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潘之恒 《广菌谱》的校正和研究(下)— — 《广菌谱》 研究

2012-08-15

食药用菌 2012年3期
关键词:群芳菌类本草纲目

芦 笛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2 《广菌谱》研究

潘之恒 《亘史钞》(万历刻本)“杂篇” 部分有 《菌品》 卷,依次由 《菌谱》、《菌灾记》、《菌瑞》、《菌异》、《菌诗》和 《菌类》诸部分组成。从上述校正文字很容易发现:《广菌谱》实际上是 《菌类》的缩节本。《菌类》虽是潘之恒所撰,然而 《广菌谱》的问世可能并非出自他的手笔,而是陶王廷把 《菌类》收入《说郛续》时将其删节并且更名为 《广菌谱》所致。《亘史钞》的流传不如 《说郛续》广,因此 《广菌谱》有赖于 《说郛续》才渐为人知。不过,无论是 《广菌谱》还是 《菌类》,其内容都并非原创,而是摘自《本草纲目》中 “菜部”之 “芝木而类”的内容。这一点,《菌类》的自叙 (见第二部分校正文 “叙曰”部分)已经说得很明白。细检 《本草纲目》[10],发现事实确如其自叙所说。因此,三者关系可以肯定为:《广菌谱》 摘自 《菌类》,而 《菌类》 又摘自 《本草纲目》。

潘之恒撰写 《亘史钞》的确切年代已不可考,但 《亘史钞》(浙江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前有顾起元序。该序作于万历壬子年 (1612)秋,因此 《亘史钞》的完稿应略早于1612年秋;且 《菌类》作为 《亘史钞》中位置靠后的一篇,其创作年代应该与1612年秋相距不远。《说郛续》通行本为清顺治三年宛委山堂刻本,但宛委山堂刻本实为明万历末至天启间的刻版,因此陶王廷编定 《广菌谱》的成书年代应在 《亘史钞》完稿以后的万历年间 (1612-1619)。

《广菌谱》的 “广”是较南宋陈仁玉 《菌谱》而言的。《菌谱》共提及16种大型真菌:合 (台)蕈、稠膏蕈、栗壳殳蕈、松蕈、竹蕈、麦蕈、玉蕈、黄蕈、紫蕈、四季蕈、鹅膏蕈,以及芝、天花、伏灵 (茯苓)、摩姑 (蘑菇)、杜蕈[11];而 《广菌谱》的小标题则提到了如下20种:木菌、五木耳、桑耳、槐耳、柳耳、杉菌、皂角菌、香蕈、天花蕈、菰蕈、鸡土从蕈、雷蕈、舵菜、钟馗菌、鬼菌、竹蓐、 菌、地耳、石耳、葛乳,虽数量多于 《菌谱》,但并非都是大型真菌。现根据 《广菌谱》对大型真菌及其他生物的描述加以考证。

《本草纲目》“菜部”有 “木耳”条,其后又有 “桑耳”、“槐耳”、“榆耳”、“柳耳”、“柘耳”、“杨栌耳”等条,两部分实为总分关系。《广菌谱》中的 “木菌”条和 “五木耳”条皆摘自 《本草纲目》“木耳”条中的文字[12];《广菌谱》 “桑耳”条摘自 《本草纲目》 “桑耳” 条[13];《广菌谱》“槐耳” 条摘自 《本草纲目》“槐耳”条[14];《广菌谱》“柳耳”条摘自 《本草纲目》“柳耳”条[15]。木菌,又名木耳、木木需、木土从、木豆寸鸡、木蛾 ,形态上像耳、蛾、 ,无枝叶,生于朽木上,软湿者为佳。 为大贝,《尔雅·释鱼》云:“ ,大而险。”郭璞注:“险者谓污薄。”邢曰丙疏:“此辨贝居陆、居水、大小文彩不同之名也……大而污薄者名 。”[16]按木菌 (木耳)泛指生于朽木上的耳、蛾、贝状大型真菌,应为木耳科 (Auriculariaceae)大型真菌 (如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树上生长的耳状大型真菌的毒性,《本草纲目》认为与树的种类有关:“木耳,各木皆生,其良毒必随木性,不可不审。今货者亦多杂木,惟桑、柳、楮、榆之耳为多。”[17]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五木耳,泛指生长于桑 (Morus alba)、槐 (Sophora japonica)、楮 (Broussonetia papyrifera)、榆 (Ulmus pumila)、柳 (Salix babylonica)五种树木上的木耳科的大型真菌。桑耳、槐耳、柳耳则特指分别生长于桑树、槐树、柳树上的木耳科的大型真菌。

