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

2012-08-15辉,丰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培育民族精神

张 辉,丰 雷

(1.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3;2.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论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

张 辉1,丰 雷2

(1.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3;2.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给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新媒体视域下,要确立创新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径,提升大学生民族精神素养。

新媒体;大学生;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不仅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营养,而且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素养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状况的重要环节和尺度。

在新媒体时代,怎样充分把握新媒体的特点和规律,利用新媒体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素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时代课题。

一、新媒体的含义及特征

(一)新媒体的含义

何谓“新媒体”?这是一个中外学界众说纷纭的话题。英国学者理查德·豪厄尔斯说:“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静候作者对新媒体的论述。”[1]

杨继红在《谁是新媒体》一书中对目前学界新媒体定义做了归纳,大体可分为“传承论”、“相对论”、“规模论”、“互联论”、“数字论”、“多维论”“一言难尽论”等。[2]

笔者认为,《Online》杂志给新媒体下的定义很好地说明了问题:所有人对所有人进行的传播(communications for all,by all)。具体来说,新媒体就是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其基本类型可分为网络新媒体、手机新媒体和数字电视新媒体。

(二)新媒体的特征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交互性和即时性

交互性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是点对面、一对多的,传者与受者之间、受者彼此之间的交互性差,而新媒体使点对点、一对一的传播成为可能,传者与受者、受者彼此之间形成广泛的、去中心化的自由的交互关系。另外,交互性还表现在信息的发出者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多方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使得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传统媒体具有出版和播出周期,传递速度受制于交通手段和发行环节,新闻更新是按天计算的;而网络传播的载体是光纤通讯线路,瞬间可达世界任何地方,新闻更新是按秒计算的。传统媒体需要制作周期,有截稿时间的限制;而网络新闻则不受此限制,新闻稿件可以随到随发,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所发生的一切。

2.自主性和参与性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传播者处于控制地位,受众很少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在新媒体时代,媒体使用者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媒体。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就决定了新媒体的使用者获得信息的方式是主动的、个人的。广大民众通过新媒体,可以通过制作草根新闻、参与论坛讨论等方式参与到公共事物中。

3.信息内容的海量繁杂和多元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连接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网上的信息无所不包,信息量可以达到无限。新媒体在空间上的开放性导致了新媒体传播地域的全球覆盖,既可以容纳世界各地的信息,又可以使超越主权国家传统国界的信息交流日益便利、迅捷,国际间流通的信息量日益增多,内容日益繁杂,受众面日益扩大,多元的价值观并存。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以其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为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提供了新的环境和良好的机遇。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影响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信息发布失控、人际关系脆弱、西方文化霸权强化也给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面临的机遇

1.新媒体增强了民族精神培育的吸引力

新媒体技术信息容量大、资源丰富、覆盖面广、传输快捷和互动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与传统媒体技术相比有着根本性的跨越。借助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通过电子邮件、BBS、聊天室进行双向交流,采用互动式教育方式,可以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传统“说教”为自由浏览,使受教育者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和互相交流,有利于教育效果的提高,增强民族精神培育的吸引力。

2.新媒体增强了民族精神培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新媒体时代,手机短信、博客、网络论坛以其灵活、快捷的特点,日益成为一种崭新的民族精神培育的载体并显示其独特优势。新媒体能够更为方便和快捷地发布更具个性化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通过文字、语言、图片或者相互交流等方式,把教育内容迅速传递给受教育者,而不必局限于时间和空间,极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使民族精神培育更直接、更深入。

3.新媒体使大学生开阔了自身发展的视野

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必须以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为前提,但大学生在传统媒介环境中,信息获取渠道是有限的,而新媒体的出现,使他们看到了校园之外的世界,感受到了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前进,一些社会的热点问题信息都可以从新媒体中获得,这无疑有利于大学生们开拓信息获取的渠道,增强对社会发展的认同。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面临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美国一位学者指出:在中国面临的各种危机中,核心的危机是“自性危机”,“中国正在失去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中国性”。[3]这种“自性危机”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认同的危机。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民族认同感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和弱化,使我国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1.新媒体使大学生的民族价值观弱化

民族价值观是民族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凝聚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文化的影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网络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国家依托强势经济和科学技术手段,把西方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向外扩张和传播,对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形成冲击。正如约瑟夫·奈指出的:“我们通过吸引力而不是强制力获得我们所想要的东西的能力。当其他国家也希望产生我们所希望的结果时,我们就可以用比使用强制力少得多的代价得到他。”在多元文化的空间中,部分大学生经受不住西方价值观的诱惑,对自己的祖国、民族、民族精神缺乏信仰。

