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012-08-15刘锦

关键词:介词主语汉语

刘锦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刘锦

比较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表现对翻译的影响,以更好地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从而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中西方思维方式;语言;思维;翻译

语言是人类交际沟通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思维的外壳,语言和思维相辅相成,思想造就了语言,而语言则是提供表达和沟通思想的最佳工具。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翻译只是不同语言之间的简单转化,实际上,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活动。语言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思维的转化过程,是大脑从语言到思想再到语言的传输过程。语言和思维模式的差异必然产生不同语言形式,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不同思维模式的特点,分析在其在语言上的表现形式,为准确翻译提供理论基础。

一、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具象思维也叫形象思维,是个体对其意识中的物象资料进行有目的加工的操作活动。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概括的反映的过程。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形式的思维活动在不同的国家同时存在,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不同的民族在两种思维模式上有自己的选择偏好。一般来说,中国人有发达的具象思维,而英语系民族则偏重抽象思维的发展。

(一)从汉字和英文字母来看

我们从汉字和英文字母的变化和发展入手来说明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和英格兰人的抽象思维。中国文字是象形字,通过外部形式表达意思,中国最早记事方法是绳结法,后来通过在石头上画画来记录东西。例如“人”字,就像一个人两腿分开站着。“口”字,就像人张开的嘴巴。英文字母的最初来源也是始于图画。人类原始的象形文字的思维模式相似性,是人类语言的共同出发点。但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大多转向语音拼字法,以英文字母或字代表发音,字母本身并没有意思,如英文单词“man”、“mouth”并没有象形的功能。英语词汇体现了人类抽象思维的结果。

(二)从汉英词汇表达的意义来看

汉语词汇的意义直接而具体,注重感官感受。如:纸币(note)和硬币(coin)。 在中国,“币”意味着金钱,硬币是坚硬的,而纸币相对柔软,其外观和感觉更像纸。中国文字的图像表达非常生动,物体的形状、材质都能明确地表现出来。而英文翻译大多只传达源词的意义和功能,不保留图像。对儿童或低学历的人来说,图像更有助于人们理解的汉语词汇的含义,而英语的意义却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

(三)从中国成语和英语习语来看

中国人喜欢用具体的形象来描述抽象事物和现象,或表达自己的感情与思想。下列成语就是很好的例子:“哭笑不得”,直译为“Not know whether to laugh or cry”实际的意思就是:to find oneself in a distressing or impossible situation.汉语成语的含义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很容易理解。然而,英语成语大多来自典故、圣经故事、寓言或文学作品,人们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或猜测它们的含义,除非他知道成语的来源。例如,“an apple of discord”,直译为“纠纷的苹果”,出自荷马史诗Iliad中的希腊神话故事,不和女神厄里斯丢下的那个苹果,不仅成了天上三位女神之间不和的根源,而且也成了人间两个民族之间战争的起因。

(四)从中英文词的用法上来看

中英两国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选词。中国语言喜欢具象的名词,而不是抽象名词。然而在英语中,抽象名词的应用更为广泛。举例来说,Wisdom prepares for the worst;but folly leaves the worst for the day it comes.其中“Wisdom”和“folly”指“智慧”和“愚蠢”两个抽象名词,它代表一种人、物或现象的意义,文辞简洁,具有抽象思维。然而,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这些抽象名词所传达的概念必须加以具体化,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书面的表达。所以应翻译为“智者防患于未然,愚者临渴掘井”

二、本体型思维与客体型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中,哲学家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以及人类对自然界规律的把握。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们的信念中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思维模式。而英语系的人强调自然物体是重要的观察和研究对象,认为人类是有能力用自己的智慧与知识去控制和征服自然的,从而形成了客观的思维模式,把目标世界的观察、分析、推理作为研究中心。反映在语言表达上,本体型思维的中国人更喜欢运用有灵主语与主动语态,而客体型思维的英语语系则常用无灵主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并重。

(一)英语中的无灵主语与与汉语中的有灵主语

从有无生命角度划分,主语可区分为有灵主语(animate)和无灵主语 (unanimate)两类。无论汉语还是英语,运用有灵主语都是句子常用的表达方式,但是在无灵主语的应用中,相比而言,英语表达中更常使用。这归根结底是本体型思维与客体型思维的差异造成的。英语在句子结构常用"Inanimate subject+animate verb",即“非灵主语+有灵动词”。而汉语则常用“animate subject+animate verb",即“有灵主语+有灵动词”。例如:A good idea suddenly came to me.用汉语表达则为:我突然想出一个好主意。