杉菌,《广菌谱》称其生长在老杉树上,形态像菌,任何时候都可以采集到。按 《尔雅·释草》云:“中馗,菌,小者菌。”郭璞注:“地蕈也,似盖;今江东名为土菌,亦曰馗厨,可啖之。”[18]《说文解字》云:“菌,地蕈也。”[19]可知 “菌”的本意为生长在地上的伞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代 《本草纲目》,“菌”字已被用于泛指大型真菌,以上 “木菌”即是一例:生于树木,而非地上;形态像耳,而非伞状。因此,此揣仅知杉菌是生长在杉树 (Cunninghamia sp.)上的大型真菌,可能是梭柄松苞菇 (Catathelasma ventricosum)。

皂角菌 (《本草纲目》作 “皂荚菌”),生长在皂树 (Gleditsia sinensis)上,耳状,不可食。《本草纲目》“皂荚菌”条除了称其 “有毒”外,也无更多相关的生物学特性的描写。据此仅知皂角菌是一种有毒的耳状大型真菌,难以做进一步鉴定。

香蕈,生长在桐 (Firmiana simplex)、柳 (Salix babylonica)、枳 (Poncirus trifoliata)、木具 (Hovenia acerba)树上,菌盖紫色。按香蕈即现代所谓香菇 (Lentinus edodes),陈仁玉 《菌谱》作 “合蕈”[20]。

天花蕈,产自五台山,形态像松花,个头较大,有香气,美味。《菌谱》自序提及 “五台天花,亦甲群 ”[11]。有人主张天花蕈为平菇 (Pleurotur ostreatus)[21],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平菇没有香气;且据明范洪 《滇南本草图说》“天花菌”附图,则 “天花菌”的形态并非侧耳状,而是标准的伞状。笔者已有专文考证,认为 “天花蕈”名称中的 “天花”取自佛经中常见的 “天花”一词,二者的共性在于气味馨香;天花蕈的本来面目并非平菇,而是香杏口蘑 (Tricholoma gambosum)[22]。

《广菌谱》 “鸡土从蕈”、“雷蕈”条皆摘自 《本草纲目》 “鸡土从”条 “时珍曰”部分。鸡土从蕈,产自云南,菌柄高,菌盖伞状,似 “丁”字,味香,云南当地人将其当做地方特产。可知其即现代所说的蚁巢菌属(Termitomyces)的大型真菌,尤其是鸡土从(Termitomyces eurrhizus)。雷蕈,产自广西横州 (今广西横县),味美如鸡土从。雷蕈可能即雷蘑 (Leucopaxillus giganteus),味道鲜美。

舵菜,仅知其生长在航海船舶的舵上。据此可知其并非大型真菌,而是一种附着在船舵上的大型海藻,如浒苔 (Enteromorpha prolifera)和水云 (Ectocarpus confervoides)的藻体能附着于船底,然而具体种类不可考。

钟馗菌,生长在地上,菌盖呈冒状。可知钟馗菌泛指生长在地上的伞状大型真菌。按 《菌类》“钟馗菌”条注云:“李本作 ‘中馗'。”“中馗” 一词出自 《尔雅·释草》:“中馗,菌,小者菌。”郭璞注:“地蕈也,似盖;今江东名为土菌,亦曰馗厨,可啖之。”[18]因此 “中馗”本意即指生长在地上的伞菌,与 《广菌谱》“钟馗菌”条的描述符合。

《广菌谱》“鬼菌”条中的 “鬼盖、鬼伞、鬼屋”,夏日雨后,聚生在墙角,也有的生长在粪堆上,生活史极为短暂,且死亡时 “消黑”。据此可知其为鬼伞属 (Coprinus)的大型真菌;赤色者可能即晶粒鬼伞(Coprinus micaceus);粪堆上所生者应为粪鬼伞 (Coprinus sterquillinus);“消黑”指鬼伞类大型真菌开伞后菌体液化成黑色汁液的现象。《广菌谱》 “鬼菌”条还提及 “鬼笔”和 “马勃”。鬼笔,头如毛笔,紫色,没有和伞菌一样的菌盖。据此可知,此处鬼笔应为深红鬼笔 (Phallus rubicundus)。马勃应为马勃属 (Calvatia)的大型真菌。

竹蓐,生长在竹枝上,鸡蛋大小,有毒。可知竹蓐应为竹生肉球菌 (Engleromyces goetzii)。《广菌谱》还提及 “涌出如鹿角,白色者可食”,此大型真菌应为幼时的细皱鬼笔 (Phallus rugulosus);《广菌谱》又提及李时珍所说的 “生朽竹根节上,状如木耳,或红白色”的竹菰。此 “竹菰”尚不清楚是何物,或许是李时珍误记而绘图者亦发挥想象所致,因为紧接着李时珍又引 《酉阳杂俎》云:“江淮有竹肉,大如弹丸,味如白树鸡”,并判断 “即此物也”。前为耳状,后为弹丸状,可见矛盾。

