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儿烧伤护理体会

2012-08-15秦争艳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33期
关键词:尿量休克输液

秦争艳

近年来,小儿烧伤患者有逐年增多趋势,由于小儿各系统脏器功能发育不完善,代偿能力差,全身反应重,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抵抗力低,以及对液体丢失的耐受性差,烧伤后患儿创面大量血浆渗出与电解质丢失,使小儿烧伤伤情严重、复杂、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2004~2009年我院收治6月至7岁烧伤患者425例,现对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04年以来共收治小儿烧伤425例,男282例,女143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4.6±2.3)岁。

1.2 烧伤原因 热水(液)烫伤281例,火焰烧伤85例,电烧伤41例,酸碱烧伤18例。

1.3 诊断标准 按三度四分法,面积判断按新九分法。烧伤面积6% ~76%TBSA,平均(16.5±5.4)。其中小于10%TBSA占125例,10% ~20%TBSA占145例。20% ~30%TBSA占45例。大于30%TBSA占78例。

1.4 早期创面处理 创面大多包扎,面部暴露外用磺胺嘧啶银霜,少数用湿润烧伤膏。

1.5 伤后入院时间 1 h~8 d,平均(4.8±1.9)h。

2 结果

2.1 烧伤后休克 本组患儿发生烧伤后休克74例。伤后休克发生最短时间5 h,最长72 h。其中40例休克期不平稳,即休克伴有少尿、无尿现象。其中4例死亡。

2.2 全身感染发生时间 本组患儿休克期有51例并发全身感染,伤后3~7 d发生 30例,8~15 d发生15例,16~30 d发生6例。体征:均有肢端发凉、腹胀,其中27例创面周围红肿,18例有异味,6例创面坏死组织变干、下陷。

2.3 惊厥 本组患儿发生惊厥56例,其中休克期由于失血、失液惊厥占30例,高热惊厥18例,休克高热、低钠、酸中毒等多种并发症导致惊厥8例。

3 护理体会

3.1 临床观察

3.1.1 神志观察 小儿烧伤后疼痛哭闹严重,应与休克期的烦躁不安相鉴别,安静入睡或嗜睡应与应用镇静剂相鉴别。小儿休克期的精神状态变化大多表现为烦躁不安,但不同年龄的表现不尽相同,如1岁以内者多表现为嗜睡,精神萎糜;1岁以上者多表现为兴奋多语或有反常的安静或躁动不安,以后逐渐转为入睡。

3.1.2 尿量观察 尿量是判断血容量的一个重要而且较为敏感的指征,可反映休克的严重程度,是休克期观察的重要指标。小儿连续每小时尿量如少于每公斤体重1 ml,即可定为少尿[1]。烧伤患者在未用利尿剂的情况下,每小时婴幼儿尿量应保持在10 ml左右,儿童为20 ml左右。低于此限可提示补液量不足;超过此限可能为补液过量或单位时间内输入量偏多,应减慢输液速度。

3.1.3 生命体征和皮肤观察 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小儿烧伤后常常出现脉搏快而细,多达180~200次/分,呼吸有时达60次/分以上或节律不整;血压降低,脉压<20 mm Hg,严重者心音变钝,心率减慢;面色苍白,口唇、指、趾明显发绀,正常皮肤可呈花斑状,毛细血管充盈反应迟缓,肢端发凉。休克期尿量减少、烦躁不安是其主要表现,而心率、呼吸只能参考。因为哭闹时心率、呼吸变化范围极大,故应连续观察变化规律[1]。

3.1.4 呕吐物及大便的观察 休克期除随时监测生命体征外,还应观察呕吐物的颜色及有无黑便,烧伤早期反应重,上消化道的应急反应也较重,大便变黑,除去饮食的因素外,应及时送检。静脉滴注西咪替丁或奥美拉唑等,以防应激性消化道出血。