(二)英语中的语助词与汉语中的有灵主语

英文中有两个语助词应用非常广泛,一个是“it”,一个是“there”。 当用做导词时,它们实际上没有意义。例如:It is last week that we had the party.其中,“it”并不翻译,整句翻译为:我们是在上个星期举行的聚会。 There are five people in my family.“there”在其中也是语助词,这句话翻译成汉语应为:我家有五口人。

(三)汉语中的主动语态与英语中的被动语态

汉语句子表达常用主动句型,而英语表达则常使用被动句型,常用“it”做主语,如"It is believed...It is said...It is reported..."汉语句子中更多以人为主语,而不常用“it”这种模糊代词,中国人更习惯以人来计划或争取物,人的行为当然由人来执行,正因为如此,其在句子中要指出行动的报告者,即使主语人称不明确,也要以“有人”、“大家”、“人们”来表示。在中国,如果主动句和被动句都有可能使用的话,中国人更喜欢使用主动句,而在许多情况下,英语句子结构却喜欢用被动语态。如:These products are sold well.翻译成汉语则为:这些产品很畅销。

三、动态思维与静态思维

英汉比较研究发现,英语和中文的另一个显著区别,就是英语喜欢静态描述,而汉语喜欢的动态描述。也就是说,英语通常用名词、动名词、介词和其他手段取代动词和表达行动的意义,而中文则偏好动词表达意义。这种差异当然也反映在语言和思维模式上,比如,中国人会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内容,但英语系的人却与此相反。由于这个原因,中国要特别注重生动、具体的动态描述,但英语则用暗示和抽象静态描述。

(一)名词化是英语中的常见现象

名词在句中被广泛地使用。在英语中,名词通常取代动词来表达口头的概念。换句话说,名词是用来描述的动作、行为、变化和状态。名词能使句子简洁和静态,且可避免行为者的参与,从而产生含蓄和间接句子,这符合英语系人的表达习惯。例如: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is a long-term project.该句用“education”这个名词来代替动词,翻译出来就是:教育儿童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二)英语中的介词优势

英语中多用名词,名词与名词之间常用介词连接,名词与动词、形容词等也需要介词连接,从而形成了介词优势。英语常以介词短语替代动词短词,使英语的静态倾向更为明显。例如:We are going to travel by train.“by+train”介词与名词相结合,组成介词短语,弱化动词。句子翻译成汉语则为:我们打算坐火车旅行。

(三)英语中用形容词或副词表达动词的意义

英语的静态表达,不仅限于名词的大量使用和介词。许多形容词和副词,也可以用来表示汉语中动词的意义。例如:John was very helpful.这里面用“helpful”动词的同源形容词表达动词的意义。句子翻译为:约翰帮了很大的忙。

(四)动词连用是汉语的常见现象

动词在汉语中占尽优势,因为中国人强调形象化和具体的动态描述,喜欢以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内容。同时,汉语不需要大量的词缀变化,所以使用起来更为方便。例如:他想办法摆脱了困境。句子翻译为:He thought his way out of the dilemma.

(五)动词短语可在汉语句子中充当各种成份

汉语动词和动词短语充当句子的任何成份,而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变化。这使得动词在汉语句子中自由和频繁变动和出现,显得汉语句子处处都是动词了。例如: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句子翻译为:Revolution is not adinner party.

(六)汉语动词可充当助词

汉语中动词往往是重复和重叠的,加上排比或强调,加强对汉语句子的动态表达。英语动词很少重复或重叠。在许多情况下,英语动词甚至可能省略,而这些省略的动词,如果用汉语句子表达,可能会被强调。因此,汉语动词优势更为明显。例如:要吃有吃,要穿有穿。

句子翻译为:You will have enough to eat sufficient to put on.

[1]季清芬.中西方思维差异在翻译中的影响[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4).

[2]王瑛.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与翻译[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5(2).

[3]Basil Hatin.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Shanghai Foreign Lang.

H315.9

A

1673-1999(2012)06-0153-02

刘锦(1984-),女,湖南邵阳人,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63)助教。

2012-01-11

猜你喜欢

介词主语汉语
学汉语
介词和介词短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介词不能这样用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英语中的虚主语“it”和汉语中的虚主语“他”异同之比较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