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关于加强俄国社会主义文化自觉性的战略思考

2012-08-15张晓玲

关键词:俄国列宁经济

张晓玲

列宁关于加强俄国社会主义文化自觉性的战略思考

张晓玲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文化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和制约了社会主义经济和民主的发展进程。列宁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为经济的发展,还应表现为文化的繁荣,这样的社会主义才是人们所向往和期盼的。因此,要加强党对文化的领导,用先进文化武装党;要以教育为切入点,加强文化全方位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注重提升国家文化实力。列宁的文化战略主张对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列宁;文化战略;文化自觉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从历史和现实的高度,理性思考俄国社会主义文化所面临的问题,充分意识到要加强俄国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性以推进俄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一、加强党对文化的领导

列宁十分关注布尔什维克党在苏维埃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列宁认为,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是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第一,要实现党的全面领导。主要是指党对整个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和劳动者的一切组织实行领导。第二,要实现党的“总的领导”。这是列宁正确处理和把握党对文化工作领导的基本主张。列宁认为,党对包括文化在内国家各项事业工作的领导,是通过苏维埃政权机关完成的,党领导苏维埃的一切工作,对于文化工作,不越俎代庖,不参与具体的文化行政事务,而是在大的方面通过党的正确的文化方针、政策和策略去指导俄国文化建设,即实行文化的“总的领导”,以加强党对文化的绝对领导。

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列宁感悟到,“要使整个苏维埃建设获得成功,就必须使文化和技术教育进一步上升到更高的阶段”[1]176,并对如何加强党的文化建设问题展开了思索。

其一,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严重影响了苏维埃政权作用的发挥,妨碍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列宁强调,党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尤其是注重加强党自身的文化建设。列宁把文化建设问题上升到苏维埃政权生死存亡的高度来阐述,其意义是深远的。

其二,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与经济,并给与重大影响。这说明,如果没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和科学,也不能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列宁敏感地意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指出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在党内率先进行。现在,执政党迫切需要做的,“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2]380。党的干部和党员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型政党,党才会形成持久战斗力和凝聚力,才会更好地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其三,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人民科学文化水平、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必须重视教育和灌输,使他们掌握科学和文化,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使之适应新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发展文教事业,加强文化建设

晚年的列宁全面论述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了俄国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构想。

其一,应客观看待俄国整体文化水平。俄国整体文化水平很低,“我们距离普遍识字还远得很,甚至和沙皇时代比,我们的进步也太慢。”“我们还要做多少非做不可的粗活,才能达到西欧一个普遍文明国家的水平。 ”[2]356-357这种“半文明”状态,已严重影响了苏维埃政权作用的发挥,极大地妨碍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列宁指出,执政后共产党员缺少的不是政治权力,也不是经济力量,而是文化。作为执政党,要实现党的正确领导,必须加强教育和文化工作,提升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制定科学的政策以领导俄国的各项建设。

其二,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保证。“我们在一个文化不够发达的国家里推行社会主义,而我们没有从理论所规定的那一段开始,我们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成了我们目前正面临的文化变革,文化革命的先导。”[2]368关于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列宁认为经济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列宁认为,一个缺乏文化支撑单靠专政、暴力、强制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是不能巩固和发展的。只有建立高度发达的文化与科学,才能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第一,加大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只有不断地加大对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俄国的教育才会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在国家财政紧张以至于不得不削减项目经费的时候,列宁坚持“应当削减的不是教育人民委员部的经费,而是其他部门的经费,以便把削减下来的款项转用于教育人民委员部。”[2]57列宁根据俄国的国情,强调要把发展国民教育放在首位,并作为整个社会主义革命的首要任务。