地耳,生长在丘陵地区,青色。按地耳并非大型真菌,而是蓝藻门念珠藻属的地木耳 (Nostoc commune),形态像木耳,青色,生长在潮湿的土壤上,分布广泛,是一种美味。

石耳,天台 (今浙江天台山)、四明 (今浙江四明山)、河南、宣州 (今安徽宣城)、黄山、巴西 (今四川阆中)边徼、庐山等地有分布,生长在险绝之处,形态像地耳,美味。按石耳并非大型真菌,而是地衣门石耳属的石耳 (Umbilicaria esculenta),为山区常见的美味。

葛乳,名山有分布,赤色,质脆。按葛乳并非大型真菌,而是蛇菰属的多年生寄生肉质草本植物蛇菰(Balanophora japonica),常为黄褐色,有时红色,又称葛蕈、葛花菜,常被误认为是一种大型真菌。

综上所述,《广菌谱》实际共记载大型真菌19种 (类):木菌、五木耳、桑耳、槐耳、柳耳、杉菌、皂角菌、香蕈、天花蕈、菰蕈、羊肚菜、鸡土从蕈、雷蕈、钟馗菌、鬼菌、鬼笔、马勃、竹蓐、 菌;非大型真菌4种:舵菜、地耳、石耳、葛乳。

《广菌谱》的内容摘自 《本草纲目》“菜部”中的 “芝木而类”部分,因此没有原创价值。按照 《菌类》(《广菌谱》的原型)自叙,其目的乃在于 “稍为标出以佐句阝厨之调”,与南宋陈仁玉 “欲尽菌之性而究其用,第其品作 《菌谱》”[11]的用意相比则较为逊色。然而 《广菌谱》将 《本草纲目》“菜部·芝木而类”中的大型真菌 (潘之恒认为全属大型真菌,但事实并非如此,见上文)除芝类外悉数摘出,自成一类,能够引起人们对大型真菌的重视。之恒在 《亘史钞》中将其所摘抄的文字命名为 《菌类》,可见他认为舵菜、地耳、石耳、乳也是大型真菌。这固然是时代的局限使然,但是即便今日也有很多人难免会重蹈他的覆辙。所以在研究古文献中的生物时,一味苛责古人的做法并不可取。《广菌谱》虽非原创,却上承南宋陈仁玉的 《菌谱》,下启清代吴林的 《吴蕈谱》,可以说是潘之恒所辑录的一种研究古代大型真菌的专著。

校勘记

①“木菌”,亘史本无此及下文诸标题。

③“生”,亘史本作 “止”,非。

④文中 “木需” 字,亘史本均作 “木需”。

⑤“木豆寸”,古今本、图考本作 “树”。按 “木豆寸” 为 “树” 之异体字。

⑦“暴”,古今本、图考本作 “曝”。按 “曝”为 “暴”之异体字。

⑧“惟”,古今本、图考本作 “唯”。按 “唯”为 “惟”之异体字。

⑨“木豆寸”,古今本、图考本作 “树”。

[10]“亦名”,亘史本作 “名亦”,非。

[16]“杉菌”,群芳本、授时本无。

[18]“采”,群芳本、授时本作 “扌采”。按 “扌采” 为 “采” 之异体字。

[19]“皂”,群芳本、授时本作 “白十”。按 “皂” 为 “白十”之异体字,今为通行字。

[21]“皂”,群芳本、授时本作 “白十”。

[22]“木豆寸”,亘史本、群芳本、授时本、古今本、图考本作 “树”。

[23]“木耳也”,群芳本、授时本缺。

[25]此处两 “从” 字,古今本、图考本作 “从”。按 “从” 为 “从” 之异体字。

[26]“字从草从覃……覃延之意”,授时本缺。

[27]“天花蕈” 三字,群芳本、授时本无。

[28]“於”,群芳本作 “于”。

[31]“於”,群芳本作 “于”。

[32] “采”, 授时本作 “扌采” 。

[34]“鸡”,亘史本、 群芳本、 古今本、 图考本作 “奚隹”。按 “奚隹” 为 “鸡” 之异体字。

[35]“鸡”,亘史本、古今本、图考本作 “奚隹”。

[36] “奚隹土从蕈”, 群芳本、 授时本缺。

[37]“丁”,古今本、图考本作 “下”。按 “下” 字非。据该条,云南土人采集鸡土从作为地方特产,可见重视;虽然“气味似香蕈,而不及其风音员”,但“雷蕈”条称雷蕈“作羹甚美,亦如奚隹土从之,其价并珍”,可见作者对奚隹土从评价很高,并非下等。之所以称之为“丁蕈”,是因为这类大型真菌菌盖较薄,开伞后菌盖通常与菌柄呈垂直关系,从侧面看像“丁”字。

