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课堂轻微不当行为矫正策略

2012-08-15杨俊伟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矫正语言课堂

杨俊伟

(大连教育学院 小学教师教育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1)

学生课堂轻微不当行为矫正策略

杨俊伟*

(大连教育学院 小学教师教育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1)

学生轻微不当行为会干扰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师可以采取非语言暗示、间接的语言干预和直接的语言干预等方法进行矫正。在矫正学生不当行为过程中,应坚持预防性、及时性、针对性和适度性等原则。

不当行为;矫正;策略;原则

一、学生课堂轻微不当行为的界定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行为“是一个机体的机能中用以作用于外界或和外界打交道的那个部分。”[1]《辞海》中对“行为”的解释是有机体外现的活动、动作、运动、反应或行动。这里所说的行为,既包括人的行为,也包括动物的行为。就人来说,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是人的心理、意识参与外部活动时其表现的组合。心理、意识是行为的内部基础,活动、行动是行为的外部载体,行为是心理、意识、活动、行动的表现与结果。

不当行为,就是不符合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行为。学生不当行为,就是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行为。学生课堂不当行为,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影响自己或他人正常学习的行为。学生课堂轻微不当行为就是负面影响较小的行为。一种情况是其不当行为只影响自己的学习,如走神儿、溜号、打盹、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玩玩具等;另一种情况是其不当行为只影响到个别学生的学习,如两个学生间小声讲话、传纸条、挤眉弄眼等。

二、学生课堂轻微不当行为的矫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希望学生能集中精力投入学习,但有的学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不当行为,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自己或其他同学正常学习,教师如果无视这些情况,小问题就会演变成大问题,直至教师无法掌控课堂,正常教学无法进行。因此,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轻微的不当行为时,教师就要及时采取措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

1.非语言暗示(体态语言或肢体语言暗示)

美国心理学家方伯特的“体态效应”研究表明:人获得信息7%来自文字,38%来自语言,55%来自体态语言。[2]81由此可见,非语言暗示的作用尤为重要。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再也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能捕捉到一切细微的事情。”[3]61孩子对教师的观察有其独特的敏感性。

利用面部表情。罗曼罗兰说过: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3]61教师的脸孔,是放大了的晴雨表。对学生的不当行为皱一下眉,或者一下子由微笑转为严肃,都可以表示你对其行为的否定。有时教师仅仅用一个惊讶或迷惑的表情来暗示你很惊奇地看到这样一名好学生也会扰乱课堂,学生就会终止其不当行为。

眼神交流。眼睛是沟通师生心灵的窗口。学生都希望老师能关注到自己,他们需要教师给出一些暗示以表明教师已经意识到了他们在班里的存在。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确保教师与每个学生进行眼神交流。在讲话时,教师要扫视整个教室,并注视每个学生的眼睛。要避免飞快瞥视全班或从学生的头上方看过去。

一些学生自制力较差,坚持不了太长时间,有的学生便会做起小动作来。对于这一点,眼神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若是当场予以口头制止或呵斥,全体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和教学的中断将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对于有轻微不当行为的学生,教师的眼睛要及时地捕捉到他,一边讲课,一边态度坚决地盯着他,表示你的不满和责备。这种坚定的眼神应该让他明白,老师已经察觉到了一些可疑的或不恰当的行为,直到这种行为终止为止。

不易察觉的手势语。手是会说话的工具,教师应充分发挥手势的表达功能。有时要终止学生的不当行为,只需一个细微的手势,如将手指放在嘴上或轻轻摇头。在多数情况下,学生会明白他们正在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或者正处在不当行为的边缘。这样,教师就可以不费气力地暗示学生:这种行为应该马上停止。

“接近”学生。使用“接近”的方式来控制。当用眼神无法终止学生的不当行为时,可以直接走近那个正在扰乱课堂的学生。一般来说,学生看到老师走过来,都会终止其不当行为。

2.间接的语言干预

间接的语言干预,是教师在发现学生存在不当行为时,不直接指出其错误,而是利用语言使其把注意力转到学习上来。这样做的好处是:

维护学生的自尊。学生没有受到教师的直接批评,但由于教师的善意提醒而终止其不当行为,既改正了错误,又没有在同学面前丢面子,学生会感激教师的提醒而更专心于学业,良好的师生关系也逐步建立起来。

保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间接的语言干预只是教师的简短提醒,有的甚至不漏痕迹,不会因此中断教学,这样既纠正了学生的不当行为,又能使教学顺利进行,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间接的语言干预的主要做法有:

点名。当发现学生有不当行为或者是有这样的倾向时,教师可以叫这个学生的名字,让他起来回答一个问题。当然这个问题最好是适合他的,他能够很顺利地回答上来。当学生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到你所讲内容上来的时候,即使再简单的问题,他也可能回答不出。这时教师最好不要揭穿他,让他坐下,继续思考或是听其他同学怎样回答。这时学生会知道你是在提醒而不是在羞辱他,他会终止其不当行为而专心学习。

把学生名字加入到课堂里。当发现学生有不当行为时,可以通过将他的名字用于某个故事或问题的方法让他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有时不良行为是厌烦和缺乏参与的标志,一个促进参与的简单方法可以使学生重新回到学习中来。

开展一项新活动。学生长时间进行一项活动时,可能会产生厌倦。这时一些学生就会游离于该活动之外,不当行为就容易发生。当教师发现这一倾向时,可以适时地开展一个新活动,把学生注意力转移到新活动中来,学生不当行为就可消灭在萌芽状态。