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教育发展,教师队伍质量的优劣至关重要。列宁认为应有步骤地进行组织人民教师的工作,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新的教师骨干,使他们成为苏维埃制度的坚定支柱;另一方面要帮助从旧社会过来的几十万教师为苏维埃教育事业服务。在列宁看来,在政权建立伊始,对原有教师的争取、改造和教育更为迫切和重要。为了发挥教师的作用,列宁主张提高教师的地位,改善他们的待遇。“在今年这个粮食供应还不错的年份,不要再不舍得增加教师的面包配给额了。”“把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应有的高度。”[2]357列宁认为,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是提高教师质量和保持教师队伍相对稳定的基本条件。

第三,精简教育行政机构。列宁认为,俄国发展教育文化的目的不是增加教育和文化行政机构,而是要提高俄国教育和文化水平。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必须不断地缩减教育和文化行政机构,“仔细考虑一下职业教育总局的编制,其中有很多事臃肿的和形同虚设的,应予撤销。”[2]358这样既可以提高教育和文化部门的办事效率,又可以节省行政开支。

第四,改组国家出版机构。列宁认为,“国家首先要关心的不应是出版机构,而是有读书的人,有更多能阅读的人,使出版机构在未来的俄国有更大的政治影响。”[2]358也就是说,要通过出版优秀的文化作品为俄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加强理想教育,形成共同文化思想基础

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列宁始终强调苏维埃的主要任务是用共产主义思想去教育和引导人民大众,使他们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影响和侵袭。列宁特别强调,不能因意识形态的灌输而忽视知识和科学的启蒙,意识灌输、政治教育必须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结合起来,这样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把共产主义道德灌输到群众的思想中去,变成他们的习惯、生活规范,提高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持之以恒发展文化教育

俄国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在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之上,其特殊国情决定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列宁指出:“这个文化革命,无论在纯粹文化方面(因为我们是文盲)或物质方面(因为要成为有文化的人,就要有相当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要有相当的物质基础),对于我们说来,都是异常困难的。”[2]368列宁认为,农民文化教育工作是完全合作化的条件,要完全实现合作化,必须让农民经历整个一个提高文化水平的时代。

三、经济建设为基础,提升国家文化实力

列宁针对俄国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时代条件,认为俄国的中心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这是俄国全部工作的中心。然而列宁又不是完全的 “经济决定论”者,他认识到俄国包括经济建设在内的各项建设是一个系统任务,要充分发挥文化在发展国家各项事业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为了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同感,要再不断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的文化实力。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已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9这是马克思对理论作用的精辟阐述。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他认为,在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初步确立之后,要想在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针对俄共(布)和俄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具体特点,列宁提出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构想,并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文化发展的联系。在他看来,“现在,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了。”[2]368

列宁之所以注重文化力量,其重要原因在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要巩固和建设新生的政权,必须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通过文化革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如列宁在《论合作社》中指出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种根本的改变表现在: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如果把国际关系撇开不谈,只就国内经济关系来说,那么我们的工作重心的确在于文化主义。”[2]367列宁强调,在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文化建设有自己的特殊规律,由于俄国工人阶级文化水平太低,所以文化建设只能从启蒙开始,不能急于求成。

另外,当时孟什维克宣扬“文化前提论”,认为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尚未成熟,应当先提高文化,然后再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认为,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可以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取得政权,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然后再凭借无产阶级政权的力量,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程序可以颠倒,任务必须完成。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必须为创造文明的基础而奋斗,完成“文化革命”的任务。

要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推进国家文化实力的提升以增强社会主义俄国的优越性和吸引力,党和国家就要重视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列宁从多个方面强调了他对教育和文化事业的重视。他认为,制约现代化的因素很多,但根本性的因素是人。要解决该问题,必须重视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作为一位思想家、革命家和战略家,列宁站在历史和现实的时代高度,理性思考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俄国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科学分析了文化在整个俄国建设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自觉地把文化建设和发展摆在俄国全方面建设的战略层面,以实现俄国党和国家的持续发展。

[1]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A221

A

1673-1999(2012)06-0008-02

张晓玲(1969-),女,四川邻水人,硕士,重庆科技学院宣传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2-03-15

重庆科技学院宣传思想文化科研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文化建设研究”(2012xcb03)。

猜你喜欢

俄国列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