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3例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临床分析

2012-08-15王天霆李织张红玲孙巍

当代医学 2012年27期
关键词:牙源脓液颌面部

王天霆 李织 张红玲 孙巍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科常见病,多为继发性。常为牙源性感染(智齿冠周炎、牙槽脓肿、牙源性颌骨骨髓炎)和腺源性感染(淋巴结炎、扁桃体炎、涎腺炎)扩散所致,损伤性、医源性、血源性感染较少见。重症患者多数病情来势凶猛,若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可沿组织间隙、神经、血管扩散,导致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纵隔炎、脓毒症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近年来,随着多学科协助开展治疗,口腔颌面部的多间隙感染发生率降低,病死率也较显著下降。2005年7月~2011年12月诊治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的重症病例1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和诊治经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7月~2011年12月收治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重症患者13例,均经颌面颈部CT检查证实。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81岁,平均58岁。入院时均有下列多项临床表现:颜面部及口底区高度肿胀,张口受限Ⅱ°以上,吞咽困难、呼吸困难,语音不清等。牙源性感染11例(86.6%),外伤性1例(7.6%),腺源性1例(7.6%)。全身合并糖尿病3例,低蛋白血症4例,肾功能衰竭1例,呼吸衰竭1例;并发败血症2例。实验室检查:血细胞计数白细胞均显著升高,10×109/L~20×109/L,中性粒细胞占78%~93%。均做细菌培养+药敏实验,皆测敏感抗生素;感染菌分别为溶血性链球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肺炎克雷伯氏菌2例、大肠杆菌(3例)、温和气单胞菌1例等;2例患者血液培养细菌阳性。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入院后采用均综合治疗。术前均做急诊常规检查。首先,局部经穿刺确诊脓肿形成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2%利多卡因局麻下选用适当的部位切开,用血管钳钝性分离脓腔,使脓液充分引流;然后用3%过氧化氢和0.5%甲硝唑交替冲洗脓腔后放置橡皮引流条,保持引流通畅。对于肿胀范围广泛伴严重呼吸困难者,还广泛性切开并分离口底肌肉,使口底各间隙的坏死组织及脓液充分引流。对于脓液较粘稠的患者,使用50mL注射器和输液器末端做术腔加压灌注冲洗。根据脓腔通畅程度和脓液量而定引流条更换时间,每天数次或隔天更换。对口底和颈部肿胀明显并伴呼吸困难的患者早期做气管切开,保持气道通畅。张口困难、舌体活动受限严重影响进食者,留置了鼻饲管,并加强肠内营养支持。早期静脉应用了足量广谱抗生素[1],包括针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及厌氧菌;再根据细菌培养、药敏结果和临床治疗效果做调整。积极全身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高压氧舱治疗,控制血糖,静脉应用白蛋白、血浆纠正低蛋白血症、透析纠正肾衰等。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13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经入院积极综合治疗,疗程10~46d,平均28d,其中治愈11例,死亡2例(18.1%)。死亡原因分别是呼吸衰竭,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11例治愈患者在治疗过程中,3例行扩大切开引流。

2.2 典型病例 男性,68岁,汉族。以舌体肿痛3d伴面部肿胀2d入院。患者双目失明,自述晨练时摔倒,外院予以(克林霉素和甲硝唑)治疗,未切开引流,出现舌体活动严度受限、胸闷、气急等症状。来医院后急查血常规,白细胞10.6×109/L,N78%,颌面部、颈部、胸部CT提示左颈区、颈前区、双颌下区、口底多处蜂窝组织炎、双侧声带明显增厚、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心包积液,病情危重。协同感染科、麻醉科、胸外科、营养科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扩大切开引流,充分分离各间隙,取出6.7cm长直径6mm绿篱枝条,采用3%双氧水和0.9%NaCl溶液交替冲洗脓腔,置碘仿纱条、橡皮条、负压引流球,使用广谱抗菌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米卡星),应用地塞米松(10mg,1次/d,治疗7d)减轻炎性反应及水肿,支持治疗(鼻饲肠内营养、营养大袋静点、输入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等)等综合治疗,治疗36d,痊愈出院。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病原微生物侵入颌骨、颌周及颜面软组织的炎症性疾病,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一样,具有感染的共性,由于口腔颌面的解剖、生理功能特殊,其炎症的发生、发展有其特性。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特点:口腔、扁桃体、鼻旁窦、鼻腔均与外界相通,正常情况下,这些部位潜伏着大量致病和非致病菌。口腔内环境(温度、湿度合适,又有营养物质)适宜细菌生长繁殖。口腔内隐藏的细菌不易清除,故容易发生感染。牙直接与颌骨相连,牙和牙龈的疾病很多,龋齿和牙周炎很容易诱发牙槽骨、颌骨及周围软组织感染。口腔颌面部存在多处筋膜间隙,间隙内充满疏松的结缔组织,有利于炎症扩散。口腔颌面部淋巴和血液循环丰富、静脉瓣较少或缺如,细菌容易经血液、淋巴扩散。上可通过翼颌间隙达颅内,下可经深筋膜与胸腔脏器如纵隔、心包等相联系,容易引起颅内、纵隔及心包的并发症。因此,如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的发展,特别是伴有全身症状者,极易并发休克、颅内感染、肺部感染、急性喉头水肿、昏迷等严重的并发症[2]。本组13例(86.6%)中有11例为牙源性,多为龋病、根尖周炎和冠周炎引起。故牙源性感染是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主要来源[3],容易由牙源性感染发展为重症口腔间隙感染[4]。不及时正确治疗,常并发脓毒症而导致死亡。临床表现有红、肿、热、痛、张口困难、吞咽障碍、呼吸困难或全身中毒症状,白细胞升高,体温升高达39℃~40℃;但在腐败坏死在峰窝组织炎时,由于全身机体中毒症状严重,体温反可不升。病人呼吸短浅,脉搏频弱,甚至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如不及时正确治疗,常导致死亡。颌面部间隙感染应采取综合治疗。局部炎症的处理是关键,早期应尽量避免不适当的刺激,以促使感染吸收、消散或局限。局部形成脓肿时,应及时切开引流,可用3%过氧化氢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置碘仿纱条、橡皮条等引流。重视全身治疗,早期需选用广谱抗生素,兼顾革兰阳性、阴性菌,联合应用甲硝唑或替硝唑,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有效使用抗生素。及时切开引流排脓,及时清除病灶。有呼吸困难或窒息症状者,及时行气管切开术。全身支持疗法,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输血浆及白蛋白。高压氧治疗,改善疾病的缺氧、厌氧状态,减轻伤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总之,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组织炎是医患双方对此病的认识不足,治疗局限造成,所以为提高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率,救治成功的经验是早期诊断、早期切开、早期预防并发症。治疗中提倡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

[1]Roccia F,Pecorari GC,Oliaro A,et al.Tenyears of descending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 management of 23 cases[J].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7,65(9):1716-1724.

[2]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8-133.

[3]王吉耀.内科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7.

[4]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3.

猜你喜欢

牙源脓液颌面部
上颌第一磨牙牛牙症伴牙源性上颌窦炎一例
突发鼻窦炎,竟是种牙“惹的祸”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原菌分布情况研究
不同方式开窗减压术在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中的疗效评估
周边型牙源性纤维瘤21例临床病理回顾
乳腺炎患者乳腺脓液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分析
肛周脓肿患者的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颏下岛状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模拟技术在颌面部复杂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