优化也不仅仅是可再生能源比重的提高,同时还包括提高不可再生能源清洁使用的比重,这个市场在未来将不可估量。因此,我们在提倡发展新能源的同时,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新能源从补充能源(15%左右)到主流能源(20%左右)再到主力能源(30%左右),最终实现能源消费结构的根本性改变,可能要经历40-50年的时间。

4.在新能源体系建立上更加均衡。生物质能源未能在新能源体系中得到足够体现,其原因就在于生物质能源的主要依托是农业、农村和农民,以及生物质能源原料的时空分散性和低效性特点,而太阳能和风电的依托则是与之相关的钢铁、机械、新材料以及区域的气候资源特点等,发展生物质能源对于地方政府的收入增长效果不明显,生物质能源产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庞大的产业链,而发展太阳能、风能则能够立竿见影地增加地方政府财税收入,因而在短期内出现政策过分倾向于太阳能、风能。从各地实情出发,建议在新能源体系建立中应优先发展生物质能源,重视生物质能开发产业链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生物质能源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形成以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核能为主的比较完备的体系。如果这一问题处理好,就能够全面解决大批农民从“能源消费者”向“能源生产者”的转变,解决大量废弃秸秆露天焚烧带来的问题,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从而大规模快速增加农民收入。

5.在新能源技术战略上重点突破。近年来我国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研发等途径,初步建立了新能源的产业体系。但应当看到,这种产业体系还比较脆弱,结构还很不均衡。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对新能源技术战略的研究,尽快提出新能源的综合研究计划,特别是新能源基础性研究计划与财政支持计划,有选择地进行重点突破,对大型风力涡轮、高光电转换效率的新型薄膜技术、新一代生物柴油、第IV代核电技术、零排放化石燃料发电、智能电力系统与电力贮存等关键技术研发给予重点支持。开展包括新能源人才体系、试验风电场、公共试验平台等利于基础研究能力提升的支撑体系建设,在实现整体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力求实现关键技术水平的领先。

6.在新能源国际合作上务求实效。随着中国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石油对外依存度的逐年提高,国际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中国威胁论”,其中包括“能源威胁论”和“环境威胁论”,在这样一种国际形势下,更需要在能源国际合作中力求务实,在强调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同时,应将新能源国际合作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参与制定新能源的国际化和地区性技术标准与规范,积极参与国际大型新能源合作项目,并在国内外合作建立研发中心或基地,促进新能源技术创新。借助于合作研究项目、合作研究中心和示范工程等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共同培养从事新能源研发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生物质能风能产业链
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 给农民一个美好的环境
筑牢产业链安全
为什么风能变成电?
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 给农民一个美好的环境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比较优势
神奇的风能
为什么风能变成电
为什么风能变成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