2.新媒体使民族精神培育模式受到挑战

从内容上看,传统的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具有平面性的特点,静态内容居多,相对比较狭窄,但针对性强。培育内容与培育目的具有一致性、趋向性,培育者可以根据既定的培养目标和方案选择相关培育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培育。然而,在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就需要立体化、动态化,需要与时俱进。

从方法上看,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座谈、讨论、谈心、社会实践等传统的民族精神培育的基本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在新媒体时代,提高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的科技含量,大胆借鉴和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最新的管理办法,使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信息化和现代化是新媒体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新媒体使民族精神培育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受到挑战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大学生和高校教师以及他们所依赖的原有教育制度环境已严重滞后,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民族精神教育工作缺乏前沿认知。同时,在新媒体时代,教育者往往处于信息劣势的境地,而且还存在新媒体技术意识淡薄、网络技术水平差、缺乏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观念更新不够等不足之处。

三、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径分析

在新媒体时代,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自觉成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倡导者、示范者和推动者,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媒体环境下,培育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设主题网站,培养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深厚感情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交流、掌握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平台。目前,大学生是数量最多的网民群体,课余上网是绝大多数学生业余生活的首选。现在的互联网上,信息庞杂,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建立高质量、大容量、有吸引力的主题“红色网站”,增强我们在网上的正面宣传的影响力,努力掌握这一舆论宣传的主动权。

首先,政府应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建立各级各类网络宣传机制。鼓励国办或民办网络信息传播产业大力开发本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资源,加大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扶持它们进入国际网络文化市场,抢占舆论阵地,逐步建立中华民族的传播基地。也可依法允许民间网络文化团体积极建立网络文化产业信息库,扶持它们建立各种信息网站和平台。同时,要依法允许和扶持国内各类网络文化产业集团和国内传统三大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组建各种网络文化的宣传网站、网点,出版发行报刊、优秀影视作品,进入网络市场。[4]

其次,研制、开发民族精神培育软件。这类软件产品应涵盖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果的主要内容。如开辟网上宣传中央重大决策的“专题”,直播体现和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如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等;利用网络“论坛”和“网上聊天室”讨论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制作爱国主义题材的FLASH动画片;利用重要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各类有组织的活动,使大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引导中接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

(二)通过社会实践和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增强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向心力

民族精神的培育,不仅需要理论课的学习,更需要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能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国情,增长见识接受教育,增进大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民族情感。多媒体时代的社会实践即可以采用传统的社会实践形式,如参观革命纪念地、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深入工矿企业进行采访等,也可以采取网络实践课的形式,创造虚拟的环境,进行民族精神教学。如以网络为平台,模拟抗日战争的重大事件如9·18事变等,在教学中,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一个历史角色,虚拟地参与到这些历史事件中,促进学生更真切地感受这些历史事件。[5]这样,可以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认识国情,增长见识接受教育,增进大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民族情感。

充分发挥典型的作用,让广大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直观感受从典型事例或人物中焕发出来的民族精神,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形式。比如,由中央文明办等单位联合开展的评选和表彰全国道德模范活动,评选出了“助人为乐模范”、“见义勇为模范”、“诚实守信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孝老爱亲模范”,这些模范人物和他们的先进事迹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对引导全国大学生学习道德模范、提升道德水平、凝聚道德力量有着重大意义。

(三)开设经典课程,使大学生正确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

在新媒体时代,进行网络建设固然重要,但是开设经典的课程,仍然是在当前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高校可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类的课程,邀请校内外专家开设人文讲座,开展系列经典研读活动,使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认识中国古代、近现代及当代的国情,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高校也要通过开设西方文化、西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相关课程,引导大学生树立开放的文化心态,积极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引导他们以放眼全球的宽广视野,正确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1]理查德·豪厄尔斯.视觉文化[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2.

[2]杨继红.谁是新媒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4-25.

[3]李慎之,何家栋.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M].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148.

[4]王旭明.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着力点[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5).

[5]王太重,等.应用网络技术提高大学生民族精神教学的效果[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

G641

A

1008—3340(2012)02—0040—03

2012-04-01

*本文为2011年度山东省社科联科研课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状况调查研究”(项目号:11-ZC-WH-02)阶段性成果之一。

张辉,女,山东轻工业学院讲师,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

丰雷,男,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副研究馆员,硕士。

猜你喜欢

培育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多元民族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