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看待社会思潮影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2012-08-15杨敏

关键词:思潮自由主义民主

杨敏

理性看待社会思潮影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杨敏

自由主义、新左派和民主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既有西方思想渊源,也有其现实社会背景。对于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思潮,要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理性分析其影响,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中的指导地位。

社会思潮;学理分析;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紧密,思想影响相互渗透。一种社会精神现象要得以成为社会思潮,则必然是在历史发展的某一时期,掌握了相当部分群体,以致于形成了某种潮流,并冲击了社会上已经形成了的占主导的某种思想,或者对其形成了反冲击,在此过程中社会思潮才有了形成的可能[1]。

一、三种社会思潮分析

社会思潮往往以某种理论或观点为基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理论性是社会思潮区别于社会心理的基本标志之一。社会思潮的理论性具体表现为社会思潮的自觉性、稳定性与系统性,而自发、感染与不稳定的社会心理是构成社会思潮的基础。社会思潮以某一理论体系为基础,往往体现出某种哲学观。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而又是社会思潮的思想观点和精神动力的来源。哲学往往体现出某一阶级或阶层利益与价值层面的诉求,哲学具有阶级性。根据某种思想理论与观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社会思潮可以分为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意识与不占统治地位的非主流思想意识。同样,社会思潮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表现形式,有主流思潮与非主流思潮之分。虽然当今世界各种社会思潮形形色色,但还是表现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意识形态的斗争。

(一)自由主义

从内容来说,自由主义要求经济上推行市场机制,反对计划体制。政治上主张代议制民主和宪政法治,反对个人或少数人专政。伦理上推崇个人价值,反对为抽象目的而牺牲个人。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众多学说思想大都奉自由主义。主张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性表述是:“珍视个人自由而反对国家集权,没有任何主义或学说像自由主义那样警惕和防范强大的国家权力对个人权利的侵犯。”[2]但是,从实质上说,自由主义只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它以自由为最高价值,结果却只是相信资本主义是唯一真正与自由相一致的制度。联系到社会实际情况,自由主义的兴起与成长中的新的资本势力也是有关联的,是它们在为自由主义提供着土壤和资源,鼓舞着自由主义的成长。

(二)新左派

新左派是一种与老左派不同的社会思潮。老左派主要强调阶级斗争,新左派则自上世纪90年代登场,思想内容多来自西方。 梅扎罗斯(István Mészáros)在其新作 《历史时间的挑战与负担: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驳斥了现行资本主义秩序无可替代的观点,认为在向社会主义迈进的过程中,左派必须 “采取攻势”,从理论上为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做出新的强有力的论证[3];著名思想家阿明(Samir Amin)在《我们希望看到的世界:21世纪的革命目标》中指出,要想有效地反抗资本主义,建设我们希望看到的理想世界,必须像马克思曾呼吁的那样,组织一种新的、具有开放性的和可变性的 “国际”[4]; 齐泽克(Slavov Zizek)也在《自然及其不满者》一文中强调,虽然经典意义的工人阶级已不复存在,但在解放政治中,我们仍然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5]。不同于异彩纷呈的国际表现,在国内,新左派较少这种激进主张,而主要表现为质疑或反对全球化进程,批评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和对市场的自由放任态度,并援引后现代理论对理性、资本等现代性问题进行批判。在分析国情时,与自由主义认为中国应在现代化进程上阔步前进相反,新左派则以弊病丛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语境来看待中国问题,所以,虽然思想前卫,语言犀利,却也难免文不对题,从总体上说是缺少建设性的。

(三)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在民主体制内进行社会主义运动。其思想源头为伯恩斯坦、考茨基等“老牌修正主义”。随着西方国家社会党实践上的某些成功,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在2007年,“民主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前途”的观点公开出现[6]。与自由主义相比,民主社会主义不是侧重个人权利,而是侧重群体福利。民主社会主义所体现出的政治纲领、公共政策、治理机制,带有浓厚的社会主义气息,因此在表象上似乎更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然而,民主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的缺陷却在于,它企图不改变资本主义的整体框架,而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有限的国有化和高福利来实现社会主义,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二、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

上述三种社会思潮对人们的观念和信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抽样调查显示,在作为未来国家栋梁的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竟有高达56.2%的人谈不上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而有43.3%的人选择了民主社会主义,有18.7%的人选择了新自由主义[7]。这种状况迫切要求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分析现实和理论上的各种问题,澄清思想迷雾,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认识原理,才能对社会思潮特征进行深入的辨析。深入认识当今社会思潮的基本特征,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多样性社会思潮的引领,加强社会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政政治教育,探索社会思潮的发生发展规律意义重大。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是坚持理论思维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这是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前提。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进步人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群众立场和实践态度,它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是它能够引领社会思潮的内在根据。

