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2012-08-15朱瑞海张劲怡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中华新疆

朱瑞海 张劲怡 吴 苹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在浓厚的伊斯兰文化氛围下成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我国传统节日也不甚了解,由于汉语水平有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很难理解,也难于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新形势下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1 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充分体现,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语言、宗教信仰等各种原因,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够了解,伊斯兰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区别,但不乏有相通之处,发掘其相通之处,并使之了解、学习、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有重大的意义。

1.1 有利于增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这说明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相连,不能随意分割,但各民族的特性并未消失,民族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新疆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会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有利于提升自信心和凝聚力,减少民汉之间的偏见和歧视,同时也会更好地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先进文化的发展,容易形成平等、宽容、接纳的认同态度和价值取向,在协调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发展,增强民族认同感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1.2 有利于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流是好的,总体上呈现出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理想信念模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大量涌入,加上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对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产生怀疑,继而放弃理想,追求现实;价值取向扭曲,这主要表现在个人本位思想较重、价值目标现实化、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淡薄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内容,比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下为公,先义后利;仁义正直、耻辱自知;诚信为本,言行一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方向指导,有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教化功能,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帮助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民族精神有重大的作用;同时有利于拓宽学习视野,有效消除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进一步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3 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

文化教育是民族团结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和谐理念与和谐实践在文化上的体现,是衡量各民族之间和谐程度的重要标尺之一,更是凝聚各民族力量,瓦解西方分裂中华民族图谋的重要纽带。在新疆要搞好民族团结,除了经济扶持、政策倾斜、政治关照以外,还应当包括精神的融合、思想的交汇、文化的认同、价值的互通,缺乏这种精神上的自觉维系与自愿融合,就谈不上和谐的族际交往,更谈不上内外凝聚的民族团结。通常我们的观念是让汉族大学生去了解、认知少数民族文化特点、风俗习惯,而忽视了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去了解汉族的传统节日、习惯和风俗。当今时代,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复杂变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不同民族之间以及同一民族不同行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文化观念,正处于一个吸纳与排斥、融合与斗争、渗透与反渗透的复杂关系中,文化矛盾成为诸多复杂矛盾的交汇点。文化矛盾解决不好,就有可能演变为影响民族团结的文化冲突与文化危机。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增进民族互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进民族团结有重要的意义。

1.4 有利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品格的教育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强调人们对家庭、国家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强调人们对社会的责任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宽容”、“利他”思想有助于增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不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而要注重精神生活,有助于主体内心世界的和谐。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催生出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严重侵蚀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灵,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改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2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厚的文化意蕴和博大的精神内涵,历经数千年而依然光辉璀璨,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到成长环境、教育观念、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不够了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民族特征更是难以把握,所以在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理解和把握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特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2.1 加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爱国主义几千年来一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中华民族历经坎坷而依然能屹立于当今世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我国古代典籍中充满着大量浓厚而强烈的爱国思想情怀,比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位卑未敢忘忧国”,“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言都寄托了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心。中华民族历史上许许多多的爱国故事,感人肺腑,流播四海,代代传颂。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三股势力”长期渗透的一个重要群体,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爱国资源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潜移默化的激发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2.2 加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教育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就是凡事要积极进取,坚忍不拔。这是深藏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精神品质不论在国家强盛时期还是在遭受挫折的危难之际,都曾经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向上、不屈不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论语》中曾经指出:“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1]”,后来《易传》中又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这些都是对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动人的故事也表现出了自强不息的高贵品质。由于高考加分、照顾等政策倾斜,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等、要、靠的思想还大量存在,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理想,易产生消极悲观失望的情绪,长此以往,极为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成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教育,有助于激发奋发向上、刚健自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

2.3 加强“慎独”、“自省”的自律精神教育

“慎独”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即是说一个人独处时也不能做坏事,而要更加严于自律;“自省”就是自己要经常在内心反省自己的言行,去恶存善[3]。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长期受游牧生活习惯的影响,普遍存在自由散漫的现象,与汉族学生相比,不会较好的计划安排自己的生活,行为自控能力弱,自我意识较强,喜欢表现自己以赢得他人的赞扬来满足自身自尊的需要,不喜欢别人对他们进行批评,面对批评,通常还会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将优秀传统文化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作为加强道德修养的好方法,提高其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4]。这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养成修身自律的品德有重要帮助。

2.4 加强“诚信”教育

“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诚实和守信是统一的,是一个人为人处事最基本的价值准则,是当代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全面发展的前提,进入社会的通行证。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非常注重诚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5]”,甚至认为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以无信。墨子认为“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荀子则进一步将“信”推行于选贤治国,使“信”不仅成为朋友伦理、交际伦理的规范,而且扩至一切伦理关系皆应以诚信为本。可见,在古代贤哲的言论中,诚信有很高的地位。从总体上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好的,但也不乏有诚信缺失的现象,欺骗老师、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学费等现象还普遍存在。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诚信”教育,有利于诚信品格的形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使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2.5 加强“天人合一”和谐思想的教育

“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境界,也是中华传统的核心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遵循自然规律。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合一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6]。”二是以“仁爱”为思想基础的人与人和谐统一。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民间禁忌与信仰习俗的影响,对生态环境保护有强烈的意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都对树木顶礼膜拜,忌讳砍伐树木,对饮水水源卫生也十分注重。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谋而合,容易引起共鸣与认同。另外加强人际关系和谐教育,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各民族的团结。

3 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相比有其特殊性,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途径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其特殊性,有针对性的开展。

3.1 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三结合,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与高尚情操的陶冶结合起来,与伊斯兰教中优良道德传统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善恶、真假、美丑的鉴别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有意识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引入教材,耐心细致的讲解,不能因为学生听不懂就放弃讲解,相反,应当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不断探索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一步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2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渗透于校园建设、规章制度、教学设施、人文景观等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此外,还可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组织文学讲座、举办书画摄影展、进行文艺表演,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月、文化周等活动,包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讨论、知识竞赛、演讲、报告会等。使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从无形和有形的环境中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潜移默化的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其能自觉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3 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在伊斯兰教氛围中成长,过的节日也都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对汉族的传统节日了解甚少。通常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过节的时候,学校都要对其节日的由来、意义向汉族大学生做宣传,每逢肉孜节、努肉孜节、古尔邦节等重大节日的时候,汉族大学生都会自发的向少数民族同学拜年,了解并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风俗习惯。但是,对于汉族大学生过传统节日的时候却很少有向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宣传,也不会出现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共度传统节日的局面,这是一个极不对称的事实,因此高校应当加大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节日的宣传,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等传统节日,有些在学校过的节日还可以邀请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一起度过。以传统文化节日为载体既可以让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又可以增进民汉之间的友谊,有利于增强文化的认同。

3.4 以网络为平台,全方位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信息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又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网络迅速普及的今天,“大学校园正成为我国因特网用户最密集的区域[7]”高校要紧紧抓住网络这个平台,抢占网络阵地,全力建设好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时代性于一体的富有特色的适合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网站。网络与其它传媒手段相比有其优势,网络集文字、声音、图象和动画于一体,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制约,抽象的理论与形象的感官刺激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了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还可以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网页设计比赛,历史典故和重要历史人物的Flash比赛等,既激发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又能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可以在国外成功推广“孔子学院”,也一定可以成功的普及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2483.

[2] 周易·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4.

[3] 卫军帅.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55-156.

[4] 于静,刘世强.活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68-69.

[5] 陈才俊.论语全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31.

[6] 贺荣一.道德经注释与析解[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186.

[7]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中华新疆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