3.2 保暖 环境温度与小儿烧伤休克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寒冷往往加重休克,保暖十分重要。方法是:将患儿取平卧位,置于带有保暖护架的床上。我科采用南阳烧伤中心生产的小儿保暖护架,四周用无菌床围摭挡,可使床上温度保持在30℃ ~32℃,夏季为28℃ ~32℃,病房湿度为40% ~60%,可有效地保持患儿的肢端温暖,同时利于烧伤湿性暴露疗法的观察与护理。

3.3 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吸氧 由于小儿代谢率高,氧耗多而肺功能的代偿潜力又较小易发生缺氧,而且对缺氧的耐受力也较差,因此,在复苏过程中多采用面罩式持续低流量给氧。

3.4 防止交叉感染 隔离期间谢绝探视,室内工作人员也应适当限制,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必须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换清洁鞋,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病房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两次,床旁桌、地面均用消毒液擦洗,病床上接触物品皆为消毒用品,污染潮湿后及时更换

3.5 保持静脉输液通畅 小儿穿刺比较困难,可采用留置针或穿刺部位夹板固定,以避免因哭闹、躁动时针尖脱落而耽误抢救,根据小儿尿量、心率变化控制好液体总量和速度,避免血容量不足或过量导致或加重脑水肿。

3.6 创面护理 减轻疼痛刺激,减少休克因素。患儿进入隔离病房后,调节室温在30℃ ~32℃,湿度40% ~50%,注意保暖,约束四肢,保持适宜体位,保证创面干洁,加强眼、耳、鼻及口腔护理。对于环形创面,防止受压过久,加重病情,每2~4 h轻柔翻身一次,进行创面换药处理。

3.7 惊厥的护理 各种原因如缺氧、休克、高热、脱水、过敏、败血症等均可引起高热惊厥发生。惊厥是危重烧伤小儿常见症状之一,若处理不当可因缺氧而危及生命,如患儿出现惊厥立即报告当班医生,给与对症治疗的同时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用压舌板垫于两齿之间以免咬伤,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吸入,药物或物理降温。

3.8 感染的护理 感染是创面愈合的最大障碍,并发高热引起惊厥和威胁生命,小儿伤后配合治疗差,创面难以得到保护,易感染,延长治愈时间,因此防止感染应贯穿治疗全过程,应尽早使用广谱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创面换药,及时更换被尿、便、呕吐物、分泌物污染的敷料,病房每天紫外线消毒,限制探视人员。

3.9 饮食护理 营养是创面愈合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要注意小儿饮食的调整,要保证足够的热量,饮食内容丰富,全面、均衡,并特别注意饮食卫生,预防消化道反应[2]。

3.10 休克期的护理 尽早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补液治疗。根据输液量制定输液计划,控制输液速度,在第一个24 h由于伤后心脏及肾脏和脑组织受烧伤创伤的刺激,前12 h的速度不宜过快,应补一天总量的1/2或3/5,后12 h速度则可根据心脏的承受力和肾脏功能恢复情况,加快输液速度,输入一天总量的1/2。第二个24 h可均衡输入。第三个24 h则应严格根据尿量和休克症状决定量和速度[3]。特别是小儿易发生脑水肿,不应以大量饮水来满足患儿的要求。口渴需饮水时,可适量饮用烧伤饮料如ORS液或果味钾。

3.11 心理护理 小儿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见到陌生的人,以及各种操作:如打针、换药等都引起患儿的恐惧心理。针对以上原因医护人员可通过面部和蔼表情,说话语气,声调及态度的温和等非语言方式与患儿沟通,消除其恐惧心理,进行每一项操作之前都要热情向患儿解释,主动争取他们的合作,只要病情允许,查房时可用手轻抚患儿背部、头部以消除患儿的紧张状态。实践证明,上述护理措施对患儿起到安慰作用,使患儿能顺利地接受湿润烧伤膏的反复换药治疗。

[1] 黎鳌主编.烧伤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34-436.

[2] 黄跃生.烧伤后早期心肌损害的分子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中华烧伤杂志,2004,20:257.

[3] 徐荣祥.烧伤湿性医疗技术.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7,3:29.

猜你喜欢

尿量休克输液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请您收藏
——过敏性休克和肺水肿的抢救流程
请您收藏
——输液反应抢救流程