(一)逻辑前提批判

西方社会思潮的共同特点即从抽象的个人出发思考问题,从所谓原初状态的预设出发进行现实社会秩序的理论论证。如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尊严,却不考虑个人自由在现实社会中的情形。尽管打着保障个人权利的旗号,为个人维护自身权利提供理论论证和支持,但最后却会变成以对社会资源的竞相占有为最后凭据的自由,即以资本为衡量标准的自由。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所批判过的“形式自由”,其实质却是“有产者的自由”。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自由”是比自由主义的“自由”更具有现实性。就新左派而言,他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维度,但从根本上说并没有很好地延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缺乏应有的现实针对性和用理论联系实际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民主社会主义虽然具有理论上的蛊惑力,却是各种实用主义观点的大杂烩。当我们深入考察其逻辑前提,会发现它仍是从抽象的个人出发的思想,这也导致了它希望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立足于资本主义的整个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改良主义和机会主义策略。

(二)理论立场批判

马克思主义自身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言理论,对于形形色色的所谓维护特殊利益的理论学说和意识形态具有透彻的批判力。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具有深刻的剖析力。在各种社会思潮冲击下,青年学生、普通群众之所以会被迷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还不够,缺乏进行理论分辨的科学方法和坚定正确的价值立场。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有着发自内心的认同和信仰,对当代流行思潮和文化有着透彻的了解和清晰的分辨,那就能不被表面的理论演绎所迷惑,就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批判

在学术界和思想界,一些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长期存在着“唯我独尊”的倾向,只是简单地将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视为对立面加以排斥,加以否定。这种消极的应对,外在地体现为对待新思潮的视若无睹态度,内在地却意味着对传统马克思主义进行脱离实际的僵化理解和片面解读。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伊始就是在应对各种思潮的侵袭中发展成熟起来的,从来不存在一个对同时代社会思潮无动于衷的马克思主义。全面分析、深刻把握、在批判中实现超越,才是马克思主义对待其他各种理论思潮冲击的正确态度。基于这种态度,我们就能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和魅力。

三、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与发展成就引领社会思潮

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与发展成就引领高校社会思潮,必须立足当前高校和社会实际,加强引领高校社会思潮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大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高校师生思想引领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拓展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影响力。

首先,以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满足人们的利益需求。不同社会思潮代表着不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人们接受、参与某一思潮,也不只是出于纯粹的思想认同,利益动机明显增强,支持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思潮是否合乎自身的利益诉求[8]。要发挥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魅力,需要我们更好地发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在高校,要特别注意一些社会思潮往往以师生利益代言人的面目出现,针对高校师生普遍关心热点、难点问题发表意见,以契合高校师生的心理需求和利益诉求,其实质是削弱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其次,巩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话语权。要结合实际,切实关注、考虑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精神状况、心理愿望,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期待和要求。就马克思主义的本性而言,如果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其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失去其存在的意义。高校社会思潮流行的焦点即话语权争夺。一些社会思潮的代表人物通文章、博客、学术报告等方式积极介入社会热点问题讨论,力图扩大自己的声音和影响,引导人们接受自己的观点,并试图介入和影响现实[8]。如新自由主义、新左派等思潮针对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市场经济管理等问题,积极发表不同意见,提出各自的主张,试图影响国家政策调整。

第三,立足高校实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融入到党员干部教育、领导班子建设、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大学文化建设以及师生学习和工作之中,转变为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准则,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实践的自觉行动。我们必须正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1]邓卓明.当代国外社会思潮专题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徐友渔.自由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及其他[A].李世涛.知识分子立场:自由主义之争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182.

[3]The Challenge and Burden of Historical Time:Socialism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by István Mészáros[M],Monthly Review Press,2008.

[4]The World We Wish To See:Revolutionary Objectives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by Samir Amin,translated by James Membrez[M],Monthly Review Press,2008

[5]Nature and its Discontents,by Slavov Zizek[J],SubStance#117,Vol.37,no.3,2008.

[6]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J].炎黄春秋,2007(2).

[7]重庆市委重大调研课题组.关于“信仰问题”调研情况的报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2).

[8]徐晓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社会思潮健康发展[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4).

D641

A

1673-1999(2012)06-0006-02

杨敏(1963-),男,四川安县人,重庆科技学院(重庆401331)建筑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2012-03-15

猜你喜欢

思潮自由主义民主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对非理性者的排斥
必须宣布新自由主义已完结。下一步何去何从?
反对自由主义
严明党的纪律,克服自由主义——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导读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