[38]“脚”,说郛续本作 “月去阝”,非;亘史本、群芳本、授时本、古今本作 “脚”,据改。

[39] “采”, 授时本作 “扌采” 。

[40]“寄远”,群芳本、授时本缺。

[41]“气味……风音员”,群芳本、授时本缺。且群芳本、授时本 “以充方物”后增附数十字,删。

[42]“雷蕈”,群芳本、授时本无。

[43]“遇”,说郛续本作 “过”,非;亘史本、群芳本、群芳本、古今本、图考本作 “遇”,据改。

[44] “采”, 授时本作 “扌采” 。

[45] “奚隹”, 授时本作 “ 鸡” 。

[47]“舵菜”,群芳本、授时本无。

[48]文中 “盖” 字,古今本、图考本皆作 “盖”。按 “盖” 为 “盖” 之异体字。

[49]“鸡”,亘史本、古今本、图考本作 “奚隹”。

[50]“李本作中馗” 在亘史本中为注语。

[51]“晒”,古今本、 图考本作 “日丽” 。按 “晒” 为 “日丽” 之异体字。

[53]“竹蓐”,群芳本、授时本无。

[55]“着”,说郛续本、亘史本作 “着”;群芳本、授时本、古今本、图考本作 “著”。

[56]“鸡”,亘史本、群芳本、古今本、图考本作 “奚隹”。

[57]“似”,群芳本、授时本作 “如”。

[58]“又曰”,亘史本作 “云”。

[59]“木豆寸”,亘史本、古今本、图考本作 “树”;群芳本、授时本缺。

[60]“惟”,古今本作 “唯”。

[62]“乃鸟名”,授时本缺。

[63] “疗虫尤虫虫虫有效”,群芳本、 授时本缺。

[64]“州”,群芳本作 “洲”,非。

[66]“丘”,图考本作 “邱”。

[67]“宀取”,古今本、 图考本作 “最”。按 “宀取” 为 “最” 之异体字。

[68]“洗”,说郛续本作 “先”,非;亘史本、古今本、图考本作 “洗”,据改。

[69]“於”,说郛续本、古今本、图考本作 “如”,非。

[70]亘史本 “葛乳” 条位于 “香蕈” 条后。

[1]汪效倚.潘之恒曲话.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343-368

[2]郑志良.潘之恒生平考述.文献,2000,(3):190-199

[3]郑志良.潘之恒与曲家的交游考.古籍研究,2000,(2):53-57,79

[4](明)陶王廷.说郛续.清顺治三年宛委山堂刻本

[5](清)汪灏等.广群芳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清)鄂尔泰 等.授时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清)陈梦雷 等.古今图书集成.清雍正六年武英殿铜活字本

[8](清)吴其氵睿.植物名实图考长编.1919年山西官书局补修重印本

[9](明)潘之恒.亘史钞.浙江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

[10](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1712-1723

[11]芦笛.《菌谱》的校正.浙江食用菌,2010,18(3):54-59

[1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1712

[13](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1714

[14](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1715

[15](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1716

[16](晋)郭璞 注,(宋)邢丙曰疏.尔雅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2:2641

[17](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1713

[18](晋)郭璞 注,(宋)邢丙曰疏.尔雅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2:2629

[19](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书店,1992:36

[20]芦笛.《菌谱》的研究.浙江食用菌,2010,18(4):50-52

[21]陈士瑜.中国食用菌栽培历史初探.微生物学通报,1983,(5):224-226

[22]芦笛.“天花蕈”名实考证.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1,28(3):22-25,29

[2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书店,1992:33

猜你喜欢

群芳菌类本草纲目
爱上《本草纲目》 不只因为健身操
咏 梅
菌类蔬菜交叉种植一地双收
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Total Flavonoids of Chrysanthemum and Medicated Serum on Castrated Dry Eye Animal and Cell Models
Silkworm Extract Ameliorate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tects Pancreatic β-cell Functions in Rats
Fabrication of A Folic Acid-Modified Arsenic Trioxide Prodrug Liposome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鸭兰
咏梅诗
评《农产品物流》
在雨后,与菌有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