使用小幽默。林语堂先生说“幽默是人类心灵的花朵”[5]62,教师的幽默则是教学的得力助手。教师的幽默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和谐融洽,可以向学生们表明你是能够接受课堂中有趣的一面的,为学生稍显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亮色;也可以使学生较容易接受教师的提醒或批评,拉近师生关系。比如有位老师在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时,幽默地说:“我发现我的课真好,还有催眠作用呢!”学生们都会心一笑,打瞌睡的同学也精神起来,重新投入学习之中。

使用“我信息”。“我信息”(I-messages)表达法是当前美国中小学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是一种不直接下命令而能提示得体行为的方法。通常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教师用非责备、不下定论的方式来描述不能接受的行为。第二步是讲出对教师的切实影响。第三步就是讲出教师对这种切实影响的感觉[4]。如:“当你把拖布放在教室门口的时候,我就会被它绊倒,我也害怕会摔断腿。”这种表达方式能够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感觉自己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从而改变其不当行为。

对学生提出希望。对学生的不当行为,教师要在引导中给予关爱,指正中包含鼓励。教师可以采取这样的表述方式:你……做得很好,但如果……的话,老师(或我们大家)就会更喜欢(或满意)了。如学生插嘴时,可以这样对他说:“你回答得很好,但如果你在说之前举一下手的话,我们都会更愿意听你说。”这种“三明治”式(两个表扬夹一个批评)的表述方式既婉转地表达了教师对其不当行为(不举手就插话)的否定,也对其提出了希望,指出了他今后努力的方向。

3.直接的语言干预

命令。当非语言暗示无法起到作用时,教师可以采用直接的命令方式终止其不当行为,让学生参加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这样做时一定要心平气和但须直截了当。如果可能,你还应该小声同他们讲话,以免其他学生受到干扰。

提醒规则。提醒学生注意他们正在违反的课堂规则或程序。教师可以指着《学生行为守则》,问学生是否能做到上面的要求,也可以要求学生陈述自己的行为并说出哪些规则或程序被他们忽略了。

在适当行为或接受惩罚间给出选择。给学生以这样的警告:要么改正不当行为,要么继续不当行为而接受处罚。这种表述不仅警告学生如果继续有不当行为就会受到处罚,同时也强调学生们在行为表现上是有选择权的,而且实施的惩罚并不是毫无原因的。如有学生在自习课上讲话,教师可以这样对他说:“你要么保持安静,要么就会在接下来的活动课中失去踢球的机会。”要通过剥夺他参加部分活动的机会让他意识到不遵守规则只会失去机会,不会增加机会。

三、矫正学生课堂轻微不当行为的原则

在矫正学生课堂轻微不当行为时,教师应坚持如下几个原则:

1.预防性原则

扁鹊在回答魏文王询问其三兄弟谁的医术最高时说:我大哥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医术最高;我二哥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医术次之;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医术最差。教育学生与治病救人是一个道理,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最好的教师会在学生可能出现不当行为之前就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所以教师最好成为预防员,而不是救火队员。教师要预防学生不当行为的发生,应该做好这样几件事:

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对每个学生的脾气秉性、性格特点了然于胸,对哪个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不当行为心中有数,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学生没有发生不当行为的机会。

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深入的思考。要对教学过程有不同的预设,在哪一教学环节学生会有什么反应,哪些时段学生容易产生不当行为,会产生哪些不当行为,教师课前都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并采取相应的办法预防学生不当行为的发生。

教师要及时强化学生的正当行为。教师可以用简短的语言、丰富的肢体语言肯定学生的正确行为,明确表示教师欣赏和鼓励哪些课堂行为,从而会大大避免学生不当行为的发生。

2.及时性原则

尽管教师采取了许多预防性措施,但学生的不当行为仍会或多或少地发生。这时,教师就要平静和迅速地对问题做出反应,及时纠正学生的不当行为,不要使学生不当行为的“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教师如果能平静而迅速地对学生不当行为做出反应,那么其余学生也会因此改善自己的行为方式。

3.针对性原则

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不当行为,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矫正策略。这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灵活掌握矫正不当行为的操作策略。这样教师的矫正办法才能为学生所接受,而只有被学生接受的教育,才能改变学生的行为。

4.适度性原则

学生轻微不当行为只是影响自己或周边一两个同学的学习,教师的纠正以不干扰其他学生学习为宜,也就是说教师处理问题时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应比要去处理的问题更大,但实际情况却是一些教师在试图纠正学生问题时又制造出更多的问题来,这样就无法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也无法达到行为矫正的预期效果。

[1]章益.新行为主义学习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267.

[2]赵国忠.透视名师课堂管理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3]徐希红.体态语言的奥妙[J].人民教育,2011(20):61.

[4]卡罗尔·西蒙·温斯坦,安德鲁·J·米格纳诺.小学课堂管理[M].3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63.

Strategies for Correcting Students’Minor Misbehaviors in Classroom

YANG Jun-wei
(CenterofPrimarySchoolTeacherEducation,DalianEducationUniversity,Dalian116021,China)

Students’minor misbehaviors will disturb teachers’teaching process.Teachers can use non-verbal implication,indirect verbal interference and direct verbal interference to correct.While correcting,teachers should stick to the principles of prevention,timeliness,relevance and moderation.

misbehavior;correct;strategy;principle

G424.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388X(2012)01-0031-03

2011-11-22

杨俊伟(1968-),男,吉林九台人,中学高级教师。

阅文]

猜你喜欢

矫正语言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语言是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矫正牙齿,不只是为了美
矫正牙齿,现在开始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