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肺复苏的发展历程及最新进展

2012-08-15马朝旭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年9期
关键词:心肺胸部指南

马朝旭

自1956年Peter Safar和James Elam提出封闭式胸部心脏按压 (closed chest cardiac massage),以及1966年美国心脏协会发布首个心肺复苏指南以来,心肺复苏 (CPR)在全球已经抢救了成千上万例患者。如今,心肺复苏已经成为抢救心脏骤停和濒死患者的基本急救技术之一。所以现代急救的重大作用和广泛影响,应该归功于CPR的问世以及血管急救 (ECC)的相伴。自2000年第一部国际心肺复苏 (CPR)和ECC(CPR-ECC)指南形成发布后,科学循证的评价使指南成为临床推荐方案的支撑点;随着医学证据的不断充实,指南的更新也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美国的《循环》 (Circulation)杂志于2000年颁布了第一部国际心肺复苏指南[1];5年后,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再次发表在Circulation杂志,重要技术指标作了重大更改[2];2010年指南再度更新了相关内容。

1 第一部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

2000年第一部国际CPR指南标准是基于在1992年由AHA正式发布的“生命链” (chain of survival)后的科学总结;是基于高科技给复苏急救界带来的新理念、先进技术,所以2000年的CPR-ECC指南标准,是一部有充分论据的,制定非常严格的参照标准。是通过各专家学者经过认真研讨审定通过的,能给予临床医务人员以安全有效、高度可靠指导的复苏治疗方法。在这次指南中专家引入了现场急救的操作指导标准,这是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

专家加进了第一步ABCD评估 (primary ABCD survey)及进一步ABCD评估 (secondary ABCD survey),通过该评估策略,医护人员可以准确有效地评判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据此选择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第一步评估主要有:张开气道(Airway)、人工呼吸 (Breathing)、人工血循环 (Circulation)及除颤 (Defibrillation)。进一步评估主要有:应用其他人工气道 (Airway)、应用超过一种方法去肯定ETT的位置及保持通气顺畅 (Breathing),建立静脉通过给予适当的液体及药物治疗 (Circulation),做出适当鉴别诊断 (Differential diagnosis)。

2 2005心肺复苏指南 (以下简称新指南)

自2000年国际CPR指南实施后,经历了5年时间的运行和临床时间。为了使指南更加完善,更加有利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更具有科学指导性,美国心脏协会 (AHA)及国际急救联系委员会 (ILCOR)在2005年的心肺复苏国际研讨会中,对2000年的CPR指南进行了修订。各专家组经过3年时间的研究、探讨和总结,最终再一次制定了2005年版的CPR指南,新指南主要有5个方面的变化:(1)提供高素质CPR;(2)将胸外心脏按压与吹气的比例调整为30∶2;(3)人工通气时应要求胸部升起持续时间1s;(4)除颤每次只做1次,除颤后应即施行CPR 2min才检查心电 (脉搏);(5)儿童可使用半自动除颤机。专家要求,要把CPR的重点放在抢救的基本操作上,即能够熟练操作、动作连贯并且不受外界干扰的“高素质CPR”。

3 最新进展

在大家的万般期待之中,《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3]终于权威发布。新指南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2005年以来CPR及心血管急救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筛选、分析和论证,对多个问题达成新的共识,最终形成了新的指南.新指南从CPR的伦理学问题到指南的教育、实施与队伍等17个专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2010版指南心肺复苏流程变化主要是:将“A-B-C”改变为“C-A-B”。2010年版的CPR指南将除新生儿以外的患者即成人、儿童的BLS程序从“A-B-C”改变成了“C-A-B”,A表示开放气遗,B表示人工通气,C表示胸部按压。明显看出,把胸部按压提到了第一位置上来,所以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接受“C-A-B”模式[4]。

“生命链”延长:2005年及以前的指南在“生命链”上有4个环节,而新一版的指南将此环节进一步延伸成为了5个环节:(1)迅速识别SCA,快速响应急救反应系统;(2)早期CPR,即提出了早期心脏按压的重要性;(3)快速除颤,恢复自主心脏搏动;(4)有效的、高级别的心血管生命支持;(5)全面的SCA复苏,以及后期的抢救工作[5]。

进行多学科“综合救治”的重要性,强调早期识别;强调CPR的优质高效;强调团队协作,即由不同的施救者同时完成多个操作;强调心肺复苏的同时进行早期除颤,旨在支持尽早进行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加强心脏骤停后治疗;强化培训、实施和团队。

本次修订具有以下特点:更具有国际代表性,制定程序更公开透明化,制定方法更具有科学性,此特点使新一版即2010年版的心肺复苏指南更具有安全性、有效性、权威性和可行性。

1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00).Guidelines2000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International Liaison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 [J].Circulation,2000,102(8 suppl):1358-1370.

2 李春盛,杨铁戚.2005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一)[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3):278-280.

3 Kleinam ME,Chameides L,Hazinski MF,et al.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J].Circulation,2010,122(18 suppl 3):S876-908.

4 周文,罗群.从2010美国心肺复苏指南若干更新看胸外按压的重要性[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819.

5 万智,唐万春.2015心肺复苏指南展望[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1):7-10.

猜你喜欢

心肺胸部指南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胸部肿瘤放疗后椎体对99Tcm-MDP的摄取表现及分析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指南数读
家兔急性肺损伤胸部超声与病理的相关性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胸部Castleman病1例报道
胸腔镜诊治胸部刀刺伤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