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方式开窗减压术在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中的疗效评估

2021-07-26郑刚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2期
关键词:颌骨下颌骨角化

郑刚

(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湖北 荆州 434000)

0 引言

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牙源性颌骨囊肿之一,其组织来源为Serres上皮剩余或牙板上皮剩余[1]。牙源性角化囊肿好发于青壮年,下颌骨为好发部位,呈单囊或多囊性病变,囊腔内常含有大量干酪样角化物,X线片通常表现为颌骨单房或多房性密度减低影,囊腔边缘为扇形切记。与一般囊肿不同,牙源性角化囊肿通常沿下颌骨长轴生长,因此颌骨膨隆较其他囊肿较少,但也有患者会有明显的颌骨膨隆[2]。牙源性角化囊肿因其具有明显的术后复发倾向,曾被认为是颌骨内良性肿瘤,称为“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因其命名具有较大的争议,2017年WHO(世界卫生组织)将其重新命名为牙源性角化囊肿[3-4]。这也提示牙源性角化囊肿可能不需要下颌骨切除等较为激进的手术方式。目前研究认为牙源性角化囊肿易于复发的主要因素包括:囊壁残留、子囊残留、囊壁与周围软组织黏连等。因此,目前报道牙源性角化囊肿的复发率为5%~65%,这也为牙源性角化囊肿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挑战[5]。目前对于较小范围的牙源性角化囊肿通常采用囊肿刮治的手术方法,较大范围的牙源性角化囊肿往往采取开窗减压的手术方式,无论是囊肿刮治还是开窗减压术,术后均会有较高的复发率[6-7]。本研究主要对比牙源性角化囊肿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以期望能够获得更佳的治疗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收集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口腔科2011~2019年住院治疗的患者,共45例。所有病例包括男22例,女23例,年龄19~65年,平均(36.53±1.84)岁。其中,对照组共21例,其中男9例,女12例,年龄27~65年,平均(38.43±3.02)岁,囊腔平均大小(1453±40.83)mm2;观察组共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19~63岁,平均(34.88±2.24)岁,囊腔平均大小(1510±44.73)mm2。纳入标准:①发病部位为下颌骨;②术前根据影像学评估为牙源性角化囊肿,且术后经病理医生诊断为牙源性角化囊肿;③曲面断层片或锥形束CT(CBCT)显示囊腔范围最大直径超过(大于或等于)4 cm;④年龄≥18周岁,且≤65周岁;⑤患者术后18个月具有随访资料。排除标准:①发病部位为上颌骨;②病理诊断非牙源性角化囊肿的颌骨囊性病变;③囊腔最大径<4 cm;④年龄<18周岁或>65周岁;⑤患者术后未定期随访或其他资料缺失,见表1。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参数(±s)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参数(±s)

?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在排除全麻禁忌证后,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均于全麻下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直接开窗减压的手术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囊肿刮治后行开窗减压的方法。患者术后均抗炎治疗3 d,无明显并发症后出院。

1.3 观察指标。患者定期进行随访,术后18个月行CBCT或曲面断层片检查病变处骨质的恢复情况及复发情况。囊腔缩小比例>50%定义为有效,囊腔缩小比例≤50%定义为效果较差。

1.4 统计学分析。本文统计采用GraphPad Prism 8和Excel软件。两组间比较(年龄、性别、初始囊腔大小)采用非配对t检验。囊腔缩小百分比及复发率采用EXCEL计算。

2 结果

我们首先分析了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性别(P=0.449)、年龄(P=0.34),囊腔大小(P=0.51)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18个月复查时,曲面断层片或CBCT显示对照组患者平均囊腔大小为(519.9±60.65)mm2,观察组平均囊腔大小为(401.3±52.96)mm2。对照组术后囊腔缩小的百分比为64.13%,观察组术后囊腔缩小的百分比为72.51%,术后囊腔缩小百分比观察组高出对照组8.38%。对照组有效例数为14例,对照组效果较差例数为7例,手术有效率为66.7%;观察组有效例数为19例,观察组效果较差例数为5例,手术有效率为79.1%,观察组手术有效率高处对照组12.3%,见表2。

表2 对照组和观察组18个月复查囊腔大小

对照组未复发的病例数为16例,复发病例5例;观察组未复发的病例数为20例,复发病例4例。对照组的复发率为23.8%,观察组的复发率为16.7%,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7.1%,见表3。

表3 对照组和观察组18个月复查复发情况(n,%)

3 讨论

牙源性角化囊肿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牙源性囊性病变之一。目前文献报道60%~80%的牙源性角化囊肿发生于下颌骨,且好发于磨牙区及下颌升支的部位。与其他牙源性颌骨囊肿不同,牙源性角化囊肿术后具有复发的倾向[8]。牙源性角化囊肿往往沿下颌骨长轴生长,可能导致牙齿的移位及颌骨的膨隆。牙源性角化囊肿通常不会有下唇麻木的症状。因此,患者往往因下颌骨膨隆前往医院就诊。由于没有明显的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于拍摄X线片时偶然发现。少数患者可能会合并囊腔的感染,出现流脓、疼痛等症状,因而就诊[9]。

牙源性角化囊肿的治疗可以分为保守性治疗和根治性治疗。保守性治疗主要包括囊肿刮治术以及囊肿开窗减压术,再辅以囊肿外周骨切除、冷冻疗法以及卡洛氏液等[10]。而根治性治疗主要包括病变区域下颌骨部分切除。这种方法是较为激进的手术方法,往往术后复发率很低。但是这种方式存在的手术创伤大、治疗费用高、手术风险高等诸多缺点。即使患者在接受手术后选择同期血管化腓骨或髂骨的修复,同样会存在面型及咬合功能的问题[11]。对于较小范围的牙源性角化囊肿,通常采取囊肿刮治术。对于较大范围的牙源性角化囊肿通常还是选用开窗减压术的方法[12]。

通常情况下的囊肿开窗减压术,在取少量囊壁组织明确病理诊断的情况下,填塞碘仿纱条。术后随访过程中,定期进行囊腔的冲洗及更换碘仿纱条。这种手术方式能够解除囊腔的压力,促进下颌骨的成骨,从而减小囊腔的体积。在本研究中,我们在传统囊肿开窗减压术的基础上,增加术中对囊壁的刮除。本研究发现囊肿刮治后开窗减压术能够明显缩小囊腔的大小,提高手术的有效率,降低术后的复发率。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证明,对于范围较大的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经囊肿刮治后开窗减压的方法能够显著增加患者术后下颌骨恢复的情况,降低患者术后的复发率。

猜你喜欢

颌骨下颌骨角化
种植体-颌骨界面微动损伤的多指标评价
下颌骨发育性缺损1例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不可判定性
3例易误诊脂溢性角化病例展示及分析
下颌管在下颌骨内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测量
46例牙源性颌骨囊肿的治疗体会
3D打印下颌骨定位及连接导板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个性化钛修复体在下颌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
实对称矩阵对角化探究
实对称矩阵正交相